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牛街古镇

2021-07-11 00:45施新弟
大理文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古桥洋芋古道

施新弟

提到江南的古镇,给人的印象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依山傍水、古朴幽静、炊烟袅袅……这些如诗如画的浪漫元素,仿佛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梦。走进洱源县牛街乡牛街古镇,如同走进了老时光。恍惚间,当年的喧嚣过往,如影如画,在方条青石铺成的古道上,随着负重而行的马帮扑面而来。

牛街是大理洱源的一个白族村寨,这里自古便是从大理通往迪庆乃至西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在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后,依然保存完好。这条古道的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独特的作用。从进入千年古镇牛街开始,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游过不少古镇,有的繁华喧嚣、商业大潮太过“汹涌”,有的冷清寂寞,让人有点儿“形只影单”的孤独。直到来到牛街古镇,会有一种终于找到了久盼的氛围和感觉。漫步在古道上,时不时会有一座古宅闪现在面前,还有那随处可见的古道、古镇、古街、古桥、古匾、古寺庙……镇上随处可见时光的刻痕。可以用心和脚步去找寻它深藏着的美丽和厚重。时光逝去,这些驿站见证了千年驿路文化的繁华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宁静的岁月中,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古道凹凸不平,历经岁月的风霜,似乎每一层都在诉说历史的艰辛。我踏着沧桑的石阶,脚步声回应着昔日往事。

一座座青瓦白墙、一条条青石板、一棵棵古树,都在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斑驳而遥远,古老而绵长。街巷文脉清晰而悠长,潋滟有波纹,恍惚的感觉美妙极了、舒坦极了。

穿行在悠远深邃的古镇里,古镇的巷道除了青石板路就是行走的台阶,历经多年踩踏,早已磨得光滑发亮,展示着时光在这里流连的风采。长长的直街、幽深的巷子,无不散发出悠悠古韵。古宅鳞次栉比,照壁随处可见,把小镇撑得满满的。即使被岁月之刀刮去了其色彩艳丽的外衣,依然不失富丽堂皇、端庄大气。老街两边全是店铺,飘着笑语。更多人坐在大门前、长廊下、遮阳伞下、树荫下,喝茶、闲聊、打牌。泡一壶新茗,抿一口,唇齿生香,余味绵绵。天气不燥不热,绿茶浓淡相宜,人也变得些许慵懒,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老板娘说着白族话,让外来游人听起来似懂非懂。一句句柔柔的白族话,如同血液流淌数千年,延续着小镇特有的生活情调和文化内涵,大有“醉里乡音相媚好”之感。

长满青苔的古巷幽深,斑驳的百年古柏静立,走在小巷中,块块青石犹如唐诗宋词,长长短短、平平仄仄,感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保持着古村落朴素的原生状态,带着泥香味儿、文化味儿。青苔和小草从石缝中爬出,还有那些飞檐斗拱、木格花窗、深锁的大门,无不落满光阴,记录着烟火过往,有儿女情长,抑或爱恨交加。满架的蔷薇越过院墙,青青小枝立在壁上,爬山虎努力攀爬……古建筑青砖白墙,宅院雕梁画栋,门窗雕花镂空,一派古色古香,让人产生时空的错觉,仿佛时光倒流,一梦千年。

我想行走古镇,不要心急,慢慢走,慢慢看,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地方。这不,看一看门口偶有走过,踢跶着拖鞋,穿着居家服,端个装着沐浴品的木盆,刚从地热温泉澡堂出来,头发还滴着水,长时间澡池熏蒸后红扑扑桃花红晕的脸,信步从门前走过,就住在附近低矮密匝老房子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当然,更多时候看到的是泡温泉的人、远道而来的游人、一对对牵手出来的情侣,除了来往行人,古巷子里不时闪现一排排望桥写生的绘画者,以及成双成对拍摄婚纱的新人,其他就是像我一样的游人。笑意盈盈从门前走过,人生的风景,有自己的,有别人的,哪一种都好!

在天高云淡的日子里,见很多人约三五好友,在安静的古宅楼里小坐,耳边除了孩子们清脆的笑语,还有动听的水声和丝竹的和鸣,在耳边回响。品着鲜美的果实,守着一盏茶,感触微风,聆听天籁,再繁华的都市,也不及心中的风景。

这时,古道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形成一条缓慢的河流,在岁月中流淌。时而也会聚拢,翻卷起浪花,那是民间的艺人在表演绝活。行走在古镇的大街小巷,整个人都变得舒坦起来。任意走进一个古宅院或小吃店,在显眼的位置,摆放着这样、那样的美食。一边是种类繁多的小吃,一边是冲入耳际的吆喝声、嘈杂声,那是一份世俗的风情,是一种尘世的温暖,可以让人近距离感受古镇人的烟火味道,亦会产生一种沉醉不知归路的奇特体悟。

怀揣着慵懒的心情,漫步幽深的小巷,走在青石板上,仿佛聆听岁月的老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回到前人生活的年代。高高低低的青瓦白墻如同抑扬顿挫的节律,灰暗的鳞瓦似一节节舒缓的音符,斑驳的墙面则写满了歌词。越往里走,似乎越能触及历史深处。推开虚掩的大门,深宅民房也是石门坊,雕梁画栋,虽比不上官宅的轩昂,工艺也一样精湛。踏着一块块斑驳的黛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在弯弯曲曲的小巷中穿行,空气中弥漫出阵阵温泉硫磺和各种古镇特产的清香。街畔屋檐下坐着聊天的人们都显得那么安闲自在。

古道上的村中古戏台前还是妇人们小聚的场所,一边浣洗着衣物,一边家长里短:谁家小两口昨晚吵架了,谁家的男人赚了钱,谁家的小孩出息了……甚至夫妻间的隐秘事都成为话题,而塘边也就成了村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如果说,文化是地方的灵魂,建筑是地方的骨架,那么美食可算是地方的养分。这边身穿白族服饰的老大妈,将鲜牛奶加适量酸浆用小锅加热,边加热边用一小木棍搅拌、逐渐形成固体奶酪,几个翻转,把奶酪拉伸成薄扇状,晾晒在特制的架上便成了“牛奶做成扇子卖”的乳扇。围观的小孩子舔着舌头抢着买她的现场制作“珍品”。很多人走累了,随意坐下,点一碗凉粉,边吃边和主人聊天。一条古色古香人声鼎沸的老街,一个幽深的看不到尽头小巷,一碗热腾腾让人胃口大开的美食,即浓缩、沉淀了古镇所有的历史,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瞧,那古宅院里,年轻的妇女在娴熟地做牛街舌尖上的乡愁“卷念”,将黄心洋芋削皮洗净切条后上甑大火蒸,经过一个小时的熏蒸,洋芋条变得又软又糯,就着洋芋刚蒸熟时的一股子热气,将洋芋条碾压成了粘性十足的洋芋泥。将备好的花椒、草果、姜、香油、鸡蛋、小粉、白糖、食盐等配料和洋芋泥搅和在一起揉捏,在手里捏成个大饼, 接着把核桃仁镶嵌进做好的洋芋大饼里,镶嵌成一行一行的直线。随后,洋芋饼被端进了甑子进行蒸制。出锅后晾凉了便可切成薄片食用了。想不到乡野也有这般舌尖美味!这大抵是生活教会了人们,一门精湛的手艺即是一种生存之道。

一座古桥,一个坐标。如今,数量不多的古桥,自然是古镇风物里和游人眼中便于寻找的传统标记。站在古桥上,我抚摸每一处沧桑的岁月痕迹,鞋底亲吻着古桥,聆听着桥下的潺潺流水,目光转向不远处的另一座桥,一辆载着千年古镇“茶盐”的货车,穿过群山,走向世界。桥面上的石板感受着无数双匆匆的脚步,见证着消失的年轮,平滑石板在月光下散发的光芒是那么柔和深邃,被人踩踏得光滑发亮,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感。那是岁月的包浆,是江南的底蕴和才子的乡愁,更是江南百姓的岁月绵长。我迈开步子,走一步歇一脚,边走边看,感觉正在一页一页地翻开“志书”,似翻书的声音,又似轻轻脚步声,慢悠悠地走向彼岸,便是烟雨长廊的廊道口。

轻盈的风裹着琅琅书声,从村中一所小学传来,文风文运就这样经年不衰。古镇骨子里透出的是儒雅气息和高贵气质。时光流逝总会带走一些东西,书香却在牛街古镇飘逸千年。铅华洗净,香气依然,因为那是古村的魂。

这时天阴沉起来,开始小雨沥沥,一切仿佛都没改变,仍是记忆之中那个模样。幽深的青石板街道,古老的木结构古建筑,长长的蜿蜒到视线尽头。恍惚间,我似乎穿越千年,身穿扎染马褂,撑着发黄的油纸伞,在淅淅沥沥的江南秋雨里站在桥头远眺古镇,远远看到早已接到书信的妻儿,在桥上高高的桥拱上眺望亲人回归,那是怎样一种欢喜由心生。

来古镇,我认为最美的事情是找个农家乐住下,好客热情的村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保持着的那份勤劳善良、憨厚淳朴,会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可以看他们泡温泉、制作乳扇。茶盐古道的独特体验,白族美食唇齿留香,地方文化魅力无穷……也可以和他们闲聊。俨然是认识了多年的朋友,是住在隔壁多年的邻居,世故不在,只留人情。玩累了,走进农家小院,泡在温泉里,再来一杯葡萄酒,对着流光溢彩的夜色,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牛街古镇之美,在于厚重的文化传承,在于不变的白族人家初心,更在根植于百姓生活的烟火气中。邂逅牛街,与一砖一瓦对话,与一物一景相约,走路也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在寻觅着生活立体的彩色画卷。

编辑手记:

《巍宝山记》的笔调舒缓、平稳而朴素,不時透出某种内在的安静感。在巍宝山漫步或暂坐,张开触角感知四周氛围或琢磨思考。这种平稳和安静让人可以被作者的文字牵引进诗般的情感和场景里。《探游木香坪》则是以沿途开始的趣味盎然的观察实录展开。探路和记录,讲述的是一种亲近自然、探究自然的旅行方式。人在自然中探游所获得的竟可以如此令人愉快和丰盈,爬上高山,跨过溪流,停留在一片树林或田野中,听一只鸟儿的叫声,万物在眼前自由来去,及至整个身心都会舒展下来。有一种生活叫大理,有一种旅行叫来大理。《徜徉苍洱间》写出了作者在大理苍山洱海间的慢生活。听着下关风在耳边的碎碎念,洱海边拂起一层层清澈的波浪,走一走深邃的古巷道,尝一口记忆深处的味道。对生活多一点热爱,这样的乡愁意境再惬意不过。走过自然的风景不妨可以到小镇来感受别样的人文魅力。《漫步牛街古镇》为我们讲述了位于洱源县的牛街小镇风貌,作者用立体可感的笔触娓娓道来,以第一视角来呈现这里各个细微的角落,小镇的场景质朴且生动得令人想去漫步其中。

猜你喜欢
古桥洋芋古道
大班班本课程“古桥”的实践探索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大将军搬砖
自大的马谡
杉林古道
搅动在灵魂深处的洋芋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相知
永远的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