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加一孔腹腔镜手术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疗效的影响

2021-07-13 13:08张春雷章社民夏亚斌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单孔切口发生率

张春雷,章社民,夏亚斌

(1.宣城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安徽 宣城 242000;2.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胃肠外科,安徽 芜湖 241000)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1]。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的手段[2],其中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且疗效确切,已得到广泛普及;但传统5孔腹腔镜技术仍存Trocar孔多、手术切口大、切口疼痛明显、切口欠美观等局限。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单孔腹腔镜技术(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逐渐兴起并成为热点[3-4],但该技术对术者及器械要求极高,且缺乏“操作三角”,部分手术操作困难,限制了其使用[5]。而单孔加一(single-port plus one-port,SILS+1)腹腔镜技术可形成倒三角手术平面,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孔手术的手术难度,减少了术中损伤,微创效果好,可操作性强,更易于推广。本研究旨在探讨SILS+1腹腔镜手术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手术效果及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等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宣城市中心医院86例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ILS+1组(n=40)与传统腹腔镜组(n=4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直径及位置、Dukes分期(A/B/C)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1)术前经肠镜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右半结肠癌;(2)肿瘤直径≤6 cm,未侵犯周围组织;(3)术前未行放化疗等治疗;(4)无手术禁忌症;(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I级;(6)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者;(2)伴其他恶性肿瘤者;(3)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4)严重心肝肾疾病者;(5)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6)严重肥胖,即体质指数>30 kg/m2者。

1.2 方法

1.2.1 手术方式 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截石位,头低脚高。SILS+1组采用SILS+1腹腔镜手术:于患者脐下缘置入单孔器械,作为手术观察孔、辅助操作孔及助手操作孔;左锁骨中线肋缘下置入5 c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传统腹腔镜组采取传统5孔法腹腔镜手术:于脐下部1 cm 穿刺10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右髂前上棘内侧约2 cm处穿刺12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右侧腹直肌外侧平脐穿刺10 mm Trocar、左侧腹直肌外侧平脐及左下腹各穿刺5 mm Trocar作为副操作孔。所有手术操作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

1.2.2 观察指标 (1)围手术期一般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皮下气肿、肠梗阻、尿潴留等;(3)炎性应激及免疫功能指标:于术前1 d及术后3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3 000 rpm 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查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试剂盒购于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按说明书进行;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及CD4+/CD8+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比较

与传统腹腔镜组相比,SILS+1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切口长度较短(P<0.05),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提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应激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CRP、IL-6、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PCT水平均升高(P<0.05),且传统腹腔镜组高于SILS+1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应激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ILS+1组CD3+、CD4+及CD4+/CD8+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腹腔镜组CD3+、CD4+及CD4+/CD8+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且低于SILS+1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由传统腹腔镜发展而来,即通过单一小切口完成手术操作,具有腹壁破坏小、疼痛轻、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6-7]。SILS+1是在单孔基础上增加一个操作孔,由单孔操作的“小三角”转变为“大三角”,保证了正确牵拉平面,极大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8]。此外,新增的操作孔可直接用于术后引流管的放置,不增加额外的切口,使围手术期更加安全。

SILS+1腹腔镜技术是由传统五孔法减孔而来,具有可操作性及微创美观的优点,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Omori等[9]首次报道了该技术在胃癌患者治疗中的可靠疗效,且微创性好。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腹腔镜组相比,SILS+1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切口长度较短(P<0.05),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提前(P<0.05);而两组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10-12],提示SILS+1腹腔镜手术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与手术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有关。SILS+1组手术时间较长,可能与该技术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手术医师操作不熟练有关。

手术创伤应激引发的炎症反应,易致切口感染而影响愈合,还可影响免疫功能,使术后恢复延迟[13-14]。CRP、IL-6及PCT均是重要的炎症因子,能够反映机体的炎症应激反应程度[15];CD3+、CD4+、CD8+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水平变化能够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况[1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 d的 CRP、IL-6及PCT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且传统腹腔镜组高于SILS+1组(P<0.05),提示SILS+1腹腔镜手术相比传统腹腔镜手术能够减轻炎症应激反应程度。术后3 d 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传统腹腔镜组,传统腹腔镜组术后3d的CD3+、CD4+及CD4+/CD8+水平相比术前降低(P<0.05),且低于SILS+1组(P<0.05),而SILS+1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SILS+1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免疫的损伤小,有利于免疫功能恢复,可能是因为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既往研究[17]也表明,切口数量的减少,不仅会减轻术后疼痛程度,还会减轻炎症反应,更好地保护机体功能,从而有助于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SILS+1腹腔镜手术更具微创效果,炎症反应轻,且可保护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恢复,近期疗效较好,有望成为结肠癌手术方式的新选择。

猜你喜欢
单孔切口发生率
氯化钾与萝卜汤促进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术后排气的临床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护理中快速康复理念的实施效果探究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对照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