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动力及24 h食管pH测定在食管源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

2021-07-07 04:10孟小虎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部源性括约肌

孟小虎

(和政县人民医院,甘肃 和政 731200)

食管源性胸痛属消化系统疾病,食管病变或食管功能障碍是引起胸痛的主要原因,疼痛发作部位多见于胸骨后方或下方,挤压状或烧灼样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在临床诊断中,受食管源性胸痛临床表现、检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食管源性胸痛易与冠心病混淆,贻误治疗时机[2]。本研究探讨食管动力及24 h食管pH测定在食管源性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和政县人民医院2019年3-10月收治的48例食管源性胸痛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33.52±3.76)岁。胸痛时间0.4~3年,平均胸痛时间(1.02±0.69)年。疼痛发作时间:30 min以内19例,30~60 min15例,60 min以上8例,24 h以上6例。胸痛类型:压榨性疼痛10例,烧灼样疼痛6例,隐痛11例,撕裂样疼痛21例。所有患者经常规心电图及X光片检查未见异常。排除既往胸部外伤史患者、不愿意配合检查者、精神病患者、患有其他食管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上海天呈医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导智能胃肠动力检测仪EGEG-5D6B型。北京康联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Digitrapper 24 h pH阻抗监测仪,迈瑞心电监护仪PM 9000。

方法:检查前24 h停用抗酸药物,检查前7 d停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检查前48 h停用可能影响胃酸分泌或胃部功能的药物。

食管动力检测:使用固定牵拉法测定。检测数据包括食管体部压力、食管末端括约肌压力(LESP)、括约肌长度、静息压、食管松弛率(LESRR)等。

24 h食管pH测定:测定前用PHL.07及7.01的标准缓冲液核正电极,将参考电极置于剑突下,自鼻腔插入pH电极,置于食管下括约肌(LEs)以上5 cm处,将电极导管固定于面颊部,连接PH记录仪,并根据临床需要分析食管24 h的pH变化情况。

动态心电图测定:在胸前监护部位准确放置导联,检测时间为24 h。检测期间在患者就餐、行坐卧位时及出现胸痛、烧心等不良反应时,于心电监护仪及pH监测仪上做好标记,分析症状发作诱因、严重程度及症状持续时间,并做好记录。监测结束后,及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分析固定程序。

1.3 结果判定标准

食管动力判定标准:LESP降低:LESP<14 mmHg,LESP升高:LESP>35 mmHg。松弛功能不全:LESRR<70%。蠕动功能降低:食管体部收缩峰值<21 mmHg。食管痉挛:食管体部收缩峰值>75 mmHg。

24 h食管pH判定标准:pH 5秒的次数≤2次,最长反流持续时间<16 s,也可使用Demeester积分判定。正常:Demeester积分<14.72,反之则为胃反流。

心源性疼痛阳性: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ST段下移值>0.1 mV。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Pearson相关系数行二元相关性分析,其中,因变量为Demeester积分,自变量为LESP值。

2 结果

2.1 测定结果比较

经食管动力及24 h食管pH测定,食管正常者18例,占37.5%,食管功能异常者30例,占62.5%,见表1。

表1 测定结果对比 例

2.2 食管功能异常患者中24 h食管pH、食管动力测定结果对比

表2 食管功能异常患者中24 h食管pH、食管 动力测定结果对比 例(%)

3 讨论

食管炎性病变的发生主要与反流物在食管内的停留时间和pH值有关。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动力异常均可引起食管病变。24 h食管pH测定是临床药理及判断胃及酸相关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中。食管动力主要是指食管部肌肉的收缩蠕动能力,包括食管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及频率[3]。食管动力测压为临床常用的消化道测压技术,资料显示,食管动力测定可用于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难、胸痛等,帮助医生明确有无食管动力障碍疾病,判定其严重程度,也可用于评估药物和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经食管动力及24 h食管pH测定,食管正常者18例,占37.5%,食管功能异常者30例,占62.5%,其中,非特异性食管功能障碍患者18例,弥漫性食管痉挛患者4例,胡桃夹食管患者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6例。提示食管动力及24 h食管pH测定对食管源性胸痛的诊断有理想的效果。24 h食管pH测定主要通过连续监测食管pH变化及胃酸反流情况,对比胸痛发作的表现,以判断反流与食管源性胸痛症状间的关系[4]。食管压力测定为诊断食管运动障碍的重要方式,基于弥漫性食管痉挛、贲门失弛缓症、非特异性食管功能障碍等食管病变均有其对应的动力学表现,通过分析上下食管括约肌、食管体部运动功能、松弛率等指标,辅助诊断其胸痛的病因[5]。

食管动力及24 h食管pH测定在食管源性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猜你喜欢
体部源性括约肌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内侧半月板不同部位突出危险因素的MRI 评价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肩胛骨体部骨折:从手术入路选择到缝线辅助固定技术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经腹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