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报人如何“炼”成
——访《浙江日报》老编辑林永年

2021-06-23 00:29文_童
传媒评论 2021年12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女鞋新闻报道

文_童 健

林永年,1933年生。1952年毕业于上海民治新闻学校,同年12月由华东新闻出版局分配到《浙江工人报》,1963年3月被调到《浙江日报》。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新闻工作45年,当编辑为主。在全国省市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和新闻业务文章百余篇,其中两篇被收入原国家教委指定的新闻学教材。出版新闻专著两部,分别是《新闻写作百例谈》和《新闻报道形式大全》。

采访组成员:浙江传媒研究院 王晓东

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 童健

浙江法制报 胡晓峰 陈骞

采访组:林老,新中国成立不久,您就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了,是我们的老前辈。首先请介绍一下您的基本情况和在《浙江日报》的工作经历。

林永年:我出生在宁波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解放前家境贫寒,好不容易读了一学期初中,就去上海当学徒了。解放后,华东新闻出版局在上海办了一所民治新闻学校,我在此读了两年夜书。后来,民治新闻学校并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由此我的学历也从高中毕业提升为大学毕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浙江工人报》工作。《浙江工人报》在1961年2月5日停刊,我和另外4位同志有幸调入《浙江日报》。《浙江日报》为我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主要负责《浙江日报》第二版的编辑、组版工作,以工业、农业、商业报道为主,也涉及文教报道。由我编辑、改写的稿件《2000多双女鞋的遭遇说明了什么?》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1992年我被评为高级编辑。从事新闻工作近半个世纪,我在全国省市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和新闻业务文章百余篇,其中两篇被选入原国家教委指定的新闻学教材。我的传略被辑入《全国高级记者编辑名录》。

我还走上过大学讲台。1996年12月,应原杭州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教授王新华的邀请,我为新闻系研究生班讲授编辑课,反应较好。之后,应邵培仁教授邀请,又给新闻系同学们讲授了《新闻写作的新趋势》,同学们评价:“讲得实用,得益匪浅。”

采访组:您在上世纪80年代初编辑的稿件《2000多双女鞋的遭遇说明了什么?》获评全国好新闻。这是《浙江日报》历史上第二篇获得该奖项的作品,也是报社1982年唯一的全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请您回忆一下编辑过程。

林永年:编辑不可以守在书斋里。因此,我经常听通联同志谈情况;驻地记者和通讯员来找我,我也先请他谈情况;我还不定期去相关主管部门了解情况,或跑下去直接听基层干部群众谈情况。掌握的一手信息丰富了,思路活跃了,好点子也自然会冒出来。

1982年10月,我在省内一些地市商业部门调查了解到,当时有许多商品在商业批发仓库积压着,而农民却见不到、买不到。人们用一句话作了生动概括:“要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掉。”我手头有20多个关于工业品下乡的线索和事例,用以对照国务院《关于疏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联系当时商业部门流通渠道不畅的状况和原因,我觉得仙居县积压已久的2000多双女鞋,在和农民见面以后被争购一空的事例,很能说明商业体制改革和工业品下乡的必要性。这一事例,乍一看是小事一桩,却和国家层面的政策相吻合。于是,我请一位青年记者去突击采写。初稿写得比较粗糙,缺乏提炼,写成一篇流水账,还有一段不必要的议论。总的来说,这篇稿件被细枝末节和空泛的议论湮没了重要的事实。

我和作者进行了细致交流,向他做了补充“采访”。之后,我着手改写。由于我对面上存在着商品流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了然于胸,一开头就点明了主题:“积压在仙居县百货公司两年半的2000多双女鞋在和农民见面后,竟变成了畅销货。”全文紧扣这个主题,做到中心突出;又抓住商品同消费者见面这个中心环节,先是说明百货公司和供销社都是坐店经商,没有让这批女鞋同农民见面,结果在仓库里睡了两年半之久,接着介绍两个商贩在集市街头设摊把60双女鞋陈列出来,只20分钟就被争购一空。这两件事形成了强烈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至于原稿中的空泛议论,也被一刀砍掉了。因此,这篇约1590字的原稿,经改编后成了约620字,后来别的同事又进一步压缩,到见报时还留下约500字。但事实清楚,很有说服力。我还为这篇稿子配了一个短评,强化了送货下乡的重要性。

这篇消息发表后,在全省商业、供销社部门引起比较大的反响,有力推动了当时的工业品下乡工作。这篇消息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

采访组:您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以当编辑为主,您觉得当编辑的“看家本领”是什么?

林永年编写的《新闻报道形式大全》

林永年:要论起编辑的“看家本领”,做标题肯定算一个。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标题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吸引读者,二是把新闻报道内容凸显出来。我们编辑制作标题,要注意把一篇新闻报道里的“珍珠”抓出来,“珍珠”是指报道里有新鲜感的群众语言。

我曾收到一篇来稿,内容不错,但原稿的标题却十分平淡。原标题是这样的:

(肩题)发展第三产业 方便群众生活

(主标)我省城乡商业网点有较大发展

平心而论,这个标题题文相符,没有歧义,但它不生动、不新鲜,对读者缺乏吸引力。我在第二遍读稿件时,湮没在文字中的一句群众语言,引起了我的注意:“组织没事干的人,去干没人干的事。”

我眼前一亮,目光停在这里:“哟,这句话可以做标题!”

这句话是这篇新闻里一颗现成的“珍珠”。我把以这句话为标题的稿件送到总编辑那里,顺利通过,且在《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见报后,读者反映很好。有意思的是,《人民日报》很快就转载了我们的这篇报道,主标题没有改动一个字。可以设想,如果用原来的标题,《人民日报》也许就不会转载这篇报道了。随后,新闻专业期刊《新闻业务》(《中国记者》前身)也推荐了这则标题,文章写道:“主标题上那句话,既明白好懂,又概括得很贴切、深刻,全无斧凿的痕迹,而鼓舞性、指导性很强。”

采访组:您是一位研究型的报人和学者,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和新闻业务文章,这需要大量的积累,请谈谈您是如何完成这些积累的。您又为什么会想到要写两本新闻专著呢?

林永年:有位同事曾经半开玩笑地说:“写新闻业务文章,如果一时找不到例子,只要到老林抽屉里去找就可以了!”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对于积累资料,我的确是相当重视的。在我家老房子里,不光是在写字台上堆放着资料,而且在墙壁角落、床铺底下,甚至在前后房子衔接的壁缝里都堆满了资料。我写两本书的材料,就是从这里面“淘”出来的。我粗略统计过,为出版这两本书积累的资料总共有1000万字之多。

著名音乐家王洛宾曾经说过:“成就在于积累。”一些好点子、一些写书稿的好角度,看似蓦然间想出来的,其实是大量生活积累、资料积累的结果。我在《新闻写作百例谈》中提出的100个有关新闻写作的问题,在《新闻报道形式大全》里提出的68种新闻报道形式,就是我在工作中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地逐步归纳出来的。

我顺便讲讲自己积累资料的一些方法:

(1)对好稿的旁注、对蹩脚稿的剖析,哪怕只有几句话也要记下来;

(2)留意方方面面的差错;

(3)备一本新闻业务的札记簿,看到一点、听到一点、想到一点,就随时往本子里记一点。

说起为什么会写这两本和新闻业务相关的书,也是有来历的。担任《浙江日报》编辑以后,我接触到的通讯员来稿越来越多。我觉得许多通讯员,就像我当年在上海向《新闻日报》投稿时那样,写作热情很高,却摸不到门。我非常理解通讯员们的心情,于是以当年上海《新闻日报》编辑、记者为榜样,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写回信。有一天,我正在给武义县的一位通讯员写信,写着写着灵光一现:“我如此这般地写回信,慢慢吞吞,岂不有点像手工业生产的方式?能否针对来稿中的通病,写一本新闻业务书呢?”——这是我写第一本书最早的动机。

长期的编辑工作,特别是在夜班岗位上,使我能全面、及时、细密地关注大量优秀新闻作品诞生的前前后后,也了解了大量一般新闻稿件的通病之所在,并能把握当前新闻写作的动向和趋势。我逐步整理出了新闻写作的100个问题,融合了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写成了100篇业务文章。

第一本书的顺利出版,增强了我写第二本书的信心。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这些报道形式是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分散出现的,其中有些是偶然出现的,“露一下脸”就消失了。我察觉到,还没有人把上述种种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整理出来,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研究,并总结出采写各种形式新闻报道的规律性东西。鉴于此,我花了10年功夫,浏览全国各地报纸,积累了约300万字的相关资料,然后,才写成了《新闻报道形式大全》。

我的两本书出版以后,陆陆续续大约收到600封读者来信。一个人来地球走一遭,总得留下点痕迹,留下痕迹的方法也许有千百种,但我觉得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写书。写书,对今人有些许益处,对后人恐怕也有些许用处。

采访组:您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和新闻行业的年轻人分享?

林永年:希望年轻同志要重视摸索、认识和掌握规律性的东西。4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告诉我,规律性的东西不仅超越现象性的东西,而且超越经验性的东西。

我觉得,一次、两次、三次的实践,带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总结出来的东西,称之为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经过多次实践和验证,其中那些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可以称之为规律。

摸索、认识和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从事任何职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建议年轻同志,结合新闻采编业务,注重摸索、认识和掌握规律性的东西。那样,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你在自己的新闻工作岗位上一定会取得明显的进步。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女鞋新闻报道
智珠
2021夏季女鞋 爆款早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设计不“南”2020/21秋冬女鞋8大趋势剧透来袭
2016《浙江日报》全国两会报道的四个特色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2013/14年度中国女鞋色彩大奖——依思有限公司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
改进时政类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