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学文化回应性教学实施困难与思考

2021-07-09 17:28杨斯卓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民族地区

[摘 要]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日益多元化,因此,对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回应性教学能力的要求日渐凸显。以文化回应性教学模式在民族地区中学实施的具体困难为出发点,就中学课堂怎样更好地涵盖多元文化、中学教师如何更好地回应学生的需求等方面探究该模式实施的可行方案。从地方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教师合作育人、建立内容翔实的中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开设文化回应性教学工作坊三个方面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到文化回应性教学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回应性教学模式;民族地区;中学教育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布依族大学生大学英语学习负动机实证研究”(15XJC880001)

[作者简介] 杨斯卓(1979—),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多元文化教育、英语教师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2-23

一、引言

教师如何指导不同民族、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是民族地区基层教师面临的重要议题。我国民族地区中学生社会文化背景多元,其主要特点如下:(1)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高;(2)城镇中学的学生构成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量逐年增加;(3)城镇化进程推进下,由农村转到城镇就读的中学生数量不断增加;(4)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依然可观。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对他们的升学和未来就业前景有重要影响,提升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业成就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就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分布和学生构成的总体情况而言,越是远离城镇中心的学校,学生的构成越多元,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回应性教学能力越重要。

二、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文化回应性教学是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框架下提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由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吉内瓦·盖伊(Geneva Ga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源于对多元文化背景和多民族文化的尊重,文化回应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与自身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学生的母语文化应被视为学习的桥梁,而非学习的障碍,因而,教学需要回应学生的母文化[1]。文化回应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教学目标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任务设置。格兰特(Grant)和斯里特(Sleeter)(2006)在《开启学习之路——多元文化教学设计的五种方法》一书中,集中探讨了教授文化差异群体、多元文化教育人际关系、单一群体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和社会重建教育等主题。书中对如何改进课程以“开启”学生的学习之路有详细阐述,并列举多个教学案例,每个教案都提供了一个“前”版本(通常教授课程的方法)和“后”版本(以多元文化教育为视角改进后的课程教授方法),给文化回应性教学提供了范本[2]。

与传统的重学习过程(learning)轻学习者(learners)的教学模式不同,文化回应性教学要求教师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带入教室的文化和社会资本予以重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两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回应能力。

(一)教师需具备多元文化意识

多元文化教育秉持建构主义知识观,重新审视知识的权威性,将学生和教师作为同等重要的知识体系构建者加以重视。教师需将学生的背景文化,如学生所属民族文化、学生所在社区文化、学生所处阶层文化都视为可以采纳的知识来源。因此,随学生一同进入课堂的显性和隐性文化资源(funds of knowledge)不仅需要被教师看见,还需要被教师发掘。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社会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3]。

(二)教师需具备文化回应能力

基于对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的认识,针对学生个体具备的文化特点,教师要对教学进行调整,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做出相应回应。例如,为避免学校教育与学生所在社群的社会文化环境脱节,出现教育中的“文化中断”现象,文化回应性教学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与学生的文化背景有所呼应,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文化适切性[4]。盖伊认为,弱势群体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文化模式来解释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将学生因文化背景与教师不同所表现的行为视为学习障碍[5]。教学中的文化回应能力要求教师在采纳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时将全体学生的学习模式纳入考虑范围。学习模式深受学生文化背景影响,因此,教师在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母语是什么,学生的母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回应性教学模式实施面临的问题

虽然文化回应性教学模式呈现出一种能够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理想模式,但民族地区中学教师要依据这一模式进行教学面临诸多问题。

(一)中学课堂应该涵盖什么文化

毫无疑问,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文化印记进入课堂。尽管课程资源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然而,要将每个学生的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绝非易事。以中学英语课为例,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课需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所提出的“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学生需要熟悉汉文化和西方文化。民族地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错共生,多民族文化荟萃,汉语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工作用语,除此之外,学生对汉语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的机会和未来的就业前景。文化回应性英语教学如果要兼顾汉语言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地方语言文化,不仅有增加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之虞,甚至可能顾此失彼,无法突出教学重点,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和课程目标的明确化促使英语教师只能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涵盖汉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而难以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地方语言文化涵盖其中。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民族地区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