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课程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研究
——以《陶瓷艺术一讲一做》为例

2021-07-10 08:41许晓政金爱英
陶瓷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学分学科

关 涛, 林 松, 许晓政 ,金爱英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110159)

0 前言

网络平台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云班课、爱课堂、网易公开课、腾讯会议、超星、抖音等社交软件都已经成了很多高校的重要教学活动方式。跨学科、跨学校学习也成为很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手段。辽宁省在探索利用媒体平台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也出台了很多支持的政策。2018年辽宁省普通教育本科教学改革计划就将跨校修读列为了研究项目。通过制作教学视频,短视频等,借助这些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平台,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推广教学内容,是一条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路径。

1 《陶瓷艺术一讲一做》课程的建设背景与意义

《陶瓷艺术一讲一做》是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建设的首批视频精品课程。规划初期是以艺术实践类课程为模板,旨在建设成为艺术类理实一体化的标准示范视频课程。该课程以陶艺专业课程为核心内容,以陶瓷艺术的理论讲解和创作实践的示范演示进行陶瓷艺术的普及性教育。该部视频课程在2011年获批辽宁省精品视频课程,2014年获批国家级视频精品课程。并陆续为高等院校作为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开展。在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以来,《陶瓷艺术一讲一做》随着网络慕课教育的推广,率先在“网易公开课”、“爱课堂”等平台上进行了在线教学测试。截止目前,该课程已到达10余万的播放量,累计学习人数3万余人,得到了很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与好评。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教育创新的发展,2005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学生跨校修读学分予以认可。在此背景下,高校间不断加深联盟与合作,探索适应高等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运行机制。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模式应运而生,并广受关注,为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高校按地域范围或以联盟的形式,积极开展了在线学习跨校修读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背景下,视频课《陶瓷艺术一讲一做》率先成了为辽宁省首批艺术类跨校修读实验课程。

表格 1 学分认定办法

2 《陶瓷艺术一讲一做》跨校修读教学模式

该课程采取的是线上修读模式,参与项目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择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完成注册,完成学习内容,采用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完成课堂评价过程。以利用“超星”系统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为例。学生完成课程登录后,可以根据在线随时随地观看课程的视频讲解。根据课程设置,按照章节完成课业要求,教师也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此前高校的艺术类视频课程多为理论讲解为主,鲜少出现与手工实践相结合的视频课程。《陶瓷艺术一讲一做》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艺术理论与手工实践操作结合。通过分步骤的制作演示,完成一个作品相关创作要点的讲解。

在跨校修读的体系中,该课程的学分被完整的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根据学习的完成情况给予学分评定。

通过跨校修读的评价体系,参与学习的学生取得学分比例为99%。有效理解课程内容的学生可达89%。较好完成课程作业要求的人数为93%。通过该课程的跨校修读,使很多对艺术有兴趣的同学能够真正体验到一次专业的艺术课程。并能够实际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在庞大的理论学习资源下,《陶瓷艺术一讲一做》为艺术类线上课程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3 艺术类课程实施跨校修读学分的建议与对策

艺术类课程实施跨校修读学分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效解决高校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

很多艺术类的专业课程,技术性壁垒很高,如漆艺、陶艺、金属工艺等。这些技术性的专业课程,仅在少数一些专门的艺术类高校,甚至是少数的专门性学科工作室存在。艺术类多数普及型教育仍是以美术史学类讲解为主。艺术类学科的教育成本相对较高,优秀教师的教学课程孕育时间较长,制作成为精品课程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能够真正涉及到艺术专业技术领域的学科学校很少有机会能够把资源向社会分享。这也导致了很多人认为艺术类学科仅仅是一门欣赏类为主的课程。普通高校的学生也很好能够接触到艺术设计与制作的真正环节。“熏陶为主、实践为辅”也一直是艺术修养课程的思维弊病。实践艺术类跨校修读课程,可以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节约教育资源。让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型课程在综合类院校跨学科进行发展融合。

3.2 学生艺术素养个性化培养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艺术类跨校修读课程使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修读科目,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兴趣与专业间进行选择。可以足不出校的完成与艺术大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甚至可以在线与技术专家进行直接讨论。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例如陶艺课程的教育资源就会给那些无法提供教学环境的学校带来实际教学体验。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类跨校修读课程可以让更多的爱好者,有机会尝试到艺术创作的真正过程,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艺术品鉴课程相比。专业的、理性的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对个人的艺术素养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提升。艺术类课程较比其他学科的体验感要强,吸引力也较高。很多学生在选修艺术类课程时发现,艺术类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好的课程甚至可以直接应用于生活与工作需求。一些经典的艺术实例可以为求职就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3.3 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艺术类跨校修读可以增进高校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供课学科部门与用课学科部门可以开拓视野,及时沟通教学中的不足,交流课程进行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地区学科建设的发展与平衡。带动学科评比与建设的良性互动。找差距,补短板。分享经验,资源共享。艺术类课程实施跨校修读学分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较行业发展速度有一定的滞后性

高校的学科建设较社会行业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艺术类学科也避免不了这一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技术要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还仍然存在。

3.3.2 课程管理体系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课程管理体系涉及作业评价体系和课程管理两个部分。课程评价艺术类课程的大作业通常是一件设计稿或者是一件制作作品,如何鉴定学生的作业时自己所为,如果是外包加工的作业,又是如何衡量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参与程度并给与赋分,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教师的课时核算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例如,理实一体化的艺术类课程,不能单纯的按照理论课程对教师进行核定工作量,也不能机械的按照实践类课程计算课时。尤其是一些创作指导性的环节,甚至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创作的过程,应该科学合理的对工作量进行认定。如果教师对跨校修读的工作量存在异议,虽然在实行初期没有消极情绪,但是在后续的良性运营上会有不良的影响。跨校修读不仅是某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监督,它应该是成为多个学校共同监督,共同维护的课程体系。

4 艺术类课程实施跨校修读学分的建议与对策

4.1 突出专业优势,不断加强课程内容建设

将课程内容更新作为课程跨校修读的一个评价内容,建立课程的评价机制,使好课能上线,上线的好课又可以继续保持更新活力。发挥艺术类实践类的教育资源优势,把专业的技术技能展示在课程平台上,让生动有趣的实践课程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紧跟艺术行业发展情况,结合行业领先的艺术设计及创作资料,将课程的内容变得丰富精彩。也要综合国内外精品课程的经验,丰富多种教学语言,多种教学途径,最终达到将课程内容建设与教学成果评价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4.2 加强平台建设与管理,用现代化的统计管理方法提升跨校修读的实际应用率

针对线上平台出现的视频内容缺损,视频容量受限等问题,聘请专业维护人员,或者督促平台维护商进行及时修复。建设高效教师与平台技术人员沟通交流的通道。健全统计管理系统,如设计完善的系统评价方法,通过数字统计核定课程的使用情况,核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可以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直接生成对教师和学生有益的参考意见。

4.3 健全跨校修读的管理机制方法

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完善责任管理机制。按照课程责任到校,责任到学科,甚至责任到教师的管理机制。校际间的学分互认体系需要完善,教师课时量的核算,学生学分的换算。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交叉学习的融合关系。甚至在实践类环节可以设置用课学校的课程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建设各级各类人员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从而保证跨校修读学分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辽宁省实施跨校修读课程以来,在多个学科进行了实验课程。收到了很积极的效果,供课学校将精品课程资源向其他高校开放分享,节约了办学成本。用课学校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课程选择,根据兴趣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艺术类的跨校修读模式更体现了高成本教育资源的普惠教育。在国家提倡美育教育的大环境下,实践艺术类跨校修读模式,不仅是受众学生的诉求,也是用课学校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艺术类学分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学分
“超学科”来啦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