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小切口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7-15 07:14韦文灿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微创

韦文灿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非常成熟的手术类型,常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陈旧骨折及感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等疾病,其主要是将人工生物材料制作的假体通过外科手术方式替换病变髋关节,达到消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效果[1]。但是研究发现,传统经外侧入路方式对患者损伤较大,不利于后期恢复。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发现微创小切口能有效缩短手术切口,减轻疼痛,有助于术后快速恢复[2,3]。为此,本文选取40 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对微创小切口入路方式做进一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6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3∶7;年龄最大72 岁,最小43 岁,平均年龄(57.20±6.41)岁;疾病类型:原发性骨关节炎4 例,股骨意外骨折10 例,髋关节炎5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2∶8;年龄最大71 岁,最小41 岁,平均年龄(56.98±6.67)岁;疾病类型:原发性骨关节炎5 例,股骨意外骨折9 例,髋关节炎4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适应证;②保守治疗无效者;③意识正常,可与他人顺畅交流者;④配合度较高;⑤知晓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造血系统功能障碍;③合并心内科重症。

1.2 方法 手术治疗前首先进行X 线片扫描,了解骨盆、股骨病变情况,确定假体材料大小、长度及距股骨截骨段距离等。

1.2.1 对照组 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中采用传统经外侧入路,具体方法如下: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后,指导患者保持健侧卧位,同时使患髋保持45°,方便手术活动。确定坏死部位后进行常规铺巾消毒,在股骨外侧下方弧形切开12~16 cm 长度切口,依次分离皮肤、组织、深筋膜层,然后切开阔筋膜张肌,钝性分离臀大肌,将外旋肌群止点和肌腱止点完全暴露,切断肌腱止点后将暴露关节囊T 形切开。最后常规进行骨头脱位、截骨等操作,留置引流管后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 患者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中采用微创小切口入路,具体方法如下: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后,指导患者保持健侧卧位,将骨盆垂直固定,以大转子顶端为标准,在髂前方棘后方6 cm 位置处弧形切开6~9 cm 切口,然后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和臀大肌筋膜,将暴露关节囊T 形切开,充分暴露股骨颈。再使用振动锯截骨股骨头颈连接部位,取出颈和股骨头取出,使髋臼充分暴露。使用常规置换术对髋臼内衬和髋臼罩进行安置,将残留外侧股骨颈清理干净后,挫髓,放置大小合适假体。测量肢体长度,测试髋关节活动度后,放置股骨侧假体,复位后缝合切口,常规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肤损伤、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和血肿。③比较两组术后3 d、6 个月疼痛情况及髋关节功能。使用VAS 评估疼痛,满分为10 分,评分与疼痛呈正相关。使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量表评估髋关节功能,包括疼痛(44 分)、功能(47 分)、畸形(4 分)、关节活动度(5 分),满分为100 分,评分与与髋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④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使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每项满分均为100 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83.68±11.78)min 与对照组的(84.13±12.03)min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0,P=0.906>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20.51±168.37)ml、术后引流量(200.21±127.23)ml 少于对照组的(537.14±170.94)、(476.94±186.41)ml,住院时间(14.00±2.17)d 短于对照组的(17.98±2.6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38、5.484、5.150,P=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皮肤损伤1 例,异位骨化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术后发生皮肤损伤2 例,异位骨化2 例,深静脉血栓3 例,血肿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0.05)。

2.3 两组术后3 d、6 个月疼痛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比较 术后3 d,观察组VAS 评分为(2.03±0.51)分,对照组为(3.27±0.60)分;观察组Harris 评分为(70.25±8.64)分,对照组为(71.13±8.79)分。术后6 个月,观察组VAS 评分为(1.30±0.23)分,对照组为(1.39±0.20)分;观察组Harris 评分为(94.20±8.76)分,对照组为(93.77±8.10)分。术后3 d,观察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2,P=0.000<0.05);但两组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9,P=0.751>0.05)。术后6 个月,两组VAS 评分均较本组术后3 d降低,Harris评分较本组术后3 d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0.161,P=0.195、0.873>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制性脊柱炎等[4]。通过手术方式切除变形、塌陷股骨头,将髋臼表面磨损软骨修平后置入大小合适的假体,达到重建功能、消除疼痛的目的。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严重关节疾患常用方式之一。但是近几年,临床发现手术入路方式不同,产生的临床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5,6]。

传统经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暴露良好、操作方便等特点,安装假体后对提升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具有明显效果[7]。但是由于手术切口较长,对软组织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后期恢复。现阶段,临床发现微创小切口与传统经外侧入路达到效果相同,但切口较小,产生伤害较低,更易被患者接受[8]。为此,本文选取40 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83.68±11.78)min 与对照组的(84.13±12.03)min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0,P=0.906>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20.51±168.37)ml、术后引流量(200.21±127.23)ml 少于对照组的(537.14±170.94)、(476.94±186.41)ml,住院时间(14.00±2.17)d短于对照组的(17.98±2.6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38、5.484、5.150,P=0.000、0.000、0.000<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0.05)。术后3 d,观察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2,P=0.000<0.05);但两组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9,P=0.751>0.05)。术后6 个月,两组VAS 评分均较本组术后3 d 降低,Harris 评分较本组术后3 d 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0.161,P=0.195、0.873>0.05)。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微创小切口入路方式更具有优势。其主要是因为很多患者年龄较大,手术耐受较差,切口较大将增加心理负担,在微创小切口中切口相对较小,对后期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9]。此外,采用微创小切口入路生理舒适感较高,能尽早开展康复训练,促进各项关节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提升显著。郝立波等[10]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更高,临床各项指标更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再次印证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产生的临床效果更好。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缺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正确认知是影响后期治疗配合度的关键,故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加强护理干预,确保后期治疗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微创小切口入路能有效改善临床各项指标,减少创伤、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微创
髋关节活动范围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