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文化符号分层阐释

2021-07-14 08:01孙德朝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螳螂符号身体

赵 阳,孙德朝,程 馨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螳螂拳位列“中国十大名拳”,为象形拳之首,是利用身体来传递“它象”的身体运动,是胶东文化凝练、抽象、总结的动态身体文化符号。查阅中国知网、相关著述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螳螂拳的研究集中在螳螂拳的探源、兴起、发展与嬗变以及技术理论的解析。螳螂拳于2008年申请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聚焦于非遗路径下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学者的共识。到2016年的一股“申遗热”,引发现代学者对非遗路径保护的思考——项目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意涵缺失。通过对螳螂拳文化符号学解析,深描其文化意涵,对螳螂拳挖掘整理、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生成具有现实意义,对螳螂拳文化延伸到学术交流层面具有理论意义。

1 引入文化符号学对螳螂拳研究的前瞻性意义与价值

符号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是在19世纪以后。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索绪尔把符号依据二分法分为能指与所指,能指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所指就是符号的意义与意涵。随着符号研究从语言符号系统向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延伸,文化与符号的融通成为必然趋势。文化与符号融通的必然前提是定义人。卡西尔指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而不是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才能揭示出人的独特性,也才能理解人类面临的一条新的路——文化之路”[1]。旨在指出人是创造符号、使用符号、生存在符号的世界的动物,建立起人、符号、文化联系。格尔兹认为:“文化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续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2]。文化是符号象征体系,具备符号意义,通过符号象征系统人们不仅记录人类的文化成果而且可以文化交流、文化适应与认同。进一步对文化符号进行剖析认为“文化是借助于符号所进行的能动性创造行为;符号是人类约定成俗的对象指称,符号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符号是以人为主体的创造成果”[3]。符号与文化的关系被进一步的论证“文化与符号关系是立体渗透与融合的关系”[4]。器物、仪式、组织、竞赛、思维、观念……兼具符号特性。

符号与文化关系的建立,提供一种阐释文化意指过程、理解文化意义的工具。螳螂拳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通过文化符号生产与再生产的历史性创造。从李秉霄、赵珠的初创时代,梁学香的技术理论丰富完善时代,姜化龙的兴盛时期到现在的门派林立的局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螳螂拳形成以传统技击为核心,器物、仪式、竞赛、组织、思维方式、武德等全面发展的文化符号体系。螳螂拳的套路演练、功法训练产生身体的认知与认同,重复着共同“文化”,延续着不同代际辨认以身体动作为载体的共同内容形式。这种代际关联在遵循完全相同的身体行为形式进行的同时,还重复人们生活框架内“现实化”亘古的事情,让这些结构内所富含的意涵与意义得到人们的默许与认同[5]。螳螂拳是胶东传统文化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动态身体文化符号,是几代人身体记忆的时代融合。螳螂拳在现代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意义的缺失与文化符号学的功能——阐释文化意义具有高度的吻合性。“螳螂思维”衍生形成的螳螂拳文化意涵值得深入研究梳理与探讨。

引入文化符号学对螳螂拳研究的前瞻性意义与价值:以文化符号学探析螳螂拳的文化意涵,拓展螳螂拳文化研究的视野,弥补螳螂拳研究范式的局限性;加强螳螂拳文化认同与地方性标识的符号功能;拓宽螳螂拳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符号化路径;借助文化分层阐释螳螂拳的能指与所指,折射其文化意涵,为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共享融通特质文化,构建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2 螳螂拳文化符号解析

体育是文化的组成,文化是体育的属性。体育与文化的交互关系致使体育研究不能脱离文化属性而单独存在,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文化与体育的双重交融属性,其与文化具有难以剥离的文化依附性关系。文化与符号是交互渗透的关系,所以胶东地方性文化高度凝练的螳螂拳具备体育、文化、符号的三重属性。文化符号学提供一种阐释螳螂拳文化意义的学科工具。以冯天瑜的文化分层理论:器物层——器用;制度——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行为——习惯定势与行为模式;观念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6]纵向操作,以符号理论的“能指”、“所指”在文化分层下的横向延展。纵深性与延展性的理论融合,构建“文化—符号”网,系统阐释螳螂拳的文化意涵。

2.1 器物层——螳螂拳身体动作器物凸显胶东人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模仿鸟兽及自然的景象,表达人类总想把自身与超自然的生命力融为一体的强烈欲望[7]。模仿鸟兽之形、观自然景物取“象”是古代人民意识到“言不尽意”的局限性采取的手段,来表达意义的完整性。螳螂拳是王朗(李秉霄)观螳螂之形,取其象所衍生。从符号学上讲,螳螂拳的身体动作与螳螂行为动作具有形态的肖似性(共性)。以螳螂的行为动作与螳螂拳身体动作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肖似性为筛选依据,通过对螳螂(中华大刀螳螂)进行大量的动物行为学与形态学观察的行为动作与螳螂拳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截图契合,见表1。筛选出三组典型图像:身体下压前足位于胸前半展开——螳螂封手;身体直立前足展开举起立于头部上方同时身体左右摆动——刀螂抖臂;身体直立前足立于头顶上方同时胸部带动前足向前向下劈——进步力劈中门。

表1 螳螂行为动作与螳螂拳身体动作图像契合

第1组:身体下压前足位于胸前半展开。对螳螂进行大量的行为学和形态学观察,螳螂的腿节和胫节内侧具有密集排列的锯齿状突刺,螳螂摄食前是通过此行为动作使猎物处于被控制的相对静止状态,螳螂非觅食时间经常保持此行为动作。从身体形态功能上讲突刺能够刺入猎物的身体,粗壮的基节和腿节保证捕食时的力量,身体前压可以通过身体重量增强力量优势。从动物行为上讲,面临被捕食风险,此行为动作可以快速有效地产生防御和战斗行为,具有时刻准备的作用;进行捕食时,此行为动作可以产生强有力的控制效果并且根据有利形势产生不同方向、角度控制姿态。螳螂拳中的“螳螂封手(螳螂捕蝉)”动作姿态包括手成三弯、重心下移、手指依次紧扣猎物(仿突刺)、沉肩、垂肘、活腕,眼看封手,可以封住不同方向、角度的攻击,是谓“一封到底”。

第2组:身体直立前足展开举起立于头部上方同时身体左右摆动。此动作是在身体直立前足展开立于头部上方动作的基础上,由腿部转节角度变化所引起整个躯体的左右摆动。从动物行为上,身体的展开和武器的展示表明威吓目的;身体的摆动是跟随目标猎物移动所进行的肢体活动,表明反击、防御、躲闪的混合意向。动物的战斗行为是分阶段和逐步升级,最终才会导致严重受伤和死亡的战斗行为发生[8],而此行为动作是真正战斗行为起点,表明强烈的战斗、反击行为意图。从身体形态上,转节角度的改变在保证身体稳定情况下兼顾身体的灵活性,可以针对猎物行为第一时间做出肢体反应;身体的直立,拓展视野,有效的捕捉运动轨迹和寻求弱点。螳螂拳的刀螂抖臂利用腰活抖弹带动上肢、凹腰吐胸、身活膀松、关节放松、劲由腰生、顺达于捎。

第3组:身体直立前足立于头顶上方同时胸部带动前足向前向下劈。动物觅食、战斗、防御行为都与最适性理论有关,战斗过程中力量的发挥是最适性理论在战斗行为最重要的表现,保证动物战斗和防御的效率。从动物行为上,经过大量的行为观察,此动作是出现在会导致受伤和死亡的战斗中;螳螂为了保证一击毙命和消耗对手,一次最大力量进攻是最为合适的方式。从形态学上,身体由高到低下压、齿刺的外展,并通过中足、后足、胸部力量的传导,保证前足对力量的最大发挥,保证身体最大力量通过齿刺穿刺有效地作用在猎物身体,以达到控制、致伤、致死捕食目的。螳螂拳动作进步力劈中门利用重心降沉、身体展合、手臂下劈、开门进攻、力达拳轮,蕴含劈砍之意。

螳螂行为动作形态演化出螳螂拳基本身体形态要求重心下移、沉肩坠肘、吞胸塌腰;行为动作意图推演出螳螂拳勇者无敌、一往无前、时刻准备;攻击方式推演出螳螂拳式快招连、动静相合、重击稳定;攻击武器衍生出螳螂拳重手法、肘法、强调手臂硬功夫;攻击技巧演化出螳螂拳的劈、勾、搂、挂等丰富的手法与劲力。螳螂拳取其动作形态、动作意图、攻击方式、攻击技巧的“形”,演化出“螳螂勇武”的“意”,是胶东人民通过“象形取意”的思维在古胶东文化层面的解构、重构。螳螂“形”、“意”融合的螳螂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身体动作器物上的表达,表现出胶东人民通过身体动作对自然力量的诉求。

2.2 制度层——拜师仪式表达胶东人民对祖先、英雄的崇拜与祈福;竞赛凸显文化认同和地方性标识;“拳术十戒”、“八打八不打”是中国传统“德”文化的涵摄表达

螳螂拳是在地方性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衍生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派生。文化的“衍生—派生”形成螳螂拳的文化形态——仪式、竞赛、武德。拜师仪式、竞赛中螳螂拳的在场展演,“拳术十戒”、“八打八不打”具有独特、深刻的文化意涵。

拜师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仪式代表。“拜师仪式作为文化表演,确立了师徒双方所规约的义务、责任,从而衍生出门派的信仰”[12]。周伟良认为:“这是一个程式化的过程。在注重礼法的传统社会中,拜师是一个极为慎重、庄穆之事,其作用是让拜师者在经过了长时间考察后再一次产生强烈的精神感受……对本门祖师的磕拜,显然烙印着农业社会的家族制中对祖先崇拜的痕迹,还带有浓郁的英雄崇拜意识”[13]。2011年11月5号第五代六合螳螂拳掌门人张玉坤举行收徒仪式,期间,由张玉坤及其弟子们进行螳螂拳展演。在拜师仪式中,螳螂拳展演是仪式活动中的核心程序,是连接祖先的关键纽带,延续着不同代际之间共同的身体文化记忆。该程序一方面表达掌门告知祖先收徒意愿,表达弟子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另一方面表达寻求祖先庇护,具有祈福作用。

烟台市武术运动协会创立于1958年,负责烟台武术运动的管理、规划与指导工作。随着螳螂拳的推广与传播各地开始建立螳螂拳协会,例如:烟台螳螂拳协会、威海螳螂拳协会等。自2004年举办第一届“烟台国际武术节”到2020年已经举办了十七届,从第一届的500多人,到第十七届的3 000多人。比如:2019年第十六届“烟台国际武术节”,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澳大利亚、荷兰、南非、丹麦、博茨瓦纳等10个国家武术爱好者,150支代表队2 000余名运动员,进行3天(6个场地)的比赛[14]。“烟台国际武术”竞赛语境的搭建为胶东和齐鲁武术文化对内融通和对外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螳螂拳是起源胶东地区、流传世界的拳种,在胶东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对胶东文化高度凝练,其在“烟台国际武术节”竞赛语境中展演,凸显出胶东地方性标识功能,在世界范围具有重要的文化辨识功能。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之间的螳螂拳习练者在“烟台国际武术节”竞赛语境中的展演,重复共同的身体历史与身体文化记忆,是身体历史的追溯和文化记忆的回顾,凸显出主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烟台国际武术节”竞赛中螳螂拳文化周期性再现,是对身体文化记忆的再呈现,对其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15],是在选徒、传习过程中对参与者进行道德规约,主要内容为“仁”、“义”、“礼”、“智”、“信”、“忠”、“勇”。螳螂拳的原始拳谱《少林衣钵真传》开篇论“拳术十戒”,对师徒道德行为以及关系进行规约。强横、不义、不诚、匪僻之徒不传,忠义谦恭之士可传;传则俱宜真实手法、不可欺人、勿与游方教师比试;勿自持豪强越礼犯分、争斗先理后兵亦有轻重、遇持强凌弱代出力亦有轻重、勿背后诋毁他人。《少林衣钵真传》《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通解》、梁氏《枪棍拳谱》中有论述“八打八不打” “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两耳扇风,三不打脑后生风,四不打穿额(嗓)捶,五不打向心直统(捅),六不打两胁双闭,七不打僚(撩)阴高骨、八不打尾闾骨;一打迎面,二打嘴把(巴),三打肩头,四打曾(胸),五打肩背,六打进窝,七打膈(胳)膊,八打腿”[16]。“八打”为身体非致命部分,“八不打”为身体致残致命部位。强横、豪强、欺人者为不仁;“八打八不打”、争斗先理后兵亦有轻重者为仁智;越礼犯分、背后诋毁者为不礼;传则俱宜真实手法谓之忠信;立身正直、匡扶正义、善恶分明谓之义勇;勿与游方教师比试、拳术习练的专心、苦心、恒心谓之智。“拳术十戒”、“八打八不打”是在践行语境中,通过对师徒行为的规约,达到对身体的规训。“拳术十戒”、“八打八不打”是中华传统“德”——仁、义、礼、智、信、忠、勇的操作外显,中华传统“德”文化是“拳术十戒”、“八打八不打”的精神内核。二者交互关系,表明“拳术十戒”、“八打八不打” 是对中国传统“德”文化的高度整合,是对中国传统儒、释、道、墨法思想文化的高度涵摄,凸显出螳螂拳的身体是道德的身体。

2.3 行为层——螳螂拳功法、套路中蕴含胶东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诉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身体的历史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对生命的关注也从未止息。生命的客观存在是身体,身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是现代人的身体诉求——健康。健康是身体处在良好的状态,健康是生命的展演,生命是健康的基石。生命与健康提高的共同途径是对身体的规训。螳螂拳是采借“螳螂形”与“十八家手法具宜”融合成系统的功法与套路体系,其具有完整的身体动作式样。器械是手足之延伸,属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螳螂拳是借助系统的功法、套路身体动作式样完成身体的规训,达到提高生命力与维持生命健康状态的功效。

螳螂拳的功法训练有《三回九转罗汉功》《罗汉行功短打》《十八罗汉功》等,宋子德先生《(螳螂)拳谱》之末所记述之《十八罗汉诠功序》:“天地万物皆一气所结而成。天地无气则阴阳悬,天地无气则生机灭,养气固不重哉?而人为万物之灵,则养气犹为重。养气之道,莫胜于‘十八罗汉功’与所谓‘行功短打’者。诚练神归气,真养无害。塞天地而撼鬼神,则为圣为神,延寿却(病)。而忠孝仁义皆由此。而迂阔之士,往往以‘短打’为邻与邪,文武兼备,千古并用……诸家百子,种种异人,而‘短打’乃其余技耳。”“气论”认为“气”是武术的原动力,是武术精微所在。《三回九转罗汉功》,俗称拍打功,两人协作完成的一套周身拍打功法。行功者完成规定的身体动作式样,排功者以棒槌(熟牛皮,绿豆制成)拍打行功者身体的额、肩、臂、胸、腹、肋、腿部位。《十八罗汉诠功序》与《三回九转罗汉功》可以获悉,螳螂拳自创拳之始,以“气”导“形”,以形——身体动作规训身体,达到动静有常,内外合一,炼养结合,形神合一。通过“十八罗汉功”与“行功短打”等功法训练途径达到养气、炼体,最终达到内强外壮、延年益寿、祛病健体、养护生命的功效。

螳螂拳从初创时期到门派林立,其套路繁多,主要有乱接、分身八肘、崩补、摘要等。从身体动作为基础的套路运动特点可以梳理出其对生命与健康的关注。螳螂拳套路运动特点讲究“刚、柔、脆、快”——“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枝摇根固”——重心稳固,力达末端;“只准动腰不许走胯”——活腰顺肩;“式快招连”——气势紧凑,动作连续;“一招三变”——动作变化;“七长八短”——长短兼备;“八刚十二柔”——刚柔并济。不难发现,无论是长与短、快与慢、刚与柔,还是身体部位划分的跟节、中节、梢节都是对身体动作的运动特点进行描述。这些运动特点映射出螳螂拳具有健身健体的功效。其一、通过人体刚柔、快慢的相间运动和迅速爆发的劲力,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舒筋活血,强骨发肌,健五脏、理六腑,开发大脑智力,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其二、通过内外兼修运动,使人体内气混元,体健气足,筋骨柔韧,周身调节,起到正身、正骨、正气,提升人体精气神的作用。养生之道谓之曰“精足筋骨壮,气足血盛旺,神足人韵爽”;其三、通过长期习练,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耗体内无用脂肪,排毒养颜,延缓衰老,提高人体反应协调性、灵敏性,保持体态健美[17]。

2.4 观念层——螳螂拳的“勇武精神”凸显“搏”的身体本能价值取向;“螳螂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高度统合

观念层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内核,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等方面,是文化的思想根源、历史基础与精神动力。螳螂拳绵延300多年,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螳螂思维”与精神动力——“勇武精神”。

“螳螂思维”由王开文首先提出,其认为:对螳螂形象模仿的原始模式为螳螂思维的最初形式,螳螂的人格化和神圣化说明螳螂拳思维已现雏形[18]。螳螂的形象模仿、人格化、神圣化的“螳螂思维”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形成、发展、嬗变中先民的思维逻辑形成。

先民在历史中形成直觉思维——通过经验的积累以顿悟的形式获得感悟,历史思维——回顾历史从祖先经验中获得借鉴,整体思维——以“天人合一”、“形神不二”、“阴阳和谐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从具体形象符号或者象征符号把握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19]。相传螳螂拳的诞生是王朗(李秉霄)与人较技失败,偶观螳螂捕蝉灵巧激烈的战斗情形受到启发,便捉螳螂观其物态与物性,掌握螳螂致胜之法,遍访拳友,总结本人和“诸家手法甚有益”的经验,最终得螳螂拳。观其意念高度集中、勇往直前演化出螳螂拳“手眼身法步式的快、气势逼人”的招势;前足的勾搂劈砍演化出拳术的“勾、搂、采、挂、劈”等手法;以腰为轴的仰、俯、拧、旋演化拳术的“枝摇根固”、“只动腰、不动胯”的身法;腿部的踏实、进退有序、闪展腾挪演化玉环步、麒麟步、四六步等步法。王朗创拳,是其以本人武术基础和“十八凑”的经验积累,通过螳螂——具象符号获得形、神感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相合、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上,以身体动作为基础进行意义解构与重构产生螳螂拳。思维统合的方式,不仅诞生螳螂拳,而且在梁学香、姜化龙、林景山时代也被完美的继承并衍义,从而衍化出不同的流派。

“尚勇”、“尚武”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绵延不绝的精神内核,也是螳螂拳传承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出猎遇一只螳螂举足欲搏其轮。齐庄公问御者:‘此何虫也?’御者日:‘此所谓螳螂者也。此为虫,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齐庄公感慨道:‘此为人,必为天下勇武矣!’于是回车而避之,而获‘武勇归之’之效”[20]。螳螂“搏”的行为动作在“以小搏大”的情境中展现的是螳螂天性无畏品质。天性无畏的“螳螂”与舍生取义的“勇士”有机融合在一起,塑造历史有名的“螳螂武士”。《六韬·虎韬》中记载:“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载,可以纵击横,可以败敌”[21]。这里的“螳螂武士”是指骁勇善战的武士,其可以冲阵、败敌。春秋战国时期,“螳螂”俨然成为“勇武精神”的符号学象征。从螳螂“搏”的行为动作反映螳螂本性无畏,反映出出“螳螂武士”的“勇武精神”。从社会生物学范畴讲人与动物具有共同的生物本能——搏。螳螂拳“勇武精神”延续着“搏”的身体本能。文化是人的客体,具有社会进化论意义上的模仿与创新。“实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本能一直对文化产生着约束与控制。本能没有给文化太多的自由,人们的本能约束着人们的文化选择”[22]。王朗(李秉霄)对螳螂“形”的模仿采借是人身体本能的觉醒与“搏”文化的创新。螳螂拳的诞生有着事件发展的偶然性,也有生物本能与社会进化意义的必然性。螳螂拳“搏”的身体是自然选择的适者。在“搏”的身体本能基础上,经过文化模仿与创新,其演变为螳螂拳的精神内核——勇武精神,而“勇武精神”也折射出“搏”的身体本能价值取向。

3 结 语

由于学校传承途径的项目改造与传承者缺乏深度文化底蕴学习以及民间言传身教的限制、“传男不传女”的封建偏见、练习者的个人原因等造成螳螂拳完整的文化意义只有极少的传承人掌握。螳螂拳传承与发展过程面临意义缺失。面对螳螂拳现代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重外轻内”——外在技术展示,内在纹理消融的局面。加强文化意涵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蕴含文化意义的螳螂拳文化符号更有利于在学校、民间中传承、传播与发展。

文化符号的作用是标识与象征,是文化研究离不开的核心手段。螳螂拳是胶东文化高度凝练的动态身体文化符号。从文化符号角度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对螳螂拳文化的器物层、制度层、行为层、观念层进行阐释,梳理螳螂拳文化意涵,进一步丰富对螳螂拳文化的认知,探索螳螂拳传承与发展的符号化路径。

猜你喜欢
螳螂符号身体
学符号,比多少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螳螂
“+”“-”符号的由来
螳螂
螳螂
变符号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