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正交穿越顺层坡变形破坏处治方案研究

2021-07-09 07:20黄成岑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21年3期
关键词:偏压抗滑桩塌方

黄成岑

(广西乐百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西 凌云 533100)

1 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向地形地质更复杂的山岭重丘区延伸,部分短隧道不可避免地服从线位需要,需穿越不良地质,其中洞口穿越顺层坡较为棘手。当隧道施工拱顶沉降量过大,造成洞身侵限或严重塌方、洞顶边坡变形破坏时,隧道、路基、地质变形的性质认识及处理方案是对项目建设管理者的一大考验。笔者在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中,成功主持了若干短隧道洞口顺层坡变形的现场施工,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2 隧道穿越顺层坡的空间形式与病害特征

隧道穿越滑坡体时,在相对空间位置上,有以“正交”、“平交”或“斜交”穿越三种方式,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穿越滑坡的形式

当隧道走向与滑坡滑动方向垂直,即以“正交”的方式穿越滑坡体时,往往发生于类似偏压的工程病害中。①当隧道位于滑体中时,类似“坐船”推移形式,隧道整体侧移、边墙相互错动、多横裂但少见纵裂;②当滑面位于隧道边墙或拱腰时,出现纵向裂缝、鼓胀、倾斜,拱脚错位及拱腰拱顶压碎、掉块等;③当滑带位于隧道底部以下时,则隧道底部出现鼓胀、上拱迹象。

隧道以“正交”方式穿越滑坡,首先应考虑对隧道上部坡体进行刷方减重,有条件时利用刷方进行坡脚反压,再施做加固工程。这样工程规模较小、见效快,且可以减小隧道偏压。当隧道埋深较浅时,隧道的开挖扰动往往导致上覆于隧道的岩土体发生变形。这就要求技术人员认真研判隧道变形的原因,合理制定方案。当隧道穿越顺层坡时,由于顺层结构面的存在,常常引起误判。其实对这些隧道变形是可以通过加强隧道的初期支护强度、周边注浆,提高隧道围岩承载能力,达到抑制隧道及顶部坡体变形病害的目的。

3 那现隧道出口顺层坡体变形处治

3.1 病害情况

滑坡主要分布在山脊西南侧,面积约7038 m2,滑坡前缘高程约456m、后缘高程约551.5m,高差95.5 m。表层为红黄、黄色硬塑状粉质粘土,厚约2m~8 m,下伏三叠系中统板纳组薄-中厚层状强风化砂岩,强风化层厚度较大,节理裂隙很发育,呈散体状-碎裂状,岩质极软-软。岩层产状351°/SW∠41°,主滑面方向与路线夹角约40°,属顺层边坡。根据地形条件、钻探资料,判断滑塌体处于强风化岩层中,平均厚度约11m,估算体积为7.7m3×104 m3,如图2所示。

图2 那现隧道病害现场踏勘

那现隧道右洞开挖至接近出洞约10m 时,由于连续强降雨的影响,岩土体自重增加、各项物理力学指标降低,同时隧道洞内沉降未得到有效控制,造成隧道已施作的21m 长初支坍塌,隧道塌方后形成剪出口,继而引发折线型牵引式滑坡。

3.2 那现隧道处治方案

采用卸载+锚拉抗滑桩+锚索(杆)格梁进行处治。对滑塌体进行卸载清除,分别在隧道左、右洞的左侧处各设置一排长度22m~40m的锚拉圆形抗滑桩,单桩直径d=2.2m,桩间距3.7m~4m,桩顶以上沿着强风化岩面放坡,坡比在1:0.75~1∶1.15之间;坡高每10m 设置一道平台,平台宽2m。第1~4级边坡坡体采用锚索(杆)格梁进行防护;第4级以上边坡采用挂铁丝网喷播植草进行防护,如图3、图4所示。按中线横断面对该方案进行设计防护稳定性验算,在正常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Fs=1.36,在非正常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Fs=1.28,满足规范要求。

图3 那现隧道处治方案示意图

图4 那现隧道处治后效果图

4 那珠隧道进口边坡病害处治

4.1 病害情况

那珠隧道左线长约290m,进口段穿二级公路,隧道洞顶距二级路路面高差仅2m,洞口设计有40m 长管棚。塌方前左洞进口掘进39m,埋深约22m,险情发生后左侧拱腰部位初期支护有挤出现象,局部侵陷。山顶发现裂缝5 条,结合施工进展和地质情况分析,隧址区岩层产状为350°∠47°,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方向交角约10°,倾向与隧道接近垂直,易于发生顺层滑动和崩塌。经分析为掌子面掘进隧道沉降变形未能及时控制,初支长时间处于沉降变形状态,当沉降达到一定极限时,发生掌子面塌方。塌方后进出口掌子面上方形成一空腔,相当于将边坡坡脚挖除,再加上未贯通段较短(10m),支撑效果有限,导致局部山体沿岩层结构面错动,最大下滑力作用于隧道左侧拱腰初支部位,致使隧道左侧拱腰初支向外挤出,同时由于岩体松动后拱部荷载较大,初支向下压弯张裂,拱顶初支崩落,呈现纵向破坏状态,如图5所示。

图5 左侧拱腰、拱顶初支破坏现场

4.2 隧道塌方处治方案

设计提出两个方案(图6):①洞内微型桩加固方案。左侧上导洞开挖后,立即打设水平Φ108×6mm 钢管,钢管穿越岩层错动面并满足一定锚固深度。钢管内放置钢筋笼并填充砂浆,增大钢管刚度,钢管按1.5m(环向)×1m(纵向)梅花形布置;②是抗滑桩方案。在隧道左洞外侧5m 处,采用直径2.2m 圆形抗滑桩进行支护,桩间距4m,支护范围主要为左洞塌方及初支开裂路段,抗滑桩长度在15m~42m 间;两个方案隧道掘进均采用CRD 法开挖,开挖每循环进尺控制在50cm,对于初支破坏严重段落,上台阶泵送80cm 厚混凝土作为临时仰拱。

图6 隧道塌方处治方案

4.3 方案决策与实施效果

图6方案中方案一以洞内加固为主,方案二以洞外滑坡体加固为主。项目指挥部组织专家进行了研究,根据隧道破坏特征和边坡稳定现状,认为山体虽沿岩层面发生一定错动,但仍存在残余粘聚力,可通过洞内围岩注浆加固形式,增大围岩承载力。最后决定以隧道洞内加强支护通过为主、洞外处治边坡为辅的处治方案,同时研究优化取消水平钢管微型桩,隧道改为采取CRD 法掘进,并泵送混凝土作为临时仰拱,加强超前预报及监控量测,以控制其沉降和收敛变形,保持其侧上方顺层坡处于稳定状态,洞内加固措施根据掘进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如图7、图8所示。最终经多方努力,项目按期建成通车,如图9所示。如果采取抗滑桩方案,则难以在剩余5个月内按期完成处治,同时费用还需增加约四百万。

图7 混凝土临时仰拱

图8 CRD工法施工

图9 那珠隧道塌方处治完成

5 两处隧道口顺层坡病害处理思路差异分析

那现隧道、那珠隧道都是在隧道口穿越顺层坡,并接近于正交通过,也都发生了洞内塌方、洞外边坡变形破坏的情况。那现隧道采取了卸载+抗滑桩措施,而那珠隧道采取从洞内加强支护通过的方式,都取得了成功。看似类似的工程问题,处理措施却不能硬性照搬。

原因如下:

①隧道线位相对空间位置上看,那现隧道线位很高,出口为桥接隧,右侧原有村道开挖出一定的临空面,隧道偏压极其严重,当时左右两洞都未贯通,边坡变形对隧道左右两洞的挤压作用力巨大,必须卸载,增加抗滑桩以截断边坡下滑力。而那珠隧道的线位相对较低,埋深相对较大,偏压更为不利的右洞已经贯通。

②通过地质分析,那现隧道基岩裸露,土石分界明显,覆盖层较厚,勘察表明滑动带明显,滑体巨大;而那珠隧道岩层均为中风化砂岩,较为均质,结构层面非常明显,现场勘察并未发现明显滑动带。

③从山坡顶土体的变形情况上看,那现隧道山顶土体出现较大滑移,裂缝多宽度大,并出现大塌坑,山顶树木倒伏严重;而那珠隧道山顶虽也出现裂缝,但宽度不大,数量少,洞顶二级路路面也未出现大的裂缝。

④从地形条件考虑,那现隧道由于有村道,偏压非常严重,并且不具备右侧使用土体反压的条件;而那珠隧道现场地形偏压并不严重,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经多次讨论后认为不需要采取反压措施。

6 结语

①隧道正交穿越顺层坡体时,隧道掘进易引发顺层坡体失稳,但不一定是滑坡病害,也有可能是隧道开挖引起山体的协调变形。

②隧道口顺层边坡病害治理过程中,需根据滑坡不同的病害特征,分析内在因素,针对性的采用治理措施。对于偏压大,滑动面明显且滑坡体量大情况,优先采用卸载(砍头)+抗滑桩(强腰)+反压(固脚)等综合处治方案;对于岩层结构面顺层错动、滑动面不明显或地形条件不利于形成大规模滑坡等情况,可认为是坡体协调变形,考虑洞内加固措施为主。

③在隧道边坡病害研究决策过程中,需要隧道、地质、路基等专业人员进行联合会审,充分认识边坡与隧道的内在关联,分析边坡病害现状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才能正确做好决策。

猜你喜欢
偏压抗滑桩塌方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偏压对四面体非晶碳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设计关键要点
浅析岳家沟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地形偏压隧道判定方法及设计施工措施
结构力学大小偏压在结构计算中的理解及运用
不同地质条件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效应探索
T形横截面抗滑桩截面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