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虎与布里亚特蒙古民歌比较研究

2021-07-13 10:25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萨满教蒙古人谱例

灵 芝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蒙古族是由诸多大小部落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从历史上看,蒙古高原统一之前,巴儿忽、不里牙惕、斡亦剌惕、秃马惕等部落生活在贝加尔湖湾巴儿忽津地带,统称“林木中的百姓”。可见,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部长时间毗邻而居,其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在民歌中仍然能够找到许多相同的民歌。显然,巴尔虎①、布里亚特蒙古民歌承载着部落历史,永远存活在族群的记忆中,流淌在血液里,部落族群的文化记忆,通过民歌得以传承和延续。

一、巴尔虎、布里亚特同源问题考证

(一)相同的“哈拉”姓氏说

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姓氏称谓均叫“哈拉”(就是氏、姓、家族的意思)。这种以“哈拉”为组织姓氏在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内部的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姓氏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哈拉姓氏内禁止通婚,每个“哈拉”都有哈拉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据考证,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人有许多共同的姓氏,如花赛、嘎拉朱特、库布杜沙、包敦古特、沙莱特、哈拉宾、哈尔嘎那纳等诸多相同的姓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源现象。显然,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人在历史上族群混融,多次大迁徙和离散,“哈拉”姓氏认同将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相同的族源传说

关于巴尔虎族源传说在民间有相同的故事。在远古时期,有一位猎人在贝加尔湖畔过着狩猎生活。有一天,他以往常一样沿着贝加尔湖岸边打猎,忽然看见湖中有7位少女嬉戏。他便悄悄拿起一件放在岸边的衣裳,少女们洗完澡穿上各自的衣裳,立刻变成天鹅飞上天。那位丢了衣服的少女哭着留在了贝加尔湖边。于是猎人把少女带回家成亲,共同生育繁衍的后代成为巴尔虎最初的姓氏。同样的传说在布里亚特人中也有流传。由于这个传说,巴尔虎人和布里亚特人从不伤害天鹅,若看见天鹅从蒙古包顶飞过就向它洒鲜奶的习俗。可见,巴尔虎、布里亚特人的图腾崇拜是天鹅。对比两则“天鹅始祖”传说,不难发现它们是非常相似的,甚至是同源的。

二、原始萨满教及其三拍子节奏型

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人都源于山林狩猎文化传统,信奉原始萨满教。两个部落的图腾崇拜中,都有白天鹅神明。萨满教是氏族部落的产物,古代蒙古部落的音乐由集体踏歌等富有律动的歌舞形成。《蒙古秘史》记载:“全蒙古、泰赤兀惕,聚会于斡难河之豁儿豁纳黑川,立忽图剌为可汗焉。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可汗,于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1]在陈巴尔虎民歌中,有大量的三拍子节奏民歌占据主导地位。乌兰杰先生认为蒙古原始音乐的主要特点是曲式短小,音调简朴,节奏鲜明等。[2]由此可见,原始舞蹈与萨满舞曲的内在联系。这一特殊的音乐现象,与巴尔虎蒙古部落特殊的历史条件有关。如前所述,巴尔虎蒙古人的祖先,长期在贝加尔湖沿岸、大兴安岭山林地带生活,从事“狩猎”和采集劳动。其中,陈巴尔虎蒙古人信奉原始萨满教,保留着许多氏族部落时期的古老习俗。例如,举行祭祀仪式、集体娱乐时跳踏歌舞等。凡此一切,为陈巴尔虎民歌的三拍子节奏型提供了生活依据;另外,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民歌,同样以短调风格为主,并且大量运用三拍子节奏型,具有鲜明的舞蹈性。布里亚特蒙古人的集体歌舞,保留着氏族部落印记,具有浓郁的山林狩猎文化特点。从比较音乐学的角度来看,陈巴尔虎蒙古部落和布里亚特蒙古部落的短调民歌,呈现出三拍子节奏型方面的共同特征,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合乎规律的必然现象。

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沿岸,是东北亚地区萨满教的中心地带。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山脉,则是“满—通古斯”语系民族萨满教的中心地带。因此,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部落,其音乐文化都带有萨满教的深刻烙印。其中,宗教仪式音乐、民俗仪式音乐十分发达,对民歌曲调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同曲、同名”与“同曲、异名”民歌

(一)“同曲、同名”的短调民歌

巴尔虎、布里亚特民歌中“同曲同名”的民歌较多。如,《兴安河的山雀》《阿尔泰杭盖》《乌兰吉草》《达斡尔这边的满洲里》《父母》《黄鹂马》《锡尼河》等民歌在两个部落中均为流传。另外,还有一些“同曲异词”的民歌,也在两个部落中流传。②例如,同曲调的民歌有12首之多。上述12首民歌的曲调,又与陈巴尔虎民歌《有斑点的小马》[3]的曲调相同。《花斑马》③的曲调,陈巴尔虎民歌中有8首。换言之,12首布里亚特民歌,其中8首与陈巴尔虎民歌曲调相同。这个数据说明,陈巴尔虎蒙古人和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确有亲缘关系,历史长河里并没有相隔太远,始终在彼此的视线之内活动。

谱例1:陈巴尔虎民歌《有斑点的小马》

(歌词大意:花斑点的小马,是五岁骒马的马驹;苏木章京开口讨要,也没有给他送去。)

谱例2: 布里亚特民歌《锡尼河》[4]

(歌词大意:锡尼河的泉水,神水般的流淌;平安幸福的我们,是活佛的恩惠吗?)

《有斑点的小马》的曲调是陈巴尔虎“同曲异词”民歌中的主要母体曲调之一,萨满巫师的请神曲中也引用这首曲调。同时,布里亚特蒙古人也熟悉和喜爱该曲调,受到两个部落民众的共同喜爱。另外,布里亚特民歌与陈巴尔虎民歌同曲同名的有《兴安河的山雀》④。

谱例3:布里亚特民歌《兴安河的山雀》

(歌词大意:兴安河上的山雀呵,总会遇到马尾圈套;谨慎行事人世间呵,总会遇到各种困扰。)

谱例4:陈巴尔虎民歌《兴安河的山雀》⑤

可见,《兴安河的山雀》在陈巴尔虎和布里亚特民间广为流传。

(二)“同曲异名”的短调民歌

布里亚特短调民歌的曲调中大量存在相同曲调的民歌。这一现象与陈巴尔虎民歌现状基本相同。曲调相同,歌词不同,称之为“同曲异词”现象。例如,现有322首布里亚特民歌资料中,笔者找到33首与《布谷鸟》[5]相同旋律的民歌,超过十分之一,比例是很高的。

谱例5:《布谷鸟》

(歌词大意:布谷鸟呵布谷鸟,你在哪里声声歌唱?我亲爱的朋友呵,你从哪里来到我身旁?布谷鸟呵布谷鸟,春季牧场上在歌唱。远方的朋友骑马来,从海拉尔来到你身旁。)

另外,《乌兰吉草》⑥是一首著名的布里亚特民歌,欢快活泼,朗朗上口,广为流传。无独有偶,陈巴尔虎蒙古人也十分熟悉和喜爱这支曲调,只是歌词不同,陈巴尔虎民歌叫《那尔图阳坡》。⑦同样在陈巴尔虎旗广泛传唱,形成两个部落音乐审美的一条纽带。

谱例6:布里亚特民歌《乌兰吉草》

(歌词大意: 在夏日季节里, 盛开的乌兰吉草;在五湖四海中,幸福的蒙古人。)

谱例7:陈巴尔虎民歌《那尔图阳坡》

(歌词大意:那尔图阳坡上, 能度过秋天吗?从情侣分开后, 嫁给巴勒登老人吗?)

从以上谱例可以看出,巴尔虎、布里亚特民歌无论在音乐形态、音乐风格方面,还是在审美内涵方面,均显示出诸多共性。笔者以为,首先从音乐形态上看,这些曲调音调精炼,音域适中,结构短小,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陈巴尔虎和布里亚特蒙古部落的民歌,以短调形态为主,长调民歌并不发达。究其原因,两个部落长期生活在山林地带,从事狩生产劳动。跨入草原的时间较短,缺乏草原游牧文化传统。反之,新巴尔虎蒙古部落,脱离山林地带和狩猎生产劳动的时间相对较早。比起陈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部落,更早融入了草原游牧文化。因此,上述两个部落的长调民歌得到了长足发展;其次,节奏鲜明,尤其喜欢运用切分附点节奏,铿锵有力,踏歌舞蹈风格,具有集体性特点。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保留着集体歌舞,偏爱欢快活泼、清亮优雅的民歌曲调;再次,布里亚特和陈巴尔虎蒙古人受到萨满教观念的影响,重视氏族部落的仪式活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聚集一起唱歌跳舞。《布谷鸟》《锡尼河》等民歌曲调,符合部落成员集体歌唱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民俗性特点,表达出人们的共同意志和愿景。

长调民歌的产生, 仰赖牧民的游牧生活,“草原-牧人-骏马”的完美结合是必要条件,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然而,陈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部落的民歌例子说明:草原环境和游牧生活,只是长调民歌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条件。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艺术审美积累,也是不可获缺的因素。陈巴尔虎、布里亚特民歌不仅有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普遍性特点,也有狩猎文化的特殊性特征。在草原游牧文化领域内展现出悠久的狩猎文化传统。

注释:

①巴尔虎蒙古族分为新巴尔虎、陈巴尔虎两个分支部落,1732年迁入呼伦贝尔的叫陈巴尔虎,1734年迁入呼伦贝尔的叫新巴尔虎。本文主要对陈巴尔虎和布里亚特蒙古民歌之间做比较研究。

②上述民歌转引自努玛、阿拉布登、乌·那仁巴图、赵红柔等人的著作。

③笔者根据讷么呼·巴雅尔唱,记谱整理。

④谱例为乌兰杰教授提供,内部资料。

⑤谱例为讷么呼·巴雅尔提供。

⑥笔者根据布里亚特歌手道力金唱,记谱整理。

⑦词曲为讷么呼·巴雅尔提供。

猜你喜欢
萨满教蒙古人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蒙古人为何打不过清军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研究
关于麻扎文化形式的研究综述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拍马屁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喝酒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