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儿童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2021-06-24 11:01蒙艳灵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隔代教育城市留守儿童

蒙艳灵

摘 要: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离开故乡到别处工作和生活,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在老家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成为留守儿童或是海外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在同一城市的,有时父母也会因工作忙而疏于管教子女,从而导致子女接受隔代教育,这样的情况在城市里并不鲜见。本文以班级现象观察为基础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它不只是一个家庭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寻求一种更好、更完善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域、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稳的影响,社会人才流动性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大和教育体制本身具有局限性,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故乡到别处工作或生活,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老家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成为留守儿童或是海外留守儿童,从而接受隔代教育,这样的情况在城市里也不鲜见。

一、我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基本情况

全班儿童40人,有9名为留守儿童(包含1名海外留守儿童),占全班总人数的22.5%。这些留守儿童有的是在一岁左右就完全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生活,平时很少与父母一起生活或交流感情,一年只有几天匆匆相聚,“爸爸妈妈”就是一个符号、一种想念。我校地处城市中心的老城区地段,生源是城市原住街道居民或工人,祖辈临时监护人的年龄大,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为城市低下水平,多为退休工人或从事小生意的城镇居民,有57.6%的儿童父母能按时给家里寄钱、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其余留守儿童的日常费用全部由老人支付。

二、留守儿童接受隔代教育的“利”

(一)老人时间充裕,能更好地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等,许多年轻的父母整天于打拼,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祖辈赋闲在家,比年轻父母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而且祖辈照顾孩子能减轻年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为儿女分忧解难。在中国的传统育儿观念里,对孙辈的培养也是很多中国人自然传承的传统。成为祖父母的中国人,在培养孙辈的过程中,常常会对培养自己孩子的经验进行总结反思,意欲避开培养自己孩子的“弯路”。在家庭生活中,祖辈更有耐心和时间关心小孩的生活,有带孩子的经验,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孩子的营养充足、身体健康。如果是精力充沛、身体健朗、能终身学习进步成长的祖辈陪伴儿童成长,也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二)发挥老人的丰富生活阅历的特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老人有丰富的经历,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见解。如班级科学角的种植和养殖这些活动,儿童的祖父母都能有效地提供帮助,适时与教师沟通交流,甚至我们实验需要的蚯蚓粪都可以提供;有的老人长年在公园锻炼,爱运动、爱健身的经历让他们能更好地影响儿童,祖辈和孩子能在亲子操比赛中发挥运动特长,愉快地体验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三、留守儿童接受隔代教育的“弊”

(一)祖辈教育要求较为随意

祖辈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相对简单,对儿童的情感、品质、习惯、个性品质的教育不够重视。班上的安娜是一名中国南非混血、海外留守儿童,她和哥哥在国内由外婆照料生活学习,父母在南非谋生,任教三年老师仅见过她的母亲一次,有过一次短暂交谈。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用微信、邮箱,不会用网络实时通信或视频电话,与孩子的父母联系只靠打越洋电话,边打电话边心疼钱边埋怨。老人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欠佳,两个孩子管理起来非常累,根本无法考虑孩子全方面的发展。每天最早来学校的孩子就是安娜,外婆远远地站在百米开外的路边,虚弱地挥手道别,用外婆的话说是“孩子在家里太噪了”。这位外婆每天都处在即将崩溃的边缘,对儿童的教育何谈要求,吃、睡、上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二)隔代教育容易产生两极分化

祖孙隔代亲容易产生溺爱,陈鹤琴先生在论著《家庭教育》中说:“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人在七岁前,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得不好,健全人格就难以建立。” 陈先生还批评了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的错误态度和做法。他认为那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老人因为自己年轻时没有积极参加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强烈的补偿心理,希望在孙辈身上避开自己认为失败的环节。因离异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祖辈会感觉孩子太可怜,就会失去教育儿童应该坚持的原则。有的老人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但是不得不照料孙子的生活,或是不满意自己孩子的作为,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会更加严厉地对儿童提出要求。有的老人担心自己管教不好孙子,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教育过程不能做到一致性、系统性、责任主体性,常常是以“不管你了,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吧”,或是“到学校让老师管你!”等诸如此类不科学的思想来结束不愉快的各种场景和事件。

(三)老人的育儿观教育仍需要加强

老人对如今教育改革发展的状况、新时代教育的任务的不了解,造成与学校、与老师沟通无效,老人难以理解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理念。老师要针对孩子出现的具体问题,积极向老人们灌输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教育对象是家庭成员,特别是老人、还有孩子,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班上小云的婆婆送小云来学校后久久不愿意离开,还会常常想尽一切办法进教室来。针对老人的不当行为,老师对儿童、再对祖辈家长进行教育,这些事情只要稍加提醒孩子自己都会做得非常好。

(四)对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的思考

中国文化中家庭融合明显,结构分界不清,祖辈是可以帮助照料孩子,但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祖辈教育会出现家庭成员错位和父母角色缺失。代际之间的期待不一样,时代不同价值观不一样,隔代教育容易形成教育层面的冲突。对于亲生父母来说,抚育子女是责任,也是义务。抚育不只是保证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爱的倾注、心灵的抚慰、精神上的勉励和行为上的示范和督促、日常活动的陪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不论工作多么忙碌,社会责任多么重大,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教育孩子并没有公认的一定之规,这要看家庭传承的文化与习惯,陪伴孩子成长就像亲情银行存款一样,存入情感温暖和理性支持,存入冷漠忽视和粗暴态度,孩子会在日后反射到父母或祖辈身上。通常我们发现,亲情融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相对随意,敲敲打打或批评过火,孩子不会计较,不会钻牛角尖;亲情不融洽的家庭,敲敲打打或批评过火能引发强烈逆反,得不偿失,情况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家庭内的敌意,孩子与父母形同陌路,在成年后把自己的各种不快乐不幸福归结于原生家庭。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寻求一种更好、更完善的解决方法。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我们要集结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家庭提高自己的教育责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科學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子勋.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M].中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隔代教育城市留守儿童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差异分析与融合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谈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