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模式与效果评价

2021-06-28 00:35刘莉刘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试点县果农化肥

刘莉, 刘静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 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 200433; 3.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战略研究中心, 上海 200010)

2017年,《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1]明确要让生态环保成为现代农业标志,让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同年,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2],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明确以果菜茶生产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果菜茶提质增效和资源循环利用。

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实施以来,如何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效实施是相关部门和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按照两条主线展开,一方面是关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可行性研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利于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3-5]、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作物病害风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9]。另一方面聚焦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一是从农户个体及家庭经营特征视角观察,户主风险偏好、认知水平等个体特征[10-13],家庭收入水平、土壤改良需求[14-15]、农地使用权[16]、组织化程度[17-18]等经营特征影响有机肥施用;二是基于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解析,认为获取成本[19]、有机肥价格[20]、农产品销售难易度、绿色农产品的溢价[21-22]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三是从政策因素视角分析,调控肥料价格、实行有机肥补贴、完善农产品认证和监管体系[23-24],匹配技术需求[25]实施差异化政策是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有效路径。

已有研究探讨了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的多方面因素,但对于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政策的分析不够深入。政策因素是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方式的强干预,特别是由于具有环境正外部性,发挥政策补贴对绿色生产行为的引导作用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当前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补贴政策运行机制和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第一轮试点政策实施节点年,总结项目试点经验、评估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对于新一轮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试点区实地调研,重点分析了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政策推广模式与实施效果,旨在为下一步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个第一批入选“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县,为避免省域差异带来的影响,便于进行比较,2个试点县隶属于同一省。在试点县A选取2个项目村,同时,在与试点县A地理位置、种植水平相近的非试点县A*选取2个非项目村作为对照;在试点县B选取3个项目村,同样,按照相近原则选取非试点县B*3个非项目村作为对照(表1)。在每个村抽取10~20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试点县A获得24份有效问卷,对照组A*获得29份有效问卷;试点县B获得57份有效问卷,对照组B*获得了37份有效问卷。

表1 调研有效样本分布Table 1 Investigate area distribution of the effective sample

1.2 研究方法

实地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农户问卷调查主要询问采用的肥料品种、施肥量、肥料费用支出以及购肥渠道等情况。走访当地农业部门,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详细了解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实施方案、工作流程与实施效果。

基于实地调研资料,采用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推广模式,评估项目实施效果。其中,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区案例分析,归纳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实施模式与工作机制,阐明政策补贴与项目主体的连接方式,并对不同试点区项目实施模式与效果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异同;采用定量分析法,考察农户有机肥与化肥实际投入水平,对比试点区与非试点区农户有机肥与化肥施用水平,评估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政策实施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两个试点县项目推广模式差异鲜明,各具特点,主要模式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配肥方案+肥料产品”模式,另一类是“供肥企业+配额管理”模式。

2.1 “配肥方案+肥料产品”模式

2.1.1工作机制 试点县A采取“配肥方案+肥料产品”的模式,为果农提供配肥方案及对应的肥料产品。农业部门制定并发布配肥方案,明确需要投入的肥料产品、施用量以及补贴标准。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公开招标确定供肥企业。项目区农户按规定申报,经农业部门审核并缴费后,可获得配肥方案中给定的肥料套餐。

项目区有购买意愿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均可报名,由各村委统计名单,经乡镇农业站审核汇总,分别报送至县农牧局和中标肥厂。根据补贴标准,农户将需要自付的费用打款给中标肥厂后,中标肥厂向农户提供肥料,同时,中标肥厂将已付款农户名单提交县农业局,农业局核对乡镇农业站与肥厂提供的名单,将政府补贴款给付肥厂(图1)。

图1 “配肥方案+肥料产品”模式项目实施机制Fig.1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fertilizer combination scheme & fertilizer products” model project

试点A县制定的配肥方案明确了施肥品种及施用量,为果农提供“畜禽粪便型有机肥+有机物料腐熟剂+配方肥”的肥料套餐,果农只需申报购买套餐的数量,审核通过可获得定额补贴,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试点A县配肥方案及补贴标准Table 2 Fertilizer combination scheme and subsidy standard of the pilot county A

2.1.2实施效果 根据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土样抽检报告(表3),2018年试点A县项目区有机质含量较上年提升。

表3 试点A县项目实施前后土壤抽样指标情况Table 3 Soil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n the pilot county A

调研数据(表4)显示,试点县农户化肥用量为3 576.30 kg·hm-2,高于配肥方案推荐量;商品有机肥用量2 713.20 kg·hm-2,低于配肥方案推荐量;农家肥用量6 892.55 kg·hm-2;化肥费用1.35万元·hm-2,商品有机肥费用0.3万元·hm-2,农家肥费用0.15万元·hm-2。

试点区与非试点区果农施肥水平均值差异检验结果(表4)显示,肥料费用支出(P<0.1)、商品有机肥费用支出(P<0.05),化肥费用占比(P<0.01)、商品有机肥费用占比(P<0.01)差异显著;而肥料用量无显著差异。两地区商品有机肥用量无显著差异,但采用补贴肥的果农商品有机肥支出额低于无补贴的果农,政府补贴降低了果农使用有机肥的成本。采用补贴肥的果农化肥施用量高于配肥方案推荐量,且与无补贴的果农施用水平相当,说明即使采纳了政府补贴肥,果农仍会根据以往经验增加化肥用量,使化肥用量保持在常规施肥水平。主要原因是果农认为要保证产量必需投入一定量的化肥。在既定产量目标下,基于果农的经验判断,当前的化肥施用量是必需投入量。

表4 试点A县与非试点A*县施肥水平均值差异检验Table 4 Mean difference test of fertilization level between A and A*

从试点县A与非试点县A*施肥水平对照情况看,政府补贴显著降低了果农施肥成本,特别是商品有机肥的施用成本,但对果农施肥量的影响较小。果农化肥施用量高于推荐量,即使采用补贴肥,果农化肥施用量依然保持常规施用水平;商品有机肥用量低于推荐量,调研中了解到,政府提供的商品有机肥并不是果农熟悉的有机肥产品,果农并未按照推荐量足量施用,仅尝试性采用。

2.2 “供肥企业+配额管理”模式

2.2.1工作机制 试点县B采取“供肥企业+配额管理”的推广模式,农业部门遴选(遴选企业的方法主要为专家评审。出于对促进本地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考虑,限定以本区域内有机肥企业为主进行招投标;或在进行配额管理时额度向本区域有机肥企业倾斜)并公布有机肥供肥企业名单,项目区果农在中标供肥厂中自行选择购买有机肥产品,政府给予购置补贴。试点县B项目实施以同步推进县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目标,主推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区采购以本县畜禽粪污为原料生产的有机肥产品。

试点县B对入选的供肥企业和项目乡镇实行“双向配额管理”。对有机肥供肥企业实行供肥区域配额管理,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的乡镇实行面积配额管理。入围的有机肥生产企业和承接项目实施的乡镇实行双向公开。项目区果农及新型经营主体向村委会和乡镇政府进行申报,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审核确认后报送县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予以补贴(图2)。

图2 “供肥企业+配额管理”模式项目实施机制 Fig.2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fertilizer supply enterprises & quota management” mode project

除面向果农及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机肥购置补贴外,试点县B还提供堆沤积造有机肥补贴;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园建设补贴;有机肥生产企业(主要面向以本县域内农业有机废物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原料收集购置补贴;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运肥、施肥服务费用补贴(表5)。

表5 试点B县主要补贴对象及标准Table 5 Main subsidy targets and standards in the pilot county B

2.2.2实施效果 统计数据(表6)显示,2017—2018年,试点县B项目区施用有机肥3.7万t,减少化肥使用量900 t,累积消纳本域内5万t畜禽粪污。

表6 试点B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成效Table 6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ng chemical fertilizer in the pilot county B

调研数据(表7)显示,试点县农户化肥用量为3 102.30 kg·hm-2,商品有机肥用量6 988.20 kg·hm-2,农家肥用量5 906.85 kg·hm-2;化肥费用支出1.2万元·hm-2,商品有机肥费用支出1.35万元·hm-2,农家肥费用0.3万元·hm-2。项目区果农有机肥施用量约为化肥施用量的2倍,而费用支出基本接近。需要注意的是,调研统计的商品有机肥费用为果农自付费用,并未包括果农获得的有机肥补贴额,实际购买商品有机肥的费用高于果农报告费用。政府补贴的有机肥数量有限,除补贴肥外,果农还会追加购买有机肥,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补贴调动了果农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

试点县与非试点县果农施肥水平均值差异检验(表7)显示,两地区肥料总支出无显著差异。与无政府补贴的果农相比,有补贴的果农施肥特征呈现化肥用量低、有机肥用量高的特点。有补贴的果农有机肥支出显著高于无补贴的果农,有机肥购置补贴拉高了果农有机肥投入水平,一定程度说明,有机肥补贴激励果农增加有机肥投入。同时,由于有机肥投入增加,有补贴的果农化肥支出及化肥施用量均显著降低,呈现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特征。

表7 试点B县与非试点B*县施肥水平均值差异检验Table 7 Mean difference test of fertilization level between B and B*

3 讨论

3.1 两种推广模式及实施效果

试点A县 “配肥方案+肥料产品”的实施模式,对项目区土壤肥力和有机质提高有积极作用,有效降低了果农有机肥施用成本,但对促进项目区化肥减施,有机肥增施无明显效果。由于给定的肥料产品并不为果农所熟悉,出于风险规避考虑,果农仅是尝试性施用。农业部门推荐的配肥方案化肥用量较小,但基于实现产量目标的需求,果农并未采纳配肥方案推荐施肥量,仍然保持了常规化肥施用水平。

试点B县 “供肥企业+配额管理”的实施模式将本区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区果农有机肥投入水平较高,呈现有机肥增施、化肥减施趋势。同时,试点B县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还在堆沤积造有机肥、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园、资助有机肥生产企业原料收集、开展有机肥施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对比两地区项目推广模式及实施效果可以发现:一是从给定肥料产品到允许一定范围自选产品,放宽果农购肥选择有助于有机肥增施和化肥减施。 “限制性”“说教式”政策效果有限,而“灵活性”“鼓励性”政策的激励作用显著,可有效促进果农增施有机肥。这一点与刘双安等[26]对陕西省试点县的调查结论相近,具有灵活性的工作机制有利于调动果农的积极性。二是政府部门有机肥供给方式与果农选肥需求不匹配。试点A县提供的补贴肥是已配好的肥料套餐,试点B县虽允许果农自选产品,但必须是中标供肥企业的产品。无论是指定肥料套餐还是指定供肥企业,均存在肥料产品不为果农所熟悉的问题。果树是多年生作物,培育期长,经营风险较大,果农施肥较为谨慎,倾向凭经验选用熟悉的肥料,限定选择范围的补贴肥供给方式与果农依据经验选肥的需求错位导致推广应用效果打折。这一点与何丽娟等[24]在陕西省项目试点县的调研观点相同,其建议政府关注果农对有机肥质量的反馈意见,优选有机肥质量好的供肥企业。但本研究认为,对于选肥问题,农户较农业部门擅长,长期施肥经验可以帮助果农做出合适的选择,而农业部门通过招投标为农户选肥的方式,投入的管理成本较大,且不契合农户需求,事倍功半,购肥环节应尽可能交由农户自主选择。三是政策目标聚焦化肥减量、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果农主要关心产量,政策设计欠缺对稳产增收目标的考量。这一点与孙若梅[27]研究结果一致,果农获得合理收益的可预期性是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决定因素。有机肥NPK养分含量较低且具有缓释性,养分供给效应滞后,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存在减产风险。在环境友好型农产品价值未能在市场售价中得以体现的情形下,农户增收仍然依赖增产,为实现目标产量,化肥减量较为困难。实践案例分析显示,增施有机肥,化肥用量并未显著减少或下降幅度有限;但相比而言,加大有机肥用量具有一定化肥减量效果,而且随着有机肥肥效的发挥,改良土壤,提高养分利用率,化肥减量效果将更为显著,因此,当前有机肥替代化肥应更为侧重促进有机肥增施。四是补贴资金的铺底作用明显,政府补贴显著降低了有机肥施用成本,有助于调动农户有机肥施用积极性,保证一定量的有机肥投入。这一点与何丽娟等[24]、刘双安等[26]的调研发现相同。有机肥购置成本是制约农户有机肥施用的重要因素,补贴可降低有机肥施用成本,对激励农户施用有机肥具有积极作用。五是实施效果评估简单化。目前项目实施效果评估较为简单,主要依据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土壤养分的检测结果,以及区域内化肥施用量、畜禽粪污处置量等总量统计数据进行评价显然是不充分的,缺乏实际施用水平,如实际采纳率、施用方式、施用后产量、成本效益等具体指标的评估。这一点与何丽娟等[24]、孙若梅[27]的调研发现相同,政策应进一步关注施用的实际效果、使用方法的正确性、实施方式的适用性,全面评估政策,优化政策实施,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指导实践的有效性。

3.2 建议

3.2.1增加政策的灵活性 适度放宽政策实施范围及条件,减少对购肥产品、购肥渠道的限制。政府部门应聚焦做好肥料市场监管和检测,把好肥料质量关,遴选优质肥料企业应将“百姓口碑”列为重要指标,建立肥料企业诚信档案,定期公布质量合格企业名单,农户参考合格企业名单,按需求购买产品。政策措施应着力于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制定入场标准,监督供给端肥料厂商做好质量溯源与协助需求端广大农户做好售后维权,肥料交易应由供需主体自主匹配,解决由于指定产品和指定供货渠道导致政府供给与农户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也有益于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3.2.2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政策目标设计应兼顾农户稳产与增收需求,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应以保障产量不减、收入不降为前提。化肥具有速效性,稳产作用显著,而有机肥肥效滞后,更多表现为改良土壤、平衡养分、提高资源利用率等长效性作用。鉴于不同肥料作用差异及肥效发挥时间差,增施有机肥与减施化肥应分步走推进,当前目标应优先侧重促进有机肥增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充分重视和运用农民生产实践经验,制定施肥方案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建议农业部门遴选施肥方案由各地申报生产实践中的典型模式,经由专家指导调整,形成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技术方案加以推广,解决技术方案实际推广应用效果打折的问题。

3.2.3增强政策评估的实效性 政策实施应重视效果评估。当前项目实施主要着力于实施方案的制定、供肥企业的遴选、补贴的发放等肥料购置环节,对施用环节及施用后效果的分析评估重视度不足,仅以土壤检测指标和施肥总量统计指标判断实施效果不具充分性。建议政策评估进一步向施用环节与施用后效果延伸,将施用方法的正确性、施用成本及效益、施用后产量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猜你喜欢
试点县果农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地头“惠”果农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32个“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公布
基于德美土地金融借鉴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