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层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探析

2021-07-11 17:42刘影罗敏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刘影 罗敏

摘要:资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资助成才的必要手段。院系层面的资助工作,更是促进高校整体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院系以全局着眼,做好资助工作。本文从院系层面资助工作的现状入手,进一步阐释精准资助的重要性,探析院系精准资助的工作方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院系;精准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3-0057-02

高校院系直接服务于学生,维护大学生的权益,舒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不适感,对高校维持校园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障在校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需要,确保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帮助,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则要求高校施行精准资助[1]。

1 高校院系资助工作的现状

院系是直接服务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层组织,是高校重要教学组成部分。院系资助工作亦是直接对接和帮扶学生,是国家资助政策施行和落地的保证。

1.1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助学思想引领缺失

我国高校宣传各项资助政策基本上采用新生录取通知单、新生绿色通道、学生手册、学校官方网站、各学院辅导员老师各班级班委介绍经济困难学生申请条件与步骤等方式[2]。宣传方式比较浅显和老套,没有深入学生群体。院系为完成上报名额要求,不少评定对象是延续以前年度的人选,提交的评定材料同去年基本一致,忽视真正需求资助的学生。资助时效性和资助申请材料的完备性也给资助工作带来不少问题。

国内高校普遍拥有相对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目前主要的资助方式是经济方面的资助,能够缓解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但是,相对于经济资助而言,学生思想层面的改变未出现向好的发展,反而个别学生形成了“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的认识。经济资助只能缓解一时之困,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扶贫更要扶志。另外,精准摸排和资助不到位,会使得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外部恶劣环境共同影响下,造成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甚至出现极端思想,制约学生成长成才。

1.2院系资助评定标准漏洞,评定材料审核不严谨

资助评定对象和过程完全由院系把关。院系制定根据本院专业设置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受助对象评选标准和细则,采用分值制和排名来确定受助对象。这种做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和严谨性。但评定标准和细则不可置否地带有主观色彩,未能完全将特殊和例外情况考虑进去,会造成认定对象不准确。如因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影响,原本不在参评范围内的学生由于重大变故出现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支持完成学业,那院系之前的评定标准就不能满足精准资助的要求。

高校院系资助材料基本上由带班辅导员负责审核和认定。大多数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资助工作培训,在解读资助政策和评定流程方面缺乏专业能力,同时面对数量多、资料繁杂的评定材料,显得力不从心。虽借助学生干部分担材料审核压力,但无法保证材料审核的严谨性。

1.3资助信息管理平台落后,育人成效评价体系未建

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在校级层面建立了一套资助工作网络信息平台,一定程度上实现大数据系统化动态管理。但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和院系层面对学生困难情况的掌握,申请材料的认定还是仅凭学生提交的一次性纸质版资助资料,并没有形成系统化、通联性的管理和信息更新。这就导致无法鉴定材料的真伪,无法追踪学生家庭或个人经济情况的动态转变和思想、学业等的改善。更为关键的是,没有资助成效评价体系的加持,学生受助后的基本生活是否得到保障和改善,明年的申请认定该学生还是否在参评范围内等新问题都无法解决,这就会直接影响到院系资助精准化落实情况。

2 高校院系层面精准资助的重要性

院系是高校实现精准资助,提升育人成效的前沿阵地。精准资助不但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助力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核心概念,對推进教育精准脱贫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精准施策的资助工作更能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连通家校信息,切实帮助经济困难家庭纾困,重塑学生和社会大众对高校教育的信心,可以增强人民对党和国家教育帮扶政策的信任。切实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院系更新资助工作理念和方式,构建符合院系层面实际情况的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能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先导性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育人成才。育人的内涵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就是实现扶困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内涵的实现需要高校院系资助工作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基本经济资助的同时,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院系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3]。院系层面是高校精准资助的基本单位,只有院系做好做实资助育人工作,学校整体才能彰显资助体系优化的成效。

3 院系精准资助工作方法探析

3.1政策宣传方式多元化,贯穿育人全过程

资助政策的落实归根结底在于学生。只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真正了解资助政策并得到资助,育人工作才真正开始。高校的资助管理传递模式不外乎是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各学院-各年级-学院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在政策宣传上可以多元化,多方式结合。学校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和国家或省里的资助管理中心对接,很多资助政策都是第一时间获得,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国家资助政策和资助管理工作的解读与培训会议,帮助院系的辅导员老师提升资助专项工作能力的同时,对资助政策如何在学生中间宣传引导有所助益。高校可以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资助政策宣传可以纳入课程体系中,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让国家资助政策深入学生心中。

学院、班级、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都是宣传政策的好帮手。学院可以利用学生会或专门的资助工作站开展“资助直通车”“资助思源感恩会”等一系列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第一时间了解相关资助政策。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带班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如班会、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资助信息通讯录、形势与政策课堂、指导课外实践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让资助政策在学生中真正入脑入心。

3.2资助信息大数据平台化,跟踪资助全过程

精准资助,要求资助前资助对象准确,资助过程中政策执行无误,资助后期助人效果显成效。高校可以建立一套借助大数据分析的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将资助前、中期、后期的相关资助信息都通过系统进行管理和随时调取、监控,并且把该系统与学生的平时课业成绩和课外表现连接起来,实时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情况。同时,高校可以思考与学生生源地的社会工作部门进行信息联通,共同参与资助工作。

为了防止资助出现偏差,该系统还要能够实时监测政策实施和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或漏洞之处,并及时反馈给后台,迅速提醒管理平台作出调整。比如,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收入不固定,那么在评审时,系统能够及时辨认并提醒评审者应该关注此类学生,并能列举学生名单,使得评定者能够调整和优化评定过程。资助育人工作在学生获得经济补贴后便结束,实际的育人效果并没有纳入考虑。大数据资助信息系统与学生的课业、课外活动、生活消费等连接,可以实时跟踪学生近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为辅导员的思政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为来年的评定工作提供支撑数据和信息。

3.3资助育人制度和细则完善,奠定资助工作基础

高校的资助育人制度是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校层面,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每个地区不同高校的资助制度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真正落实到院系层面时格局就小了。在现有政策下,要把高校思政育人成效衡量指标加入其中。同时,制定资助评定细则要充分考虑当前实际,动态化调整细则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除建档立卡生外,其他类型的经济困难学生都纳入评定细则的要求当中,特别是在校表现要视为必须参考的要素。在校表现里面要将学业表现、思想品德、科研活動等设定指标分值,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设置分值要经过充分考量,不能厚此薄彼;制定完善和公平的资助细则对于资助工作的成效具有根本性促进作用;完善资助育人制度和细则,更有助于提升院系资助工作的正能量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志华.“精准扶贫”背景下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的研究[J].公关世界,2020(16):8-10.

[2]栗明.高校发展型资助视角下精准资源育人体系研究[J].知识经济,2018(13):7-8.

[3]欧姣姣,祁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9):118-120.

(责编:王锦)

作者简介:刘影(1991—),女,四川成都人,管理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