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肾镜手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7-15 07:14付现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肾镜肾结石经皮

付现敏

肾结石属于临床常见的肾脏病症,有研究数据指出该病症在国内南方沿海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该地区的患者尿路结石所产生的住院人数通常约为各类泌尿外科病症的50%,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人体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长、机体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3或高温促使机体水分的丢失程度有一定的联系。患者通常有明显的腹部疼痛感,主要表现为叩痛、压痛情况,检测显示有明显的腹部包块[1]。同时在B 超或CT 中有肾盂、肾盏结石以及肾积水等现象。在临床治疗中通常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或开腹手术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对肾结石的治疗效果欠佳,同时可能存在一定的用药不良反应,因此使用价值较小[2];而在开腹手术治疗中,传统手术方式创面大,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多,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不利于患者的手术预后及治疗需求。微创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缩小患者的创面,减少术中大量出血现象,且操作简单,在临床肾结石手术中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现选取275 例肾结石患者,探究微创经皮肾镜手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275 例肾结石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38 例)和观察组(137 例)。其中,观察组男69 例,女68 例;年龄30~69 岁,平均年龄(47.38±7.69)岁。对照组男74 例,女64 例;年龄34~72 岁,平均年龄(48.34±7.9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经过超声、磁共振或X 线造影检测诊断,符合肾结石相关诊断标准,包括不同程度的输尿管上段结石、肾盂结石、肾盏结石;②患者各项脏器功能良好,无其他内科病症;③患者无手术禁忌证;④研究及数据调查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条件下进行,院方已获其签订的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其他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存在神经及交流障碍者;⑤手术禁忌证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专业医疗小组负责进行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逆行插入5F 输尿管导管至患者手术侧输尿管后退出输尿管镜,患者取俯卧位并使用枕头垫高腰部,消毒后于输尿管导管中向肾盂加压,并注入0.9%氯化钠溶液,根据患者结石的分布情况,在超声检测下选取有效穿刺点,于患者第11 和12 肋或肩胛线下至腋后线进行手术穿刺,若拔出穿刺针针芯后有尿液流出则表示穿刺成功[4]。对照组给予常规通道经皮肾镜手术治疗,采用筋膜扩张器逐渐扩张至F22~F24,同时留置F24 金属鞘管后置入F20.8 肾镜。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肾镜手术治疗,采用筋膜扩张器逐渐扩张至F16~F18,留置工作鞘并置入F8/F9.8 肾镜[5]。在输尿管镜监视下使用钬激光碎石,冲洗后留置5F双J管和14~16F肾造瘘管。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造瘘时间以及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发热、漏尿、肾通道裂伤、感染以及出血。③对比两组患者的结石取净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造瘘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的结石取净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结石取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结石取净情况对比(n,%)

3 讨论

肾结石通常是指机体钙、草酸等部分晶体物质和基质A 等部分有机基质所形成的异常情况[6]。该病症在临床数据调查中有较高的患病率,且患者结石部位主要分布于脊肋角、腰、上腹位置,同时患者多半钝痛、绞痛、血尿、排石等反应,严重情况下具有尿路阻塞、便秘等情况。病症会对患者的泌尿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疼痛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剧烈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休克现象,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另外,病症迁延情况下可能引起泌尿梗阻、局部损伤、尿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及时、有效的清除患者的肾结石是改善患者病情的关键。

目前改善肾结石病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外部冲击或内部溶石治疗以及手术取石治疗,药物和溶石方式可作用于结石较小的情况,使用效果良好,可有效促进结石的排出;体外冲击治疗要求结石直径<2.5 cm,同时对不透X 线的单发或体积相当的多发肾盂或肾盏结石有较高的使用效果,另外该方式往往需要患者无其他脏器损伤情况,否则可能引起感染等不良事件[8]。相对于以上治疗方式,手术治疗通过取石的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保证结石的取净率,但常规通道创面大、出血量大、术后恢复慢,不足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因此需采用基于此效果更好的手术方式。微创技术的应用在临床手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方式对患者组织的破坏性较小,通过良好的视野可保证结石清除率,同时患者创面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整体恢复速率较高,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保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类手术药物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另外,肾镜的使用可保证良好的清晰度,操作的结构意识更精确,通过有效的穿刺点选取,可大大减少手术损伤引起的术后出血现象[9,10]。

本文选取275 例肾结石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1.52±7.46)min、造瘘时间(5.17±1.81)d、住院时间(6.82±1.87)d 短于对照组的(98.75±10.62)min、(10.86±2.74)d、(15.11±3.54)d,术中出血量(184.16±17.81)ml 少于对照组的(477.68±81.6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8.76%低于对照组的31.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结石取净率81.75%高于对照组的55.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给予肾结石患者微创经皮肾镜手术进行治疗,较常规通道手术对比,可显著改善患者在接受手术过程中的创面大、出血量大、术后恢复慢的缺陷不足等现象,微通道对肾结石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手术不良事件更少,可保证患者在手术预后的效果,常规通道方式不良事件更多,患者在术后可能表现为接受度差、出血、感染情况较多等现象,整体预后效果不利于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经皮肾镜手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有良好的术后恢复效率和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肾镜肾结石经皮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祛除肾结石,鸡中有内“金”
维生素D、高钙尿和肾结石的关系探讨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连续筋膜扩张法和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镜通道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对比研究
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护理体会
经皮肾镜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