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2021-06-28 00:35岳冬冬吴反修方海阮雯纪炜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指标值养殖业绿色食品

岳冬冬, 吴反修, 方海, 阮雯, 纪炜炜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2.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北京 100125)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中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障水产品消费市场供给、增加渔民收入、提高出口创汇规模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成为凸显水产养殖业多元化功能的重要展示。但是,长期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导致养殖产品结构不合理、局部地区环境污染较重[1]和综合竞争力下降等现实问题。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解决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加强科学布局、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强化生产监管、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政策支持及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这标志着中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自《意见》发布以来,渔业渔政系统全面深入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湖北、广西、青海、云南、宁夏、吉林、黑龙江、福建、四川、海南等省区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不断向实向前。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是通过制定海水养殖绿色发展规划、标准,创新海水养殖绿色发展技术、体制机制等内容,实现人、养殖活动与海洋环境的和谐共处,即资源节约、空间拓展、环境友好和产品绿色。资源节约是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即用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多的产出;空间拓展是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区域方向,在近海水域资源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拓展外海和深远海从事水产养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还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和模式创新;环境友好是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生态要求,切实发挥海水养殖的生态功能,减少其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产品绿色是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即让消费者获得绿色、安全和数量充足的海水产品。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监测评价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但目前研究成果较少。海水养殖业是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高于水产养殖业总体水平[3-4]。因此,一定程度而言,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好。在绿色发展评价研究方面,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例如,在指标选择领域,孙炜琳等[5]从农业生产过程角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张建杰等[6]从“食物生产-加工-消费”角度构建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赋值领域,张乃明等[7]采取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对保山市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应用;叶丽娜等[8]利用熵值法测度宁夏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值;魏琦等[9]研究认为,“平均法”赋权是目前评价农业绿色发展较为可行的方法。关于水产养殖业或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内涵的解读和方向的讨论方面[1,10],并提出亟需构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1],但目前针对具体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较少[12]。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产业发展引导作用。现有关于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理念宣传和方向探讨领域,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实践。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海水养殖业发展特点,从资源节约、空间拓展、环境友好和产品绿色4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9年10个沿海省区(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海水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探索评估,以期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而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三个原则,即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比于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而言,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的内涵、指标设计和数据统计来源等都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但这不应该成为开展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的阻碍。本研究在统筹考虑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所选取指标数据的可获性和可比性。

借鉴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结合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实际和统计数据来源情况,共筛选出4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表1)。4个二级指标分别对应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资源节约项设置3个下级指标,分别是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海水养殖专业从业人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深水网箱单位水体产量;空间拓展项设置3个下级指标,分别是海水养殖面积、工厂化养殖面积和深水网箱养殖面积;环境友好项设置4个下级指标,分别是鲜杂鱼需求量、贝类养殖碳汇量、藻类养殖碳汇量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产品绿色项设置4个下级指标,分别是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地理标志产品数量、有效海水产品产出率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

表1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a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1.2 指标体系数据处理与权重确定

1.2.1指标体系数据处理 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海水养殖产品产量中贝类为剔除“壳”质量后的产量,不同贝类壳与软体组织的质量比系数和数据处理方法参见文献[13]。据此,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水产品产量和有效海水产品产出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水产品产量=(有效海水产品产量-工厂化养殖产量-深水网箱养殖产量)/海水养殖面积

(1)

(2)

②鲜杂鱼需求量。借鉴文献[14]的成果,以2014年不同海水养殖种类养殖过程中投喂鲜杂鱼的比例,估算2019年海水养殖产量所需鲜杂鱼量。

③贝藻养殖碳汇量。按照规范的贝藻养殖碳汇量监测方法,涉及大量的抽样调查工作和碳含量数据监测工作,本研究借鉴文献[13,15]中贝类和藻类碳含量以及数据处理方法,核算2019年海水养殖贝类碳汇量和海水养殖藻类碳汇量。

④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参考《关于2019年度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结果的公示》[16]中的结果,首先,将不同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定性评价结果按照对应档次最低分进行赋值,转化为定量评价结果;其次,按省、区、市对海洋牧场示范区进行归类;最后,对各省、区、市范围的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分值计算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省、区、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

⑤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基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http://www.greenfood.agri.cn/)发布的数据,对沿海省份海水养殖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量规模进行统计,首先将贝类产品折算为“有效产品”,获得不同省份有效海水养殖绿色食品产量;再计算不同省份绿色食品产量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数据检索时间为2020年7月31日。

⑥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基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http://www.greenfood.agri.cn/)发布的数据,对沿海省份相关海水养殖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数量进行统计。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4月30日。

⑦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按照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司发布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对各省现有的海水养殖领域“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进行统计,本研究统计范围为前三批[17-19]。

1.2.2指标权重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确定各指标权重成为重要环节,其结果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结论的客观性。总体而言,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2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例如层次分析法、等权重法、最小平方法等;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例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本研究采用等权重法进行赋权,用以表述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各项二级指标“同等重要”,避免因权重的高低取舍而导致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相关领域出现“木桶效应”。等权重法在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开展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是该方法在新领域的应用探索,避免了专家打分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客观赋权过程中严重依赖指标历史数据的缺陷,难以从二级指标属性出发,实现对不同指标进行均衡赋权。本研究采用等权重法赋权“资源节约”“空间拓展”“环境友好”“产品绿色”4项二级指标,有助于沿海10个省区在制定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政策措施时,能兼顾二级指标的不同方面,既能保留发展强项,又能补齐弱项短板,从而促进省份内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二级指标均衡协调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在省份间的可对比性。根据本研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其中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海水养殖专业从业人员全员劳动生产率、深水网箱单位水体产量、海水养殖面积、工厂化养殖面积和深水网箱养殖面积6个三级指标的权重为0.083 3;鲜杂鱼需求量、贝类养殖碳汇量、藻类养殖碳汇量、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地理标志产品数量、有效海水产品产出率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8个三级指标的权重为0.062 5。

利用极值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对指标的影响。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3)

(4)

式中,xij表示指标i对应省份j的数值,xi,min表示所有省份指标i中的最小值,xi,max表示所有省份指标i中的最大值,yij表示标准化后的指标i对应省份j的数值;i=1,2,…,14;j=1,2,…,10。正向指标采用式(3)进行标准化处理,负向指标采用式(4)进行标准化处理。

不同省份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指数(ma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index,MGDI)计算公式如下。

MGDIj=∑αi×yij

(5)

式中,MGDIj表示省份j的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指数,αi表示指标i对应的权重,yij表示标准化后的指标i对应省份j的数值。

1.3 绿色发展评价的相对差距与绝对差距

利用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分别表示4项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与绿色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其中,相对差距表示某省份4项二级指标中的最小值与所有省份该指标值中最大值之间的差额;绝对差距表示某省份4项二级指标中的最小值与该指标的权重之间的差额。相对差距(RGj)和绝对差距(AGj)计算公式如下。

(6)

(7)

利用式(6)和式(7)分别计算各省份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4项二级指标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

1.4 数据处理

采用软件Excel 2010对指标体系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与评价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指标体系数据处理结果与统计分析

2.1.1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处理结果 表2显示了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值。可以看出,各绿色指标在不同海区的发展水平不尽平衡,具体表现为:①南海区3个省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单位面积有效水产品产量指标平均值在3个海区中最高,达到9.26 t·hm-2,高于同期黄渤海区(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该指标平均值7.03 t·hm-2;专业养殖从业人员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平均值在3个海区的差别不大,其中东海区该指标值最高,达到43.74万元·人-1,高于同期南海区该指标平均值10.87万元·人-1;东海区3个省份(江苏、浙江和福建)的深水网箱单位水体产量平均值结果为19.55 kg·m-3,高于同期黄渤海区该指标平均值12.02 kg·m-3。总体而言,东海区3个省份在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的资源节约维度表现较好。②黄渤海区海水养殖面积指标平均值最高,高于同期南海区该指标平均值254 352.33 hm2;东海区工厂化养殖面积指标平均值最高,高于同期南海区该指标平均值4 505 366.67 m3;南海区深水网箱养殖面积指标平均值最高,达到3 814 769.33 m3,高于同期黄渤海区该指标平均值3 255 192.58 m3。总体而言,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的空间拓展维度3个海区表现各有特点。③南海区鲜杂鱼需求量指标平均值为282 784.40 t,同于同期黄渤海区该指标平均值242 769.81 t;贝类养殖碳汇量指标平均值在黄渤海区和东海区相差较小,其中东海区该指标平均值最高,高于同期南海区该指标平均值59 359.51 t;东海区藻类养殖碳汇量指标平均值最高,高于同期南海区该指标平均值131 410.45 t;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指标在南海区和黄渤海区结果相近,其中南海区该指标平均值最高,达到68.75。总体而言,东海区在环境友好维度表现较好,相对而言,南海区在鲜活饵料应用规模和碳汇量指标方面表现较差。④东海区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指标平均值在3个海区中最高,达到0.98%,与南海区该指标平均值仅为0.02%,形成明显对比;黄渤海区地理标志产品数量指标平均值最高,达到14.25,高于南海区该指标平均值11.92;南海区有效海水产品产出率指标平均值最高,达到57.47%,高于同期东海区该指标平均值24.25%;东海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指标平均值为1,高于同期黄渤海区该指标平均值0.75。总体而言,东海区在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2项指标方面表现较好,黄渤海区更加注重地理标志产品注册认证。

表2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指标值Table 2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value of mariculture

2.1.2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 一定程度上而言,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值决定了该项指标的分值,通过对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值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可以初步掌握不同评价指标对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贡献程度。从表2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指标值最低,仅为1.11 t·hm-2;同期福建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12.14 t·hm-2。对于海水养殖专业从业人员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而言,广西该指标值最低,仅为17.72万元·人-1,江苏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53.96万元·人-1。天津市、河北省和江苏省的深水网箱单位水体产量指标值为0,即上述3个省区未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业,同期福建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54.56 kg·m-3。在海水养殖面积指标方面,各省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相异,其中天津市该指标值最低,仅为813 hm2;同期辽宁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661 817 hm2。在工厂化养殖面积指标方面,天津市该指标值最低,仅为179 400 m3,福建省该指标发展最好,面积达到12 627 454 m3;海南省深水网箱养殖面积指标值最高,达到6 306 782 m3;天津市海水养殖规模小,因此鲜杂鱼需求量也最低,同期广东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640 609.6 t;天津市没有海水贝类养殖,因此海水贝类养殖碳汇量值为0,同期山东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348 913 t;天津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没有海水藻类养殖,因此藻类养殖碳汇量为0,同期福建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363 097 t;福建省尚未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因此该指标值为0,同期山东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78.21;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尚未有海水养殖方面的绿色食品认证,因此该指标值为0,同期浙江省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指标值最高,达到2.50%;天津市、江苏省和海南省尚未有海水养殖方面的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因此该指标值为0,同期山东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34;有效海水产品产出率指标值的最高省份为天津市,因为天津市海水养殖产品均为鱼类,同期山东省该指标值最低,仅为27.23%;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和海南省尚未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创建,因此该指标值为0,同期福建省该指标值最高,达到2,可见福建省在该指标的创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2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

2.2.1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 按照本研究构建的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测算了不同省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情况(表3),结果显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程度偏低,各省得分值均未超过0.6,平均得分为0.364 7,中位数为0.356 7。其中,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指数得分最高,为0.570 2;河北省得分最低,仅为0.226 3。根据各省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大致分为4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山东、福建,其得分均大于0.5;第二梯队为浙江、辽宁,其得分均大于0.4;第三梯队为广东、海南,其得分均大于0.3;第四梯队为广西、天津、江苏和河北,其得分值大于0.2。

表3 各省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Table 3 Evaluation results of ma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rovinces or regions

2.2.2不同维度绿色发展情况评价 在资源节约、空间拓展、环境友好和产品绿色4个维度,各省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表现也不尽一致(表4)。在资源节约维度,福建得分最高,达到0.210,主要贡献指标为深水网箱单位水体产量和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河北得分最低,仅为0.066,主要因为深水网箱单位水体产量和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指标值为0;该指标不同省份的平均分值为0.102。在空间拓展维度,山东得分最高,为0.171,主要贡献指标为海水养殖面积和工厂化养殖面积;天津的分值最低,为0.000,主要受天津发展海水养殖的空间条件所限;该指标不同省区的平均分值为0.073。在环境友好维度,山东分值最高,达到0.214,主要贡献指标为贝类养殖碳汇量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广东得分最低,为0.092,主要受鲜杂鱼需求量大、藻类养殖量少所影响;该指标不同省份的平均得分值为0.132。在产品绿色维度,浙江省分值最高,为0.102,主要贡献指标为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江苏分值最低,仅为0.003,主要受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指标值均为0所影响,该指标不同省份的平均分值为0.057。

表4 各省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二级指标分值Table 4 Second level indicator value in each province or region ma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2.2.3不同维度绿色发展均衡性分析 利用不同省区4项二级指标占MGDI比重表示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贡献度(表5),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单项二级指标贡献度越大,说明其对该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贡献度越大;二是利用4项二级指标贡献度的标准差反映该省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在4个维度的均衡性。从表5可以看出,环境友好维度的贡献度最为显著,其是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和广西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指数的主要贡献指标,贡献度平均值达到44.13%,可见鲜杂鱼需求量、贝类养殖碳汇量、藻类养殖碳汇量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在上述省份的发展情况良好,提高了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产品绿色指标对于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贡献度最低,具体包括:河北、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贡献度平均值仅为10.89%,表明产品绿色在上述省份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在资源节约维度,其贡献度最高的省区为福建、广东和海南,可见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海水养殖专业从业人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深水网箱单位水体产量在上述省区的发展情况良好,通过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从不同省区4项二级指标的贡献度标准差结果来看,海南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的4个维度较为均衡,其标准差最小;其次为浙江和福建。上述3个省区通过4项维度的均衡推进,实现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江苏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的4个维度离散程度大,标准差值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产品绿色和空间拓展2个维度的贡献度偏低,从而影响了江苏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河北省和天津市也存在同样的发展失衡问题,其中产品绿色和空间拓展指标对河北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贡献度分别为2.59%和15.89%,空间拓展指标对天津市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贡献度为0%。因此,根据测算结果,江苏省、河北省和天津市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4个维度处于非均衡状态。

表5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指标的贡献度Table 5 Contribution of ma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

2.3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路径分析

2.3.1绿色发展差距判断 构建的4项二级指标可以从不同维度评价各省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各省区在4项二级指标的发展情况有所差异,可以借助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来反映具体的差异程度(表6)。其中,产品绿色维度是制约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表6可以看出,产品绿色是制约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指标,具体包括:河北、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6个省区,其中福建省该指标的相对差距最小,绝对值为0.007;江苏省该指标的相对差距最大,绝对值为0.098。资源节约指标是制约辽宁省、浙江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指标,其中辽宁省该指标的相对差距绝对值为0.143,同期浙江省该指标的相对差距绝对值为0.129。空间拓展指标是制约天津、广西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指标,其中天津市该指标的相对差距绝对值为0.171,广西该指标的相对差距绝对值为0.136。从绝对差距反映的结果来看,产品绿色在河北、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6个省区平均值的绝对值为0.202,资源节约在辽宁、浙江2个省区平均值的绝对值为0.176,空间拓展在天津、广西2个省区平均值的绝对值为0.232。因此,着力提高沿海省区绿色食品指标评价值是短期内改善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成效的首要途径。

表6 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指标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Table 6 The relative gap and absolute gap of ma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3.2绿色发展路径分析 相对差距指标和绝对差距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某省份在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通过优化提升相应指标值,可以有效促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

①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天津。天津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瓶颈指标是空间拓展,主要影响因素是其所处的特殊海域环境,导致能够开展海水养殖的土地和海水资源非常有限,加上近年来环保督查的影响,其海水养殖面积不断受到挤压。《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7]数据显示,2018年天津市海水养殖面积为2 759 hm2,到2019年减少为813 hm2,与此同时,工厂化养殖面积也在逐年缩减,从而导致其空间拓展的相关指标得分值均为0。建议借助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发布的有利时机,天津市渔业管理部门积极拓展海水养殖业发展空间,在盐田(盐碱水)生态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面发掘潜力,提高其空间拓展指标分值,尤其是通过盐碱水生态养殖耐盐碱环境的水生动植物种类,还可以发挥“以渔治碱”的生态效应。

②申报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河北。海水养殖业是河北省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养殖品种涵盖鱼、虾、蟹、贝、藻等60种,建议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域资源环境条件,对具有养殖优势和品质特点的种类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进一步带动申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例如在沧州地区利用盐碱水养殖的虾类,品质质量较好,通过申报绿色食品,不仅有利于提高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的重要途径。

③提高单位面积养殖效率——辽宁。海水养殖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发展潜力和自然条件优势明显,但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7]的数据来看,该省海水养殖面积远大于其他省区,但在养殖产量和产值方面却低于其他省份,该特征直接拉低“单位养殖面积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指标值,影响了资源节约评价结果,建议辽宁省海水养殖业生产主体应从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在不增加污染的情况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例如通过养殖水域“休渔”减少养殖面积,同时可以利用北方水域养殖周期长等特色,积极申报绿色产品认证,提高其他指标得分值。

④提升产品附加值——江苏。江苏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发展海水虾蟹类和经济贝藻类养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省海水养殖产量为91.53万t,折算为有效水产品量为28.42万t。江苏海水养殖业数量规模不小,尤其蛤、紫菜等种类的品质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其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指标的得分均为0,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效果。建议政府部门和生产经营主体统筹有利资源优势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从而补齐江苏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短板。

⑤探索发展深远海养殖业——浙江。浙江省海水养殖业在产量、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空间受限、环境污染等问题,探索发展深远海养殖业是提高深水网箱养殖效率的重要途径。建议开展深远海养殖适宜区域调查及布局规划,探索发展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引导多渠道投融资参与智能化养殖平台建设与运行,增加深水网箱养殖面积和产量,提高深水网箱养殖效率,从而不断优化提升资源节约指标评价结果。

⑥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福建。海水养殖业已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大黄鱼、鲷鱼、牡蛎、鲍、海带、紫菜、江蓠等养殖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海水鱼类、虾蟹类养殖增产潜力大,虽然从相对差距指标看,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产品绿色维度已经达到现阶段最优状态,但与绝对差距指标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建议从现有的优势养殖产品种类出发,兼顾鱼类、虾蟹类和海参等种类,进一步申报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从而提高产品绿色维度发展水平。

⑦提高有效水产品产出率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山东。山东省是海水养殖大省,产量和产值居全国前列,贝类、藻类、海参养殖产量优势突出,但在产品绿色维度评价时,其有效水产品产出率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指标值均为0,导致产品绿色维度的得分值成为短板。建议通过优化养殖产品结构,提高养殖贝类软组织含量等方式改善有效水产品产出率指标,同时结合山东海水养殖产品特点,积极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高产品绿色维度的分值。

⑧提高绿色食品数量——广东。鱼类、虾蟹类和贝类是广东省海水养殖业的主要种类,其中鲈鱼、军曹鱼、美国红鱼、鲷鱼和石斑鱼等种类产量稳居全国前列,但其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指标分值较低。建议通过改变海水养殖发展方式,用绿色、生态的生产管理方式开展养殖生产,为申报绿色食品奠定基础,增加绿色食品数量和产品规模,提高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

⑨拓展工厂化养殖规模——广西。广西发展海水养殖业条件十分优越,逐步形成了对虾、珍珠、牡蛎、文蛤、泥蚶、鱼类主导产品的海水养殖基地,养殖方式主要包括网箱养殖、深水礁体养殖以及对虾高位池养殖等,与其他省区相比,其工厂化养殖面积偏小,2019年为28.31万m3,导致空间拓展维度指标得分受到影响。建议广西结合当地海水养殖生产实际,在具有比较效益的情况下,拓展工厂化养殖规模,提高空间拓展维度得分值。

⑩提升产品附加值——海南。海水产养殖是海南省大农业的“主业”之一,是实现保供给、促增收和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手段,从产品绿色维度得分值情况看,海南与江苏在绿色食品占有效海水产品产量比重、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指标的得分值均为0。建议海南省在实施《关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产品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品牌养殖,加强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保护和宣传营销推介,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积极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高产品绿色维度的得分值。

3 讨论

开展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是判断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识别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尺,本研究在借鉴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的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9年海水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应用性评价。在指标选择过程中,除体现海水养殖业特点外,指标数据的可获性是本研究考虑的重要内容。例如,在环境友好指标方面,应该纳入海水养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但现实情况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距今已有较长时间,相关污染排放指标随着养殖技术创新、品种结构变化以及模式升级等发生变化。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虽公布了这些指标数据,仍需要海水养殖业品种结构、养殖方式的产量比例才能开展污染物排放量核算,但品种结构、养殖方式对应的产量比例指标则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来源,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取的产量结构数据,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会对海水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测算造成一定的偏差。基于上述特殊情况,在选择环境友好指标时未纳入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而是使用“鲜杂鱼需求量”间接代表各省海水养殖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在开展评价过程中,“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指标数据具有一定的“长期存量”特征,而与以海水养殖产量为基础的其他指标数值具有的“评价期存量”特征存在差异。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以期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指标值养殖业绿色食品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风雨与机遇相伴!2021年甲鱼养殖业能否在危机中迎来涅槃?
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什么是绿色食品
浅谈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以及指标值的对应关系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2007/2008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