体验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范式探微

2021-06-22 15:56蒯江萍
江西教育C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验式法治道德

蒯江萍

特级教师李烈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于“求”,而不在于“知”。学习是一种求知体验,成长是一种多彩体验。学生只有自己做过,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获得真实的体验,认识才会深刻,理解才会透彻。教师过多的包办、替代,只会限制学生自主体验的权利,剥夺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我们应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而不应过分在乎“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全时空体验,是全身心体验,是在教师引领下的交往、对话、实践、理解、建构。体验能促进个体品德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助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体验式课堂扭转了传统的“授受”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成探究的主体。

一、 立足生活土壤,指向真实学习

“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首要性质。教学遵循儿童生活原则,以生活为课程内容源泉,教师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领儿童体验真实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美好生活。最有效的学习是真实的学习,生活性让学习变得真实。体验式课堂应立足生活土壤,指向真实学习,避免学习死的书本知识,而学习活的有用的知识。

我们首先要创设生活情境,将道德与法治问题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认知理解。生活情境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散发生活的味道,让学习求知过程变得更加真实而有意义。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公共生活及其行为要求,笔者创设了真实的公共生活情境,先播放了一些商场购物、公园游玩、班级生活等小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公共生活,接着以“班级生活”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探究活动。教室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空间,班级生活就是一种公共生活,教学立足公共生活环境,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认识公共空间,理解公共生活。

二、 丰富活动体验,亲历探求过程

“活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显著特点,活动体验是该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而是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活动以体验性活动为主,突出学生的参与、实践、感悟、理解,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形成良好品行。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明晰公共生活规则,笔者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看图分类”帮助学生认识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角色扮演”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形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案例辨析”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理解公共生活的行为要求,增强了学生的公共意识。

三、 搭建交流平台,分享探求成果

交流胜过闭门劳作,交谈能够启迪心智,碰撞出新思想。展示交流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实现了探求成果的分享与交换,获得了情感的交流与思维的交锋,助推了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想的提升。教师要关注活动体验之后的表达,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展示分享的机会,激励学生互动碰撞,引领学生在交流中体悟生命的真谛,摘取知识的果实,汲取文明的精华。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在“案例辨析”环节,笔者针对“高铁霸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指出扰乱公共秩序的危害,提出文明参与公共生活的倡议。在学生展示交流過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表达体验过程与思想感悟;要发挥激励作用,鼓动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争论、碰撞;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应做个好听众,耐心聆听,分享学生的喜悦与成果。

教学无终点,体验无止境,我们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体验机会,还应适当延伸课堂活动,拓展体验项目,安排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后体验,在家庭、社区等区域体验,以拓展体验、求知的时空。◆(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猜你喜欢
体验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