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VAS 评分分析

2021-07-15 07:14邢飞张林胜陈宏赋高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压缩性成形术经皮

邢飞 张林胜 陈宏赋 高敏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当前临床脊柱微创治疗最主要的几种术式,经临床实践发现,二者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具有椎体高度恢复明显,后凸畸形矫正理想,疼痛度低的优势[1],因此在临床中已得到认可并被广泛使用,该两项术式在临床治疗,操作及适应证上既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又有一定的差别[2]。本次研究针对此展开探索,以2017 年6 月~2019 年12 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0 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VAS 评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7 年6 月~2019 年12 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0 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伤椎:T114 例,T1219 例,L122 例,L29 例,L36 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观察组男6 例,女24 例;年龄56~82 岁,平均年龄(70.51±6.74)岁;伤椎部位:胸椎18 例,腰椎12 例。对照组男7 例,女23 例;年龄56~80 岁,平均年龄(70.56±6.51)岁;伤椎部位:胸椎18 例,腰椎1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①患者骨折至手术期最长≤3 个月;②患者入院后经X 线、CT 检查明确椎体骨折,椎体压缩幅度20%~60%;③患者椎体后壁基本完整,病变节段与临床检查结果一致。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②心肝肾严重功能性障碍患者;③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④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受损体征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骨科同一医疗小组完成,术前对患者进行彻底X 线平片、CT 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完成碘过敏试验,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俯卧,维持胸腰部的过伸状态,行全身麻醉,借助C 型臂X 线机辅助完成手术操作。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经皮穿刺,穿刺针尖至椎体前1/3位置后将穿刺针针芯取出,置入导针,经导针引导将空心导管钻入伤椎,透视观察,以确保其深度与位置无误,调制2~5 ml 可显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推入伤椎,经监控透视对注射情况进行观察,保持缓慢注入,即可转动导管,等待骨水泥完成硬化,将导管拔出。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穿刺入路操作与前组相同,取扩张球形气囊经工作通道置入,将其缓慢放入伤椎前3/4 位置,对球囊进行加压,经扩张使椎体恢复至理想高度后,回缩球囊,而后将其抽出,配置骨水泥置入,待其充满后即停止,术中应注意扩张幅度,防止椎体爆裂。

术后要求患者保持体位30 min,待生命体征平稳,下肢活动感觉正常24 h 后即可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伤椎高度百分比增加值与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伤椎Cobb 角、椎体压缩率、伤椎VAS 评分[4],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手术不良事件包括骨水泥渗漏、脊髓损伤、休克、肺栓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椎高度百分比增加值与骨水泥注入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伤椎高度百分比增加值高于对照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伤椎高度百分比增加值与骨水泥注入量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伤椎高度百分比增加值与骨水泥注入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Cobb 角、椎体压缩率、伤椎VAS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伤椎Cobb 角、椎体压缩率、伤椎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伤椎Cobb 角小于对照组,椎体压缩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椎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Cobb 角、椎体压缩率、伤椎VAS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Cobb 角、椎体压缩率、伤椎VAS 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术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老年性疾病,随着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群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5],当前我国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接近10%。在治疗上,以往以传统的保守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经长期临床实践发现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并且预后欠佳,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椎体高度无法快速恢复,在此阶段中患者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情绪,并且可能存在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风险[6],故针对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理特征提出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凭借其创伤小、止痛效果好、椎体强度恢复快的特性,成为临床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伤椎高度百分比增加值(8.84±1.21)%高于对照组的(3.76±1.17)%,骨水泥注入量(5.83±2.26)ml 多于对照组的(4.59±2.1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伤椎Cobb 角、椎体压缩率、伤椎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伤椎Cobb 角小于对照组,椎体压缩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椎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止痛优势,这是由于:骨水泥在注入后对椎体机械性强度起到了增加效果,并且在骨水泥的凝固过程中,通过聚合反应释放了热量以及一定的毒性作用,进而直接影响了椎体内神经末梢及周围组织的活性,加速其变性、坏死进程,有效阻隔了疼痛介质的传递,进而实现了止痛效果[7,8]。

该结果与李干卿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李干卿等的研究中,以86 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组后,A 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B 组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显示:B 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A 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A 组,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量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术后Cobb 角小于A 组,椎体压缩比和VAS 评分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论相印证。

在手术不良事件上,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分析[10,11]: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使用的扩张球囊经液态加压膨胀,机械强度较小,在椎体内能够自主地向内椎体阻力较小的方向膨胀,对疏松程度较小的骨小梁方向压实,并且通过球囊周围形成相对致密的松质骨壳,能够一定程度上预防骨水泥的渗漏情况;②凭借预先完成的撑开空间,能够便于更好地确定骨水泥的注入量,进而控制骨水泥用量不超标,避免了过多的骨水泥产生的渗漏;③预先撑开的空间能够降低在骨水泥注入过程中的压力,进而适当增加骨水泥的粘稠度,也预防了稀疏骨水泥渗漏情况出现。该结果与梁晓飞[12]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梁晓飞的研究中,以96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后,PVP 组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KP 组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显示PKP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低于PVP 组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印证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优势。

综上所述,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止痛显著的优势,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椎体高度恢复,且手术安全性佳,更值得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压缩性成形术经皮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效果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复方骨肽注射液配合仙灵骨葆治疗老年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0例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