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

2021-06-27 01:41叶华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叶华光

学校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

叶华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部,湖北 黄冈 438002)

随着人们对劳动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学校教育反思的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正逐步回归到应有地位。全面深入地探求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在需要。从劳动的概念出发,分析劳动的教育性及其发生机制。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变迁的基本脉络,揭示了教育的劳动性原理,建构起以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作为重要支点的劳动教育理论框架,提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手段等核心要素。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范式。

劳动教育;内涵发展;时代内涵;内容体系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变迁及新时代学校教育肩负历史使命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拓展与创新,是对劳动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义,为新时代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简言之,劳动教育就是以人的劳动为目的或以劳动为手段而开展的教育。换言之,劳动教育既包括旨在提升人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又包括以劳动为路径提升人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二者统一于“劳动”之中。前者止于劳动,后者则倚于劳动,它涵盖了教育中的目标与路径两个基本要素,回答了缘何进行教育、何以开展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视角看,“劳动”是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概念。

一、劳动的再认识

(一)劳动的跨域性

劳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由于它在社会系统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发展性地位,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而其内涵呈现出多种样态,具有明显的跨域性特征。

首先,劳动是一个社会概念,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创造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进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成为社会生命体的基本细胞,一刻也离不开。

其次,劳动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进入市场后,根据供求关系形成了自身的价格(工资),并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形成了企业的产品,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再次,劳动是一个哲学概念,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体现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人类的解放、自由等一切理想的核心都根植于它。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资本剥削的秘密武器,以此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劳动概念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重大意义也就不言而喻[1]。

最后,劳动也是一个教育概念,这不仅内源于劳动与教育均同旨于对人的关照,而且还表现为劳动之于教育以及教育之于劳动的的本源价值。一方面,劳动的发展需要教育,在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演化过程中更是如此。通过教育,有利于实践主体对劳动进行调适与优化,从而不断地抽象人们开展劳动实践的差异性,从而赋予劳动更一般的意义,使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更富效率、更有质量。另一方面,教育的深化需要劳动,教育所预设的知识、技能和理论必须通过劳动加以检验、印证和完善,构建起教育活动的闭环路径,不断增强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以劳培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二)劳动的原本性

在《说文许箸》中“劳”表示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奋力以赴的积极动作,是勤苦任事不息之意。在较为早远的记述中,一般都认为“劳”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持续过程。通过归纳“劳”的各种引申含义会发现,“劳”包含了“力的消耗”与“成果产出”这两个基本要义,构成了“劳”的意义内核,也是深入分析与“劳”相关词语的基本义源。“力的消耗”既包括体力的消耗,也包括脑力的消耗。而“成果产出”不仅指物质财富的产出,而且也含精神财富的产出。例如,对“劳”的基本释义中,除作为姓氏之义外,另外还有劳动、烦劳、劳苦、功劳、慰劳等五种含义,前三种之义蕴含了“力的消耗”,而后两种潜含了“成果产出”之意。“动”首先表现物体空间的位移,如转动、跳动等。其次则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如运动、行动等。还表示人的情感变化,如激动、动情等。有时还有使用之意,如动手、动脑等。下面以列表的方式比较“劳”与“动”的基本要义。

比较项词语主体客体过程结果 “劳”人自然力的消耗预期性 “动”人或事物自身或自然位移或改变必然性或预期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动”的外延更加宽泛,除二者的侧重存异外,“动”基本上涵盖了“劳”的主要旨义。“劳动”作为“劳”与“动”的组合词,根据释义规则,劳动的主义在于“劳”,引义基于“动”。

综上,劳动可以做出这样表述:人们为了更好生活和发展,通过劳力(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不断创造成果的全部活动。这里的成果是符合人类发展和需要的存在物,这就决定了劳动是一个褒义词,它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活动,其正义性、合法性、积极性是首要前提。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劳动与那些非正义或反人类的活动区别开来。

(三)劳动的多维性

1.劳动的价值性含义。它表达了劳动对于人类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重要作用。上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最终可以归结为劳动的创造价值。它不仅对于人类自身还是基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都是由劳动所创造的。人们通过劳动不断地深化了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刺激了人们思维的发展,促进体格健壮和身心健康。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成果,丰富了世界的构成,拓展了人们的视界,也增强和提升了人们的创造力。劳动更是社会存续与发展的动力源,停止了劳动,社会体系将分崩离析。

2.劳动的情感性含义。它昭示了人们对劳动的情感体验与基本态度,是劳动观的集中表现。劳动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人们逐步形成了关于劳动的情感体验基本看法。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观,就是人们对劳动的美好情感与积极态度。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中出现的好逸恶劳、鄙视劳动、投机取巧等不良倾向,本质上体现的是消极的劳动观,也是人们关于劳动的消极态度。

3.劳动的过程性含义。过程性含义是由劳动发生、劳动持续、劳动影响、劳动产出等基本环节构成的程序性含义。它包含了从劳动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劳动的过程性含义往往是过渡性的,它大多最终指向劳动目标、劳动技术、劳动方式、劳动影响、劳动成果等基本要义。例如,我们根据劳动方式将劳动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其实就是劳动过程性含义的指向。再如,反映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出力流汗的场景,其本体仍然是过程性含义,揭示了劳动对人们身心的影响和改变。如果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劳动的教育性来源于劳动的过程性。从教育的本质看,劳动的过程必须体现劳动者身体受力、筋骨受累、精神受磨、素质受练、身心受益的特点。

4.劳动的教育性含义。教育所关切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不断契合外部社会发展进步之需,此乃与“劳动”具有同源性,劳动的教育意义正蕴含其中。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劳动在形塑人教育人的教育环境和砥砺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彰显了劳动在塑造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他还强调,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内涵中,我们就能领悟到劳动在人的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广义的教育。另外,人们通过劳动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形成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等,这些都彰显了劳动的教育意义。

二、劳动教育的发展变迁

(一)建国头30年——劳动教育政治化阶段

建国初期,由于照搬照抄当时苏联劳动教育理论,劳动教育的实践一度偏离了劳动及劳动价值的本体,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理论,而是通过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以期到改造人们思想的目的。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阶段斗争的扩大化使劳动教育的政治化倾向愈加明显,很多时候将劳动(劳动改造)作为惩戒教师或其他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而并非秉持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目标仍然是服从于政治需要,而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关照较少。在中小学教育中,生产劳动占据了很大比重,逐步形成了以校外劳动为主、校内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究其本质,它是劳动与教育的严重脱离,是一种只劳动不教育的畸形状态。

(二)改革开放头10年——劳动教育技能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的10左右时间,劳动教育从刚开始一味追求政治目标,逐步向兼顾人的全面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转变。从教育实践和教育方式上看,也越发注重知行合一,不断推进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在这一时期,中小学阶段开设了关于生产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理论课程,如一些地方中学生要求学习农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和劳动技术实践。例如规定学生一个学期内完成一定学时的勤工俭学,使学生既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理论知识,又能够养成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知识、技能和素质准备。

(三)20世纪后10年——劳动教育素质化阶段

l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3]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劳动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劳动素养成为劳动教育内涵的目标指向。蒋文立将劳动技能素养作为独立的一个方面,将劳动技能素养作为目的,劳动作为手段,生产作为过程,技术作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劳动技能素质包括与劳动有关的情感、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因素[4]。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劳动素质。江山野等认为劳动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即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普及劳动智慧,增强劳动能力。此外,要将体力和脑力的、简单与复杂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不同形式的劳动都当成劳动的内容[5]。

(四)21世纪头10年——劳动教育扩大化阶段

21世纪的头10年,学校劳动教育虽然继续保留了学生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等劳动课程,但劳动教育开始出现了变异。例如,在一些中小学,劳动教育被一些学校的“手工制作、才艺教育、休闲娱乐、体育赛事”等所代替。实质上,在升学教育的驱使下,劳动教育变成了一种对外有说辞的“作秀”,实际被边缘化。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的深刻变革和重大转型,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十分突出,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指标越发注重升学率、就业率等显性业绩,而对劳动教育这样的隐性业绩重视不够,在实践中敷衍应付。其二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推进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零散性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劳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教育乱象,结果造成劳动教育脱离教育实际,违背了教育规律。

(五)进入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深入化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方面提出了新理念、新观点。2015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要“通过重视劳动教育”以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要求[6]。该意见从政策层面对劳动教育阐释为:通过学校课程、实践活动和生活劳动等使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劳动意识、技能、精神和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尊重与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社会公民的活动。劳动教育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在劳动技术课中学习生产技术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在学农、学工实践中观摩与初步了解工农业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在社区活动中,以兴趣小组、社团等方式进行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政家务劳动等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劳动教育迎来了理论再发展、观念再创新、实践再丰富、体系再完善的重要时期。

三、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一)劳动教育的“两点论”

从建国后劳动教育内涵发展变迁的脉络看,劳动教育内涵的两个重要基点就是劳动的教育性和教育的劳动性。劳动的教育性强调的是劳动教育的目标问题,它要求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有利于实现本阶段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既不能偏离方向,更不能与旨无关。教育的劳动性侧重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它要求劳动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劳动”的本质特征,此乃上文所述及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以及预期成果的产生。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既是劳动教育内涵的精髓,也是劳动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它决定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它经过了裴斯泰洛齐和欧文等人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马克思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总结和发展,并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理论[7],至此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到了育人的高度。

(二)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其核心所在,它不仅是劳动教育内涵的关键构成,而且是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南。建国以来,我国劳动教育之所以呈现出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从学校教育看,劳动教育目标必须服从于教育的总体目标,它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校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劳动教育规律基础上确立的目标。

学校教育是分阶段的层次教育以及一定阶段后的类型教育。层次的高低既决定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又决定了各层次的教育目标以及为此开设的课程与内容。一般而言,小学到初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是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以及进入社会前的最基本的生活知识与技能。这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其一是培养学生获取后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例如在语言课中应该学会的识文断字和阅读学习的能力。其二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其必要性是以能够生存为限度。作为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目标应该服从并决定于教育目标。因此,此阶段劳动教育的目标必须着眼于通识性,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形成对劳动的积极态度和价值情感。并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教育引导,养成勤奋务实、自强进取、诚实合作的精神,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从高中开始,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既有层次又有类型的教育阶段,例如,与高中阶段层次相当的还有中等职业教育另一种类型。在高等教育阶段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而每种类型的教育又分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还刚刚起步,但未来发展可期。类型教育决定于对应的职业领域和岗位特性,例如,职业教育主要针对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技术含量的制造加工等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普通高等教育瞄准的是知识、技术和理论要求更高的具有间接性特点的生产劳动。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它一般处在直接性生产劳动的前置环节,对下一个环节进行设计、论证、优化和保障等。为此,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所对应的劳动教育目标也应该有所差异的。

从宏观层面看,无论是哪个层次的职业教育,由于它直接面向生产劳动一线,劳动教育应普遍地关注学生的五种基本意识:即劳动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还要培养学生五种基本素质:吃苦耐劳、忠诚奉献、平实守信、团结协作、乐观豁达。当然,这是针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提出的目标内容,但在类型教育内部随着层次的逐步跃升,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也会在质上随之提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高中及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硕士、博士作为一个普教层次系列来进行探讨。而普教层次教育中,由于未来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具有更多的理论性、研究性、创造性特点,因而劳动教育要重点关照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守寂意识、诚信意识等。

(三)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

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劳动教育目标实现的路径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功倍”就是指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习得劳动技能、增强身心素质等。这五个方面既有知识问题,但更多则是习成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除了通过必要的劳动知识讲授外,主要还是依靠劳动过程去实现。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要坚持行动导向,开发劳动项目,搭建劳动平台,规范劳动行为,建立劳动考核。这些则成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主线。

(四)劳动教育内涵小结

综上,劳动教育的完整内涵必须回答清楚其目标、内容、手段等基本要素,同时要充分尊重学校教育规律、学生发展规律和劳动自身规律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教育性、发展性。基于这些考虑,本文将学校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概括为:劳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身心素质为宗旨,以基本劳动知识、劳动基本技能、专业基本素养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学校劳务、家庭内务、社区服务、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五位一体的劳动课程而开展的教育。

[1]董宏鹰,李怡.马克思的“劳动”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J].求实,2013(2):9-13.

[2]王莉莉.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与数字 劳动[J].长江丛刊,2019(26):163-164.

[3]周子卿,李炳煌.我国劳动教育内涵的历史变迁[J].西部学刊,2020(5):51-55.

[4]蒋文立.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J].上海教育科研,1993(4).

[5]郑程月,王帅.建国70 年我国劳动教育的 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 2019(5).

[6]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5(16).

[7]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G40-015

A

1672-1047(2021)03-0010-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3.04

2021-04-28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020GB159)。

叶华光,男,湖北英山人,经济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及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曹俊明]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