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分析与述评

2021-07-14 06:47邱林飞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育用品价值链优势

邱林飞,杨 明

(1.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2.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等组织的多项贸易数据业已表明,我国依托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已形成一种“倒逼机制”,驱使作为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的我国向对外贸易强国转型升级。为对我国作为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转型升级这一研究命题进行系统研究,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探讨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时间序列、热点分布、理论、视角与方法,从而探寻和发现促进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转型升级为强国的各种理论方法与途径。

1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时间序列

依据时间序列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不仅能够系统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历史及阶段划分,而且能够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类型选择为“期刊”与“博硕士”,采用“主题”的检索式,在高级检索式汇总设置主题包含“体育用品”并同时包含“对外贸易”、“体育用品”并同时包含“出口贸易”、“体育用品”并同时包含“贸易”、“体育用品”并同时包含“出口”为检索条件。数据检索时间跨度均设定为1978—2019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22日。通过检索获得国内相关文献381篇。本文通过Cite Space 这一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所搜集到的381篇有关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文献进行历年发文量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自1986年首次出现1篇有关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文献之后,此类文献在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例如在2012年文献发表量达到了38篇,是1986年文献发文量的38倍,由此表明,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具有持续的研究热度,是体育用品领域乃至体育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此外通过对图1中由Cite Space软件依据文献历年发文量所自动生成的指数曲线进行观察,可以发现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文献量的增长与时间呈现出指数函数关系,与Place's curve曲线吻合,亦可表明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持续与深入。由图1可将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

图1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总体趋势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本文通过对EBSCOhost、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line、SSCI(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外文数据库,《Sport Management》、《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等国外体育产业研究领域权威刊物,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年会论坛等知名国际体育学术会议议题与内容进行检索、汇总,分析我国与国外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异同与差距。

1.1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萌芽阶段(1986-2003年)

在此阶段伴随着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实践的日益扩大、对国民经济影响日益加深,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吸引了学界研究者的关注,开始有相关文献发表,但总体上文献发文量较为稀少。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现状描述,如贸易量、出口主要区域、出口主要产品类型等数据统计与分析。从总体上来看是一种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但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产生的内在机理等并未进行深入研究。与之相比,国外学者大多依据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eckscher-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传统主流理论及其衍生理论,对二战后韩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地区依托劳动力要素禀赋从而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现象进行机理分析。

1.2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2年)

2001年我国加入了WTO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对外贸易额急剧上升,至2012年对外贸易额达到20 489.3亿美元,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排名第1的对外贸易国。体育用品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类别,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特别是李宁品牌的创始人李宁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使得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总额已超过70亿美元,并且其后每年以将近1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1]。2009-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27.95美元、149.50美元、162.52美元[2]。在此阶段由于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体育用品“世界工厂”,由此在国际市场遭受了各种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体育对外贸易遭受了前所未有危机。以上的机遇、危机使得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文献也急剧上升。在此阶段,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研究,主要是通过计算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贸易竞争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进行衡量。二是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研究,提出了化危机为契机推进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些对策。三是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四是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对外贸易的积极及负面影响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仍然不够成熟,未能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例如融合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营销学(市场营销学、品牌营销学)进行研究,因而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以及危机未能进行学理上的深刻剖析,例如Matthew D.Shank(2004)[3]、Schmitz(2004)[4]等学者以围绕提高国际分工效率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托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通过承接体育用品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大规模的代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产生规模效应从而大幅降低了产品贸易成本进而发展成为国际上的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

1.3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平稳发展阶段(2013~迄今)

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件)这一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文本,此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体育产业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依据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有关数据,现今我国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的总产出及增加值数额分别为人民币11 962.1亿元和2 863.9亿元,其比重占到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及增加值的62.9%和44.2%[5]。因而国内学者对于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研究一直处于较为繁盛的状态之中。在此阶段,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一是体现在借鉴对外贸易理论研究范式、全球价值链理论范式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进行范式研究,从而体现出研究日益规范与科学的特征。二是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推进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系列研究,其主要研究结论是推进创新研发,促进体育对外贸易国际市场均衡,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跃升至中高端,有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制造智能化与服务化等。三是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包括内部的企业技术研发、资源构成、战略目标、发展愿景以及外部的国际贸易环境、人民币汇率、政府政策、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引导等。四是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由加工贸易转变为一般贸易,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企业由代工者转变为品牌经营者,因而对于体育用品企业如何国际化、品牌化运作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开始谋求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体育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品牌强国战略、“一带一路”等时代要求与契机如何有效促进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加速转型升级,学界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

2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热点分布

由于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献内容精心凝练的结果,由此某一关键词在某类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可以直观反映该关键词是否为其所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Cite Space软件构建了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2),在图2中圆环性节点代表了某一关键词,圆环性节点大小与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呈现正比关系,各圆环性节点之间的连线的粗细代表共现关系的强度,颜色对应某一关键词第一次共现出现时间[6]。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在体育用品的内涵与外延、体育用品主体(贸易商)、体育用品出口、体育用品电子商务、体育用品国际竞争力、体育用品行业/产业研究方面业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在体育用品出口贸易方面的研究也初具规模;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与全球价值链、品牌、人民币升值等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也开始进行初步拓展。

图2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关键词共线网络

3 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3.1 研究理论

3.1.1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国外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所依托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奉为圭臬的由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由Heckscher-Ohlin在1919年所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以上两个理论突出了因为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资源的状况在决定国际分工和合作或区域分工和合作上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学者也依托这些理论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进行研究,例如席玉宝等(2005)指出,体育用品是我国外贸出口中最具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其成因主要是我国拥有大量成本低廉的土地、技术工人以及普通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7]。李冬梅(2010)认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依托自身所具有的劳动力价格这一资源比较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得以立足。张瑞林(2011)通过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优势形成的基础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劳动成本低[8]。王欢等(2006)指出,新疆体育用品业的发展需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开发中西亚及东欧市场从而转化为竞争优势及经济优势。需要指出的依托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p)。Wolfram Manzenreitera(2013)[9]、Nadvi等(2011)[10]指出由于依托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发展并扩张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中国与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国因贸易结构相似以及国际市场上体育用品需求的“加总约束”(Adding-up Constraints),导致出现比较优势贸易战略最终失败的“合成谬误论”(Fallacy of Composition)。国内学者也指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以贴牌生产方式进行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容易产生价值链低端的利润风险、核心技术和市场缺失的竞争力风险、劳动力廉价导致的观念风险[11]。

3.1.2 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为了使产品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具有不同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投入到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由此使得各国之间的分工,在工序上更为集中于价值链上更能体现出生产专业化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特定环节和阶段上,在空间范畴内体现为价值链上高附加值环节与低附加值环节的空间配置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以及国际梯度转移往往伴随着要素流动。学界将这种具有变革性意义的新国际分工现象称之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国内外有关全球价值链研究的学者,都指出在以跨国公司/订单发包商作为链主而加以主导和治理的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普遍以代工形式嵌入进全球价值链中,集聚于生产、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型的低端环节,当本土企业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创建自主品牌等形式跃升至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高的研发、品牌等高端环节时,极易受到跨国公司/订单发包商的阻扰与胁迫,由此放弃升级,形成低端锁定的发展困境[12]。另一方面,依据WIOD的相关数据,自2006年以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低技术劳动力价格已经超过周边的越南、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越南、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由此成为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中的新的 “工资洼地”,并使得我国在“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中失去劳动力比较优势,存在者被挤出全球价值链的“挤出风险”[13]。杨明、李留东(2008)指出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存在的问题是:虽然企业数量极多但是规模小、实力差,产品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弱、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运行不遵循国际标准体系,容易在国际市场受到国际贸易规则与壁垒的负面营销;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根植性弱,难以推进本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14]中跃升。张瑞林(2011)的观点与此类似,我国体育用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嵌入的是‘加工制造’环节,该环节的价值增值量最少;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其生产运行还处于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阶段,存在科技含量不足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15]。向绍信(2014)指出:全球价值链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的发展既有正面亦有负面影响,在带来工艺流程以及产品制造快速升级的同时,又使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被迫低端锁定,从而陷入升级困境。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一方面推动了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的困境,因而倒逼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对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问题,杨明、李留东(2008)等国内学者主要还是依托Gereffi所提出的升级理论即“工艺升级、产品技术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进行逻辑推演和分析。

3.1.3 竞争优势理论与博弈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竞争优势理论(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16]。许玲(2010)基于该理论中的基本理论框架——钻石模型对我国运动服装业出口的产业政策、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行业竞争以及机会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推动我国运动服装业升级的4种模式[17]。张瑞林(2011)依托竞争优势理论指出我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优势事实上是产业转移式贸易优势[18]。刘玉兰、鲍芳芳、张毅超基于“博弈论”(Game Theory)通过模型假设、模型求解对我国体育用品国际贸易中将会面临的若干情况进行了博弈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加大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行业管理等解决对策与建议[8]。

3.2 研究视角

3.2.1 宏观视角。在宏观经济学视野下,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张瑞林(2011)通过计算得出我国体育用品进出口贸易比较优势指数为186.398,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席玉宝等(2005)研究认为,我国是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出口量占全球的65%[19]。具有比较优势和出口数量优势的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陈颇(2007)采用回归方程通过计算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与体育用品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关系,我国经济增长与体育用品出口之间呈现正向变动关系[7]。郭朝廷(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体育用品进、出口贸易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陈颇(2009)通过计量统计认为,体育用品出口贸易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之间存在着较高关联度,影响表现为“短期效应明显,长期效应较弱”。另一方面,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也受到宏观经济层面诸多因素的影响。王学实、潘磊(2018)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技术分析以及采取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得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对体育用品制造业出口产生非常明显的抑制效应,且长期比短期影响效果更加显著[20]的研究结论。刘英梅、周良君(2009)[21]以及陈颇(2012)[22]也对不同年份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出口的影响方面进行过研究,其研究结论与王学实、潘磊的研究结论相同。熊锦平、李舜薏(2010)通过对面板数据的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导致体育用品企业出现倒闭风潮。

3.2.2 微观视角。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视角是一种宏观视角,探讨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一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国际贸易的影响[23]。随着国际贸易内容的日益丰富、领域的日渐扩大,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其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开始逐渐研究和分析企业异质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由此出现了以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 Enterprise Trade Theory)为代表的新新国际贸易理论。依据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体育用品企业对外贸易与其企业规模、性质、资本密集度、生产率、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出口强度等指标密切相关。杨明(2013)从企业产值与人员规模、企业区域分布、企业产品类型、企业成立至进行国际化发展的时间跨度、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及产品主要出口国、企业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重及自主品牌占海外销售额比重等方面,对我国中小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24]。黄亨奋、丁佳玲、吕庆华(2014)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体育用品企业出口能力受到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品牌、企业成本、竞争企业这四个关键因素的显著影响[25]。美国国际贸易研究学者Bernard等(2003)曾将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扩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国家数量、区域边界、市场不完全竞争等变量,对美国与其46个主要国际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检验,发现美国出口体育用品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国内马轶群(2017)[26]的研究则表明,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存在“生产率悖论”,即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大于出口企业生产率。

3.2.3 中观视角。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施路径之一就是走传统的加工贸易型国际化之路,其运行主体也一直是被Johanson和Vahlne(1977)所定义的“渐进式的传统国际化企业”。随着我国加入 WTO,我国的天生国际化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并由此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主力军,特别是在一些带有浓厚地域集聚经济特征的产业集群里,一些国际市场份额高的大宗出口产品,如服装、轻工纺织及体育用品等已经主要由这些天生国际化企业来供给,其数量占据了整个加工贸易企业的绝大部分。在体育用品领域,这种天生国际化体育用品企业现象极为普遍,成为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中的主要企业主体。产业集群研究权威Sonobe与Otuska(2006)曾对誉为东亚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包含体育用品在内的制造业快速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生产知识技术外溢、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社会资本网络化效应、市场信息以人力资本集聚等优势对企业快速实现国际化发展具有关键作用[27]。此外,Greenawy、Kneller(2008)以及长江学者刘志彪(2007)研究团队指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的柔性化生产能力和大规模定制能力产业组织形态,能够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从而有效降低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削减企业出口的成本,使企业大规模出口得以实现。因此国内外研究学者往往将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与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联系起来,形成了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中观视角。国际上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权威学者Gereffi和Memedovic(2003)[28]以及Wolfram Manzenreitera(2013)[29]在研究新兴经济体如墨西哥、韩国、台湾地区包括体育用品在内的外向型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从而由生产、加工、组装等全球价值链底端环节攀升至高端环节时,发展产业集群对此具有重要作用。产业集群研究者Cristiano Ciappei和Christian Simoni(2005)对意大利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Montebelluna运动鞋制造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时,也发现和归纳出了类似的研究结论。向绍信(2014)指出国内外向型发展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为了能够转型升级,需要借助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构建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从而构建市场势力与竞争能力进而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竞争,攀升至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30]。

3.3 研究方法

3.3.1 定性研究方法。围绕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所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命题,国内学者较为普遍的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即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来加以研究和分析。例如杨明、李留东(2008)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所存在的问题就是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到相关二手数据,并采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和推导[31]。

3.3.2 定量研究方法。

3.3.2.1 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现状,一部分学者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即通过对海关数据、国研网等研究机构数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进行厘清和剥离从而展现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总量、增长幅度、出口国别及数量、品种及出口数量、出口企业区域分布等[15](席玉宝)。一些学者在这些数据基础之上采用计量模型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更为复杂的定量研究,例如探讨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比较竞争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7]、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NRCA)[8]。

3.3.2.2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分析。王兆红、钟华梅(2011)为了分析我国体育用品制造 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产业规模、金融环境、出口政策、贸易环境四个方面构建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出口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32]。梁霄(2018)选取FDI、汇率、贸易差额、第二产业比重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个变量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实证分析[33]。伊丽娜(2014)构建了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定量分析及比较了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而探讨了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34]。

4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趋势

4.1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拓展研究空间

综上所述可知,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历史较短,处于发展阶段,远未达至成熟,但研究领域的广度及深度已经达到了一定层次:研究内容从表层的现状分析延伸至内层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范围一是由国家扩展至国际,二是由国家整体层面深入至区域层面,三是开始关注企业这一市场微观主体。未来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需要拓展研究空间:

4.1.1 由于研究历程较短,我国学界尚未将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同时对于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概念、特征、内涵、类型、作用等基础概念及知识或是较少涉及、或是与加工贸易(Processing Trade)等近似概念混淆,缺少理论基础,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此今后研究应围绕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理论体系构建进行拓展,从而为实现体育用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奠定理论研究基础。

4.1.2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应拓展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化的研究内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发展壮大来源于产业转移式加工贸易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具有阶段性和不可持续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构建有别于产业转移式加工贸易优势的新型竞争力优势,需要实施全要素质量提升的新型竞争优势战略、产品生产创新升级的新型竞争优势战略、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的新型竞争优势战略、对外贸易政策优化和协调的新型竞争优势战略、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耦合互动与共生发展新型竞争优势战略等,学界应未雨绸缪进行研究和推导。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企业这一微观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企业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有利于相关职能部门设计、规划以及实施更具可行性和时效性的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促进方案,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针对现实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和运用国际化发展所必须的各类核心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体育用品对外贸易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图3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现状示意图

4.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指出,今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制造产业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的有机融合。就现实而言我国部分地区的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已经开始进行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的融合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今后学界需要进一步拓展这一研究领域。

4.1.4 目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十四五”时期,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抓手,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在融入国际循环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贸易条件日趋紧张与恶化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因而如果有效融入国内大循环,将单一的对外贸易转化为对外与对内贸易并重的发展格局,显然也成为今后学者需要致力的研究领域。

4.2 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交叉综合研究

4.2.1 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能够体现一个研究领域进入到相对成熟阶段。目前现有研究成果所依托的理论主要是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与博弈论,事实上针对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研究是一个需要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营销学(市场营销学、品牌营销学)、大国经济理论(大国综合优势理论、大国市场理论)以及“经济新常态”经济思想等多学科知识的前沿理论命题。

图4 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的理论来源与分析方法

4.2.2 除此之外,属于当前理论前沿并关注于外生环境层面的全球价值链重构(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理论、关注于内生成长条件的产业集群品牌(Industrial Cluster Brand)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理论对于今后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更具理论适切性,同时也需要运用系统动力学、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经济学、营销学、大国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多学科知识。

4.3 研究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

4.3.1 由于有关现状的标准计量统计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的不可得以及较少对现有数据进行计量转换和分析,导致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一种现实描述,缺乏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与统计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界通用的对外贸易指标分析的成果,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未来学界进行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研究需要统计分析、逻辑分析、内容分析、比较分析、建模分析等多种定性、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交叉综合。

4.3.2 缺乏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明确我国作为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危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大多是通过逻辑分析以及推理一般性地探讨了解决我国体育用品对外贸易问题与危机的对策建议,尚未根据我国是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的现实国情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经济思想的内涵及本质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4.3.3 已有文献强调我国作为体育用品对外贸易大国在低端锁定、挤出风险的倒逼机制作用下以及“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激励下着手进行转型升级,对于转型升级的方向主要是采用定性的逻辑推演和分析,今后需要对转型升级的方向采用定量研究来加以得出。

猜你喜欢
体育用品价值链优势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矮的优势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3KG北京智滔伟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应用于体育用品的先进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脱模系统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画与话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