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宝山记

2021-07-11 00:45忆苏
大理文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宝山

忆苏

身在巍山,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每个周末都可以上巍宝山。只要愿意,10多分钟的车程即可抵达。山林中走走,古寺里坐坐,泡茶,看花,听鸟叫。上山一趟,便觉心定神稳,元气满满。

这个周末也不例外,虽是深冬,寒气凛冽,依旧按时上山。

山道蜿蜒,薄雾迷蒙。太阳未出,远山、近树全都披着一层轻纱,朦朦胧胧,宛若仙境。进山门,过廊道,登石阶,顺山势拾级而上,直奔玉皇阁,看花。

一树洁白的玉兰,在寒冬里静静绽放。灰枝干,白花瓣,衬着高远的蓝天,这些古老的建筑有种不惹尘埃,俗世之外的清美。

两株玉兰分别植于大殿前方左右两侧。两百来岁的老树,高及屋檐,姿态俊逸。树干上不着一叶,只有花朵和花苞。盛放的,含苞将开的,穿着毛茸茸外衣还未做好开花准备的花骨朵,错落有致,大小不一,清丽秀雅。

一树花朵引来不少游客,一大早,已有人先于我们到来。三三两两,有本地熟人,也有外地客人。阳光从高大殿宇的屋脊上洒下,形成光柱打在树顶上,如舞台上的追光灯。被光一照,树枝、树干、花朵、花苞,全都笼罩在神圣光芒里。看花的人追着难得的光影按下快门,都想把玉兰最美的姿态收入镜头中。有人在树下,仰头,让一树繁花和天空同框;有人站到花台边上,近距离拍摄花朵娇美的容颜;有人蹲在厢房廊前,拍下玉兰的远景;还有人端着相机,在树后大殿寻找最完美的角度。在我手机中,存着几张当时拍下的照片。我拍到的玉兰,背景是碧蓝的天空,还有大殿的檐角、雀替和花窗。

如同环境对人的影响,植物也会受到身处环境的熏染而呈现不一样的气质和品相。就如这两株长在古寺里的玉兰。花期早,颜色净,花瓣厚实,特别是枝干,历经岁月风霜却无老态龙钟之感,俊秀优雅,有种出尘的古意和风骨。

终究不是俗物,有了灵山庇佑,自带圣洁光芒。

院子里还有一株腊梅,两株红梅,是几年前守寺的老人种下的。正是繁盛花期,一树明黄,一树深红,暗香浮动,盈盈袅袅。

此刻,庚子年腊月的一个早晨,我在巍宝山玉皇阁一树玉兰下喝茶。碧空万里,远山如黛,有暖阳,有花香,有鸟鸣,感觉身心舒畅,大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在豁达。便觉着,应该把巍宝山八景中早已不存的“鹤楼古梅”改做“古阁玉兰”。

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是前人列出的巍宝山八景。

八景之中,有三处直接与植物有关。文昌宫龙池边如丝的细柳,现在立春一过,满树新芽如烟似雾垂于池面,衬着小巧的文龙亭,宛若仙境,是为“龙池烟柳”。“山茶流红”说的是灵官殿里那株古山茶,植于明末清初的桂叶银红九芯十八瓣,每年二月开花,高耸的树干擎着一朵朵大如碗口的山茶,满树艳红,绚丽无比,春阳之下,尽显流光溢彩之美。“鹤楼古梅”之境只在古人文字中见过:“短砌长栏疏影连,垂垂深倚鹤楼烟。山中谁似林和靖,消受寒香六十年。”可惜彼时美景今已不存,后人只能从发黄的纸页间想象那份美好。

其他未直接点明植物的景致里,当然也是满眼葱笼,郁郁苍苍。古人将此山命名“巍山”,自然因山峰高耸,林木繁盛。

巍山,是巍宝山最初的名号,从遥远的两汉而来。直到1954年才将山名移用作县名,改蒙化县为“巍山县”,原本被称作“巍山”的群峰被冠以“巍宝山”之名。加了一个“宝”字,凸显其灵山宝地的地位。 而这山,也是配得上这个“宝”字的。因为它,直接指向一个王朝的诞生。

那是一个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第一代开国君主细奴逻就是从这片山林走向人生的辉煌。

一个人,从一座山获得前行的精神指引。至今,巍宝山还有“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故事流传,青霞宫里匾额上“片石含青”几个字就是那段传说的记载。

一座山,也因为一个人增添了名气。山成就了人,人亦影响了山。自此,这座在云南群峰高耸的大地上并不算高的山,除了“道教名山”之冠外,又多了“南诏发祥地”“王者福地”的美誉。

为纪念祖父的盛世功绩,盛逻皮上书朝廷请求封已故祖父为巍宝山巡山大土主,建土主庙供奉。道观林立的山林间便有了一座不一样殿宇——巡山殿(土主庙)。千百年来,山前新村的彝族一直把细奴逻当成自己的祖先,把巡山殿当做自己的祖庙,年年祭祖敬拜。即便殿宇毁了又建,几经修葺,从未中断。

新建的土主庙规模宏大,三进两院的仿唐建筑气宇恢弘,肃穆庄严。每年农历二月春暖花开时,各地彝族同胞到此寻根祭祖,踏歌欢庆,歌声清亮,响彻山林。

“蘆笙赛祖,毡帽踏歌”。在我看来,踏歌,是彝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与自然,与上天,与大地,与万物神灵沟通的独特方式。

文昌宫文龙亭桥墩上的壁画“松下踏歌图”,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彝族民众林中踏歌的欢快场面。也是巍宝山传统道教建筑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体现。

巍宝山道教缘起甚早,据史记载,汉代孟优道士曾到此传教。明代后道教兴旺,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道人移居此地最多时达百人,并大量兴建道观寺宇。除土主庙外,建有文昌宫、主君阁、玉皇阁、青霞宫、魁星阁、斗姆阁、培鹤楼、道源宫、含真楼,长春洞等宫观殿宇二十余座。这些寺观依山就势,布局严谨,重檐高阁,飞檐斗拱,既有传统建筑的风格,又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与环境相融相生,营造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清虚幽境。

在这些寺宇中,文昌宫并不算宏大,却以建筑的灵秀和环境的清幽著称,有“龙池烟柳”胜景,是山中我最喜欢的宫观之一。

始建于汉代的文昌宫又叫龙潭殿,最初是老百姓祭龙祈雨的龙王庙,清初改建为道观。宫观建于林中高台之上,顺牌楼式大门两侧的小圆门进入,一方小院白墙素净,修竹挺拔,穿过前殿,但见庭院阔大,殿宇森严。身后是简洁的清雅小院,面前是繁复的亭台楼阁,景致的变幻让人眼前一亮。

院中一池碧水自地下涌出,清澈见底。池中水草摇曳,游鱼自在,阳光洒下,水面如碎银点点。正中一座小亭,名文龙亭,飞檐斗拱,精致玲珑。南北有石桥相通,东西以石墩木栏围抱,游人可倚栏休憩,可静坐观景。小亭下部立于水中,桥洞呈拱形,四面通透,西边桥墩上有绘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松下踏歌图。画面古拙,构图精巧。群山间,苍松下,三十余人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圈内一人吹笛,二人吹芦笙,其余一众男女老少随音乐歌舞。他们身上的服饰,舞蹈的动作,与今天的本地彝族相近。虽画面有些模糊,但场景的热闹,人物的神情依稀可见。壁画应该是当年宫观建成后由工匠所作,虽不是出自大家名师之手,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隔着两百多年的光阴,仿佛还能听闻林间欢歌阵阵、笑语连连。

池边绿树环绕,垂柳、玉兰、海棠、桂花、山茶、腊梅、月季、绣球、杜鹃……一年四季,竞相盛放。水池四周的石栏上,不知长了多少年的青苔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干了的苔衣附在石雕上,新翠的不知何时又悄然密集在一旁——是时间的样子。这让整座宫观有了苍茫的辽阔气象。我喜欢这种古老的气质,比起新建的巍峨大殿,这样的古旧寺宇里,处处弥散着让人心神安宁的渊静气息。

所以,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此处闲坐。汲池边井水泡茶,就在偏殿的廊上,慢慢喝。静静地看池映云天,看树影游鱼。看着阳光从正殿屋脊慢慢移动,洒在小亭的风铃上,洒在池水里,洒在苔衣上。若遇雨天,池面水波微澜,岸边柳丝缥缈,如幻如画,让人不想离去。

观内常驻道姑名叫圆震,北方人,长得高大圆润,有徒弟二三人。有时师徒几人围坐在茶台前说话,有时各自做着手里的事情并无言语,有时在侍弄花草。到得早时,能听闻大殿里传出她们的诵经声,肃穆,清净,悠远。池边一张纸牌,手写毛笔字两行:鱼龟听经闻法,游人勿扰。

连池中龟鱼都迷恋灵山的清幽,更何况身处俗世的你我。

流连山林古寺,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无需太多目的。在这里,山下的一切都可以放下,时间可以静止,思想可以停顿。只需要关注身边幽邃的密林,林间太阳洒下的光斑,以及脚下石阶上的苔痕,墙角独自盛放的野花,还有,风的喘息,露珠的滚动,草虫的低吟……这里全然是另外一个世界,可以放空心灵,让思想如山间的风,来去自由。然后,带着一颗干净的心,轻松下山。

这就是巍宝山有别于其他山林的地方,也是它独特的气质所在。

浓荫下的那些古老殿宇,像是从密林中生长出来,与山势、山形、地貌、走向、风水,相融相和,自然天成。山与林,林和寺,人与物,建筑与自然,天光与云影,一切都随形就势,灵活自在,处处弥散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清韵。

文昌宫附近有大片密集的殿宇,灵官殿、太子殿、青霞宫、玉皇阁。这些建于山腰的寺观,大小不一,高低适宜,建造上既遵循了传统建筑按照南北中轴线布局,来控制建筑空间的规制,又充分结合山形地貌和宗教仪式所需,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这些殿宇基本都是建于清朝,后历代修葺,保存至今,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

在这片建筑中,灵官殿较之文昌宫,显得小巧灵秀。高台之上的牌楼式大门和文昌宫大门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因地势所致,门楼更显质朴,飞檐平缓,结构简雅,彩画的颜色沉稳古朴。正中紧闭的圆门上一幅白底八卦图,和周围的赭石、墨绿、乌黑、石兰、浅灰、深红、金黄在一起,呈现出一种低调内敛却富丽雅致的美。

与灵官殿紧邻的是太子殿,两座庙宇相连,与其他殿宇之间形成疏密有致之感。

太子殿是我见过的最小的寺庙。小得就像是一院大型殿宇的模型,却一样被修建得一丝不苟,规整紧凑。虽小,也是端然有韵有致。精巧的正殿依旧雕栏画栋,飞檐灵动,内祀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当太子时的塑像。院内花木扶疏,殿前绣球已成小树,几朵凋谢的花朵自然风干在枝上,一切,妥帖自然,恰如其分。

太子殿的小,也许是为了衬托出不远处青霞宫的大。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青霞宫在这群建筑中地势略低,三面环山,古木掩映,晨有云雾缭绕,暮有紫气冉冉。与文昌宫、灵官殿不同,青霞宫的殿门不大,朴素简洁,属于神殿式山门,远远看去,就是一座普通小庙。进入后才会发现,什么叫做“不以外表下定论”。

当我循着两侧拱门的光亮走进,一明一暗之间,只见院中绿树成荫花繁叶茂,拾级而上,殿宇一层比一层高大,院落一个比一个开阔,也许是为了凸显最高台大殿的气宇轩昂,植物越来越少、越来越低矮,这让参观者的视野随光线逐渐明亮,不断开阔。整座道观三进四层,层层叠叠,最高处大院开阔舒展,几乎有三四个太子殿的规模。正殿端正严谨,庄严雄伟,内祀太上老君。传说中太上老君就在此地点化了细奴逻,赐他一脉十三代的王位之福。殿中常年备有药茶,茶汤深褐,味道清苦甘凉,是寺中道士采山中草药秘制而成。问道喝茶,随意随喜。

和青霞宫的险幽深曲不一样的,是右邊坡上的玉皇阁。玉皇阁建于灵官殿后坡上,门前是观赏古山茶的最佳位置。青霞宫展现的是建筑中的收放自如,层层叠叠的殿宇院落于一收一放,一开一合之间,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玉皇阁却以通透、虚实、详略、疏密,建构出神秘深邃的视觉感受和空间美感。

这样的发现,源于一次不经意的抬头。如往常一样,进大门后直接低头看路上台阶,弯腰系鞋带后猛一抬头,如电影中的天宫现于眼前,透过早晨薄薄的阳光,我看到了花树掩映中隐隐约约的宫殿正前屋檐和红底黑字的匾额,光线明灭,似真似幻。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定住,仔细再看,是最高台上供奉玉皇大帝的正殿前檐,匾额上“通明天宫”几个大字依稀可见。我为这一发现激动不已,折回殿门外,重新再走一次。

站在门外,从敞开的大门,视线被几乎笔直的台阶占满。跨过门槛走几步,透过过厅大殿朱红的柱子和屋檐,视线里出现了最高处的石栏,石栏后的绿树、花丛,大殿正檐和檐下的匾额。而当走到两组石阶分割处时,再看不见刚才所见场景,视线里只有过厅的朱红柱子和屋檐。随着石阶继续往上,那种如梦如幻的景致又会逐渐出现,只是随着石阶的升高有所变化,直到走完石阶步入过厅,便又看到一个完整的更高一层的高台,高台上的石栏,石栏上一排小石狮子正在静候我的到来。此刻,我有限的笔力无法用文字精确地表达出那种建筑空间变化带来的视觉变化,视觉变化带来的景致变幻之奇,以及那一刻心底的欣喜和激动。

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古代工匠,深谙营造之道。他们随山就势,用台阶、屋顶、柱子、石栏、植物、装饰,共同营造出变幻莫测、忽隐忽现的视觉效果,让单一的空间灵活变化不断丰富。这些懂得营造法式,懂得建筑美学的工匠,更懂得道家思想的精髓,层层叠叠,明明灭灭,不就是寻道之路吗?知道天宫就在那里,明白真道就在眼前,但也必须一步步行进,寻寻觅觅,历经磨练,方可进入真境。人生之路,不也如此?

在巍宝山中,没有刻意的说道,没有强势的灌输,却在鸟鸣花开,云淡风轻之间,让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這或许就是灵山藏着的宝了吧。

青山处处都是宝。

古树名木是宝,雕刻壁画是宝,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是宝(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深藏谷底的长春洞更是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从前山到后山顺势游走,长春洞是行程最完美的句号。如果从后山开始行进,它就是最精彩的开头。

深谷中的长春洞,就是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

要想见到它的真容,须得顺着石阶不停往下,走到几乎小腿发抖才能与它相见。不对,即便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石阶上,也只能看到林梢间参差的青瓦房顶,墙檐翼角。隐隐约约,欲露不露。曲和直,藏和露,苦寻与喜见,在这座道观中得到完美诠释。占地不到两亩的长春洞九楼十院,布局呈八卦造型,在整个巍宝山古建筑群以规整的中轴线对称建造殿宇的风格不同,长春洞结构巧妙,幽邃神秘。

下石阶,过溪桥,左转,方可见大门。进门,是一个不规则的小院,再左转,上石阶,入前殿,从前殿侧门跨入,一座高大巍峨的殿宇扑面而来,令人猝不及防,却又不显唐突,因为殿前花台上的繁茂花木和高大的桂树形成视觉和心理的缓冲。正殿两侧是厢房,厢房后有楼阁,阁楼小巧,阁下照壁雅致,花木扶疏,层层转转,曲深幽邃。

宫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之后历代增修扩建。正殿建于高高的石台上,是巍宝山建筑群中唯一一座二转楼,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两层楼房之高。顶部承尘板上五十多幅彩绘,画面鲜活,惟妙惟肖。正中一条木雕蛟龙与八角藻井、八卦图共同组成一幅精美绝伦的“镂空雕龙图”。多年以前,我曾到过二转楼上,近距离得以一睹风采。但见云团朵朵,水浪滚滚,一条绛紫色柏木雕龙活灵活现跃出水面遨游云水之间。除了顶部的雕刻彩绘,大殿、厢房的门上,窗壁上,雀替上,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八仙过海图,二十四孝图,木雕、彩画、石刻,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神仙凡人,琴棋书画,瓜果菜蔬……内容丰富,工艺精湛,观者无不为之惊叹。长春洞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记录下时光的样子。

三百多年的光阴,藏在那些精致的卯榫里、雀替间、斗拱下;藏在木雕的小花,石刻的狮子,彩绘的瓜果里。我常想,那些工匠们,手起刀落时,他们的内心一定是静定的、虔诚的、自在的。山林和大地,原木和泥土,斧凿与木石,人与物,互相造就了彼此,成为永恒。

比起其他宫观,在长春洞,更能体味时间的静止。

除了春天朝山时,这里平时很少有人造访。只有缓缓移动的阳光,悠悠散散的云朵,忽远忽近的鸟鸣,檐角风铃高低起伏的清音。“石洞春深,六月犹存三月景;春堂昼永,一天得有两天闲。”是长春洞最本真的样子。我迷恋这样的氛围和气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此,带上茶具和书本,一待大半天。

那天上山,寒霜遍野,风烟俱净。寺门前八卦造型的水池雾气袅袅,池边野地里一株柿树挂满红果,不远处树丛中隐隐现出几朵粉色山茶。两个中年男子正在院内桂花树下打太极,看得出他们身心舒畅,一招一式,收放回环之间,有入定的自在。道长不在,大殿内传来女子诵经的声音,观内清净,一听就辨出是金刚经。

从殿门看进去,一个清瘦女子跪在幽暗的殿里虔诚念诵。如同以道教著称的巍宝山上依旧有佛教寺院,青霞观里依旧有观音菩萨,南诏土主庙香火绵延,此刻,在道观念诵佛家经典,在长春洞静穆幽深,充满玄机的空间里,没有让人感觉丝毫不妥。

山林古寺,天地自然、包容、宽厚、和悦,如能让人烦恼消散,心宁神定,然后,以真实和美好的情态面对苍茫人世,便是大道之道。

闲聊,方知他们来自重庆,专门休了年假来此向逍遥道长问道学太极。那天带了老树冰岛,泡了茶,边聊边喝,随心,自在。

那一刻,山寺幽静,岁月无惊。

猜你喜欢
宝山
黑太阳
“种”蚯蚓
惹祸的呼噜
惹祸的呼噜
东营“贪吃局长”的腐败之路
唐宝山:调声山歌令我痴狂
两个老头
核桃书记将荒山变“宝山”
走进寡妇墓
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