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2021-07-11 11:46张霞杨学良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问题策略

张霞 杨学良

【摘要】主体间性视域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存在师幼角色固化现象明显,教学目标缺乏对幼儿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美术欣赏活动教学方式单一,美术欣赏多以绘画作品为主,其他艺术形式较少涉及等问题。建议转变教学理念,促成师幼“共在”的角色状态;扩充教学目标,构建师幼“共情”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师幼“共生”的对话环境;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师幼“共享”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主体间性;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04-0048-04

主体间性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为解决唯我论和先验论的困境而提出的。主体间性倡导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1〕主体间性生成于实践交往活动,是主体从“单子化”向“共同体化”的转变,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共生、融合,要求主客体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倾听与交流,真正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是师幼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2〕主体间性教育重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重视师幼间“共通”“共情”“通感”的交互关系。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活动。〔3〕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是在两个主体间进行的,师幼双方是平等且独立的主体。以主体间性理论指导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有利于打破教育思想的禁锢,由“物化”思维、对象性思维转变为“人学”思维。〔4〕本文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探讨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改善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主体间性视域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师幼角色固化现象明显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幼双方是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师幼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而非单一的主客关系,强调要从本质上承认和尊重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建立平等、开放、和谐、共生的师幼关系。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受传统主客体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定位往往是“师教幼学”的“特殊认识活动”,〔5〕幼儿一旦进入教育场域,就已经被锁定在“受教育者”的角色位置上,师幼角色固化现象明显。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与成人不同,幼儿往往只能感受到美术作品的色彩、构图带来的视觉冲击,很难用精准的语言阐述自己内心的感受。幼儿可能用很短的句子或非语言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但很多时候“教师的低敏性反应抵制了幼儿与教师深入对话的动机和可能,对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了直接影响”。〔6〕部分教师仍喜欢以指导者自居,认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因此,即使没有明确强调幼儿必须按照教师的理解来进行回应,但教师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幼儿按照他的意愿欣赏美术作品,导致幼儿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

2.教学目标缺乏对幼儿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教学目标强调超越单一主体的认识误区,把教育当作主体间的交流,强调教育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7〕许卓娅将幼儿美术欣赏目标分为五个部分,涵盖了认知、情感及技能等方面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明确强调,美术活动应当具有人文性质,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与健全人格(吴丽芳,2012)。然而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幼儿人文精神的培育,忽视了美术欣赏活动本身的审美意趣及幼儿的审美特点。研究者对24个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目标进行分析发现,有21个教学活动目标涉及情感目标,有15个教学活动目标涉及认知目标,仅有6个教学活动目标涉及对幼儿审美情感的关注。对教学活动实录过程的分析显示,正式实施并基本达成情感目标的教学活动只有14个,技能目标大多较好达成。可见,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幼儿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但对幼儿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仍然较少。

由表1可知,在三个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更为关注美术欣赏的知识和技能,对幼儿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等的培育关注不够。部分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多强调各种绘画技艺,强化幼儿的技艺学习,以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或是约定俗成的理解范式来引導幼儿从理性层面欣赏美术作品,教学活动常以观察作品绘画技艺为主。还有教师将教学形式凌驾于美术作品内容之上,教学内容过度综合,缺乏幼儿自身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美术欣赏活动被异化,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及给人视觉的冲击感受生成的具体“语言”被“肢解”,美术要素被定义为语义性的理解,从而导致美术作品可视化的艺术特点难以凸显,幼儿审美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质量不高。

3.美术欣赏活动教学方式单一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美术欣赏活动教学方式强调多元化、适宜化,打破以幼儿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限。对24个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实录进行分析发现,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仅有7例,采用传授为主的有17例。可见,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单向的灌输、机械的训练存在一定弊端,开始逐步尝试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表现、创造的机会,重视幼儿的审美体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有部分教师重视外在传输、幼儿模仿,忽视幼儿创造性表达和个别差异,很难将启发式教学恰当地运用到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师幼对话是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基本途径之一,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对话应当以敞开、接纳、倾听、信任、共享为前提。然而,部分教师仍然会潜在地以自己预设的答案引导幼儿的思维,师幼对话依然是一种单向结构。这种现象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尤为明显。教师虽依赖对话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但实际上控制了教学活动的发言权,活动中多为“教师问,幼儿答”“教师要求,幼儿听从”“教师选择,幼儿接受”等形式。对答式、依附式的教学活动形式让教师变成了“导演”,幼儿变成了“配角”“观众”,成为被动接受者。

另外,对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实录进行分析后发现,多数活动环节能有效支持幼儿以多种形式表达自身感受,但活动环节缺乏清晰的逻辑,很难层层递进地引导幼儿进入欣赏情境,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给予幼儿自由欣赏和讨论的时间较少。例如,在美术欣赏活动“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中,教师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以语言、肢体动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整个活动30分钟,过渡环节3分钟,师幼交流25分钟,留给幼儿自由欣赏和讨论的时间仅有2分钟,幼儿很难真正地进入欣赏情境。

4.美术欣赏多以绘画作品为主,其他艺术形式较少涉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然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在欣赏作品的选择上多以绘画作品为主(占73.5%),类型比较单一(见表2)。

另外,受教学目标影响,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多重视教授幼儿美术欣赏的显性知识,如作品题材、创作背景、作者概述以及作品本身的构图、色彩等美术要素,较少关注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幼儿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往往被忽视。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改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促成师幼“共在”的角色状态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共在”状态。因此,幼儿园教师不仅应当加强美术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促成师幼“共在”的角色状态。教师应当意识到师幼各自生命主体的存在,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情感体验,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感染幼儿。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不应当以活动气氛是否活跃来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幼儿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可能会以情绪来表达,也可能会以肢体动作来表达。无论幼儿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都应当关注幼儿与作品是否真正产生了情感联结。教师应当将幼儿视为与自己生命平等的主体存在,秉承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引导幼儿意识到自己的生命需求和情感体验,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构建师幼“共在”的角色状态。

2.扩充教学目标,构建师幼“共情”的教学情境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教师应当将幼儿看作完整、独立、有尊严的个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应当是以建立健全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前提。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目标应当是关注师幼共同的心灵成长和情感体验,使师幼之间产生“共情”。教师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平等且饱含热情的方式,尊重幼儿个性差异,重视幼儿创造性、主体性的发挥,让幼儿在活动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师幼双方应当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上进行沟通,分享彼此的收获,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将美术欣赏活动从单纯的艺术欣赏导向全面的心理活动,促成师幼认知、情感的交流,实现师幼精神共生,从而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质量。

3.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师幼“共生”的对话环境

教育的主体间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生成的情感联结,是在平等、自由、民主的互动环境中渗透的主体教育。美术作品中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个性、智慧等人文特征,从而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变得独具生命力。审美是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要旨。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感知、理解、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和审美判断力。

4.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师幼“共享”的精神世界

幼儿的艺术感受来源于生活。因此,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的美术作品应当根植于幼儿生活,如幼儿熟悉的工艺作品、雕塑作品、建筑作品等,让幼儿切身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艺术,从而不断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是平等的,幼儿既是活动的体验者,也是活动的创造者。师幼在互助、民主、自由的关系中参与教学活动。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生成自己的经验,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获得新的感悟,促进专业发展。师幼双方在共同体验共存、融合的活动中形成“共享”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吴耀武.论主体间性观照下的学生角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57-60.

〔2〕赵同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4.

〔3〕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燕.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師幼关系及实践策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6):82-84.

〔5〕刘梦华.主体间性视域下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学研究,2018,(2):36-41.

〔6〕范海霞,卢清.师幼对话归真的理想践行〔J〕.基础教育研究,2010,(6):50-52.

〔7〕王任梅,边霞.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分析:以南京市省、市级示范园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5-10.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问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