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2021-07-02 03:59卜应露范文慧
关键词:农技协显著性安徽省

卜应露,范文慧,梅 莹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是指在科协指导下成立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纽带、以专业生产为基础的具有群众性科普功能的技术经济合作组织[1],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并且由于其组织特点和行为目标,农技协属于非营利、非政府的民间组织中的社会团体一类[2],在《中国农技协协会章程》中规定农技协是公益性团体,主要承担对于农技协会员的技术服务和指导[3]。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后,政策的倾向性打破了以前并行发展的格局,农技协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其存在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各地省级及以下层面农技协的发展实践表明2007年底以来农技协的数量增长十分有限,大多数农技协会目前呈不稳定的动态之中,正式的、运行良好的农技协会并不多见,农技协科技、经济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受到严重制约。为有效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化发挥其作为“三型”(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的功能与作用,2017年6月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了《中国科协关于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转型升级的意见》的通知。本文依据2018年安徽农业大学调查组对安徽省30个基层农技协进行实地调查数据,对安徽省农技协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进行阐明,再利用模型得出影响安徽省农技协转型升级意愿的因素,并基于以上分析给出安徽省农技协转型升级的选择路径,对安徽省农技协的成功转型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一、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一)转型升级是国内政策变化带来的结果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确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合作社开始迅猛发展。截至2019年统计,安徽省共登记9.3万户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技协的发展。目前发展的局限性在于农技协从上级组织可获取资源较少,导致部分农技协向合作社转变,造成农技协的分流现象。从2007年开始,现有合作社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原农技协的基础上转化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农技协也成了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两组织的融合发展实质上是农技协升级转型过程[4]。就农技协的社会化服务来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传播在作用于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阶段,都面临着较难有效实施的难题[5],农技协被认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理想组织,在解决农村科技推广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是农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的有效补充[6]。因此,在国内政策向合作社倾斜的情况下,农技协为了谋求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二)转型升级是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7],农技协是在制度变迁和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出现的组织创新[8],虽有学者说实体化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技协的基本存在形态[9],但在数字大时代,组织的变革成为必然。由现实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给各个组织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是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表象特征,总是围绕着信息在改变,网络降低了决策者对市场信息获取的难度。农技协传统的运行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滞后性使得中国科协、安徽省农技协网站的建设形同虚设,许多基层农技协无法从官网上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更无法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式窥探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为了顺应当今科技发展的规律,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需要,农技协应当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平台的建设,提高平台信息的更新速度,促进其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农技协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农技协作为广大农民创建的群众性组织,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安徽省农技协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萌芽期,1978—1988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民迫切希望得到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服务。为满足农民需求,科协在农村开展广泛相关活动,1979年安徽天长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科学种田技术协会,此后各类协会涌现。

第二阶段,引导发展期,1989—1999年。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济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引起了高度重视。1989年,国务院在《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支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各种专业科技协会和技术研究会,逐步形成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的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技术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普及推广网络”。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把“重视推动民间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和民间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正式写入全会决定中。1994年《关于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指导和扶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民专业协会的行政主导是各级农业部门。同年,《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相继发布,1997年全国农技协总数已达到13万多个,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第三阶段,繁荣发展期,2000—2007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深入,安徽省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解决了农技推广和生产需求脱节这一问题,截至2007年底安徽省16个省辖市均成立了农技协联合会,农技协总数增加,种类繁多,入会会员达到79万多户。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安徽省农技协得到新速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

第四阶段,衰败重塑阶段,2008年至今。2007年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后,合作社确立了法律定位,得到政策保证,但是农技协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受合作社法颁布的冲击,部分符合要求的农技协转而登记为专业合作社,造成了农技协向合作社的加速转化,农技协基层组织流失明显,农技协的发展缓慢,进入停滞期,目前正在设法转型以求持续发展。

(二)发展现状

安徽省农技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已经初步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表1)。近年来,农技协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帮助十分有限,为具体了解安徽省农技协的发展状况,课题组对省、市、县的农技协联合会的负责人进行访谈,并对农技协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会员问卷345份,实际回收问卷297份,有效问卷208份,问卷有效率为70%。

表1 安徽省农技协地区分布详情

基于对安徽省农技协调查区域基本概况的调查,可以总结出如下三条安徽省农技协的发展状态。

1.门类齐全,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但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按照技术领域和产业环节来看,现有农技协在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已全覆盖(图1),并且经济价值较高的园艺、蔬菜、畜禽和其他特种作物占比逐渐增大,农产品加工类和社会化服务类比重逐步上升。

图1 样本农技协分布领域图

虽然安徽省农技协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但其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协会之间发展差别较大的现象。调查中发现有的地区农技协发展定位清晰,加上政府支持,整体发展较好,如肥西县花木类的农技协;但有的地区农技协的服务模式单一,技术更新速度慢,服务内容单薄,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此外,同一地区农技协的发展也存在差异,有的运行良好,规模不断扩大,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但也有的运行困难,名存实亡。

2.发展机制多样,但整体竞争力不强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渐渐成为部分农村农业运作的主要方式。产业化使农产品加工生产呈现了规模化、系列化、标准化的特点,这也为农产品的品牌化奠定了基础。在对安徽省农技协的调研中发现,拥有品牌的协会占93%,没有的协会仅占7%,如图2所示,龙头企业在市场运作占43%,比率最高,体现了安徽省农技协的市场运作主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农业协会”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农业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以及建立和推广集体农产品品牌。但安徽省农技协受合作社冲击明显,《合作社法》的颁布,导致部分农技协向合作社转变。安徽省现运行较好的农技协中有77%是与合作社融合发展的,逐步形成了“重视合作社,轻视农技协”的意识形态,最终可能会造成基层农技协的逐步消失。

图2 协会组织形态分析

3.多方搭建平台,努力提升服务能力,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农技协作为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组织,在目前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为更好地提供服务,满足会员的需求,在科协的指导下,大力开展与各个机构的合作,并通过政府补助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调查发现安徽省农技协为农户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提供、协助销售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为技术培训(20%)和技术指导(19%)。但由于协会是农民的自发组织,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偏重于单一技术服务。而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生产环节简单的机耕机收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和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

三、实证分析

农技协转型升级是否成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本文基于2019年6月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采用Logistic模型,探究各个因素对农技协转型升级意愿的影响程度,试图找出影响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一)变量选择

由于影响农技协转型升级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农技协独有的特点,将研究农技协转型升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四大类,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选择及赋值说明

(二)结果分析

为了全面分析影响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了12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但这很有可能造成自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前,有必要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即VIF值)均小于2,因此可以排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结果见表3、表4、表5。

表3 多重共线性诊断

表4 模型汇总

表5 回归模型预测分类

通过logistic模型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得到-2Log likelihood为3.819a,-2Log likelihood用于检验模型的整体性拟合效果,该值在理论上服从卡方分布。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分 别为0.561和0.986,正确率为99.5%远大于60%,说明预测准确度较高,表明该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较好(表4)。

表6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被访会员的文化程度提高,越愿意进行转型升级。政策的倾向使文化程度高的人意识到农技协的转型升级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因此越愿意进行转型升级。协会性质为服务以及服务加实体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协会的性质方向主要是关于技术服务和技术经济实体发展,这两者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技协转型升级。协会的业态为养殖业、加工业、销售的显著性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并且业态为养殖业和销售的系数为负,业态为加工业的系数为正,养殖业和销售业的农户并不倾向转型升级,而业态为加工业的更倾向转型升级。协会的所处地区的显著性水平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皖北,皖中,皖南三个地区中,皖北当地协会会员和农户转型升级意愿较大。协会的成立时间在5年以下的以及5年到10年之间的显著性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1~10年内成立的农技协更愿意进行转型升级。农技协是否与合作社合作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与农技协转型升级意愿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高。自合作社法颁布以后,合作社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成熟。农技协与合作社合作之后具备转型升级的基础,因而农技协更愿意进行转型升级。农技协是否有自有品牌的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体现了建立自有品牌有利于农技协转型升级。农技协规章制度保障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规章制度的完善一直是组织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重要方面,有规章制度保障的农技协更愿意进行转型升级。

表6 二元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

在选取的变量中,性别、年龄、政府资金占比、是否登记注册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调查样本可知,受访对象中男女比例小,一半以上的人群都为30~40岁的中壮年群体,被访者性别、年龄的差异对其转型升级意愿没有明显的影响。就经济来源来说,在所调查的农技协中,政府资助在其资金来源中占比26%,并不是其主要来源,其计量结果也体现了政府资金占比对农技协转型升级意愿影响不显著。是否登记注册的显著性水平是0.123,在这方面本来的预期是,登记注册的农技协更愿意进行转型升级。因为登记注册的农技协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影响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因素中,文化程度,农技协性质、业态,成立时间,所处地区,是否有自有品牌,是否与合作社合作以及保障制度是否完善等,是影响农技协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对农技协转型升级的意愿有显著影响。

四、安徽省农技协转型升级的路径

根据以上的分析,农技协是我国农村科普和实用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在农村科普活动和农技推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前文可以看出安徽省农技协转型升级首先需要明确转型升级方向。农技协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合作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农民,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农技协的服务功能,农技协的存在才有价值,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能否有效提供农技服务是农技协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据此,根据当前农技协服务内容单一、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等重大的挑战和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需求极大等重要机遇,本文进一步提出安徽省农技协转型升级的几个路径。

(一)拓展服务内容,技术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以促进转型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看出,安徽省农技协还存在着模式单一、技术更新慢、服务内容单薄、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等问题,大多数农技协还停留在技术交流阶段,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基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农技协的性质会显著影响农技协的转型升级,技术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更有利于其转型升级。因此安徽省农技协可以由单纯的技术交流转向技术服务和技术经济实体,通过种养技术服务、集中采购分销、协助销售产品等各种形式服务,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或差价,从而保证农技协的活动经费,实现农技协内部互利共赢的目标。此外对一些有发展空间的农技协,也可通过组建信用联合体,实现扩大利用贷款的可能性和偿还能力,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壮大发展规模。

(二)组织形态由农技协向“农技协+”转变促进转型

目前,安徽省农技协在固有的组织目标之下,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组织模式,“协会+农户”“协会+各级组织+农户”是农技协的传统模式,有利于专业生产上的技术交流,但品种更新慢使一部分农户流失。“协会+龙头企业+农户”是安徽省农技协发展的重要模式,使协会、企业与农户三者之间能形成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但是近年来市场行情的不稳定使得协会与企业的合作难以为继。在合作社法颁布以后,合作社由于具有合法地位,自我积累的能力较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合作社的扶持的力度较大,农技协为了自身的发展,“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应运而生,协会与合作社共享技术,共同发展,农技协将合作社与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推动农技协向前发展。在安徽省农技协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部分农技协为了加强自身基础,充分利用各个组织的优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组织形态,这也是农技协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三)工作方式由实体空间向“实体空间+网络空间”转型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农技协信息化的建设还有待提高。由实地调查结果可知,安徽省农技协中,建成协会网站的占41%,未建成协会网站的有59%,部分农技协的成员对协会网站的建设持反对态度,并不注重协会的网络建设。然而由现实情况可以看出,信息化建设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项目,2016年安徽省农业信息化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农技协应该进行网络虚拟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方式应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加快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推进相关农业信息终端,如APP设置、微信公众号建立等,进行信息化应用研发。同时完善建设农技协网站,通过有效的栏目设置,让网站做好服务基层科技的工作,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准。

猜你喜欢
农技协显著性安徽省
璧山区农技协联合会赴潼南区考察学习
石柱县农技协联合会召开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福建省农技协发展成效分析与主要对策研究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