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2021-07-15 07:14宁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飞秒内皮白内障

宁静

软核白内障致病因素复杂,例如年龄增长、免疫异常、代谢障碍、遗传因素、眼部营养、外伤、辐射等均可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蛋白质变性等病变,晶状体呈现出了浑浊状态,阻扰了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正常投放,患者视力模糊,对正常生活与工作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因此,一旦发病需尽快治疗[2]。本文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软核白内障患者,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的影响,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软核白内障患者,按照计算机编号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2 例;年龄51~79 岁,平均年龄(65.03±12.37)岁;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7.03±1.98)年。观察组男25 例,女23 例;年龄53~78 岁,平均年龄(64.89±12.41)岁;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6.67±1.9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白内障防治指南》[3]中关于软核白内障的诊断标准;睑裂正常,未出现睑球粘连,眼压<21 mm Hg,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在Ⅱ~Ⅲ级,角膜散光<2.00 D;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本次实验的存在,主动参与。排除标准:合并有角膜病变、进展期青光眼、高度近视或其他眼部疾病者;瞳孔无法扩大至6 mm 者;既往存在眼底病史或内眼手术史者;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合并脾、肝、肾等严重器质性损伤。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术前充分散大瞳孔,使用浓度为4 g/L 的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实施浸润麻醉,利用开睑器开睑,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固定眼球,于鼻上或颞上140°方向的透明角膜缘取一主切口,长约2.2 mm,于30°方向取一侧切口,长约1 mm,向其中注入粘弹剂,保护前房内皮细胞,连续环形撕囊,长5.5 mm,使用常规超声乳化吸除皮质,再次向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植入规格适宜的人工晶体,彻底清除前房残留下来的粘弹剂,水密处理角膜切口。

1.2.2 观察组 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散瞳、麻醉、开瞳等准备措施,选择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的飞秒激光仪(LenSx),设置主切口位于135°,三平面透明角膜切口,切口宽度为2.2 mm;侧切口位于45°,侧切角度为35°,为单平面;环形撕囊直径5.0 mm,确定参数准确无误后,开始工作,使用一次性角膜接触式平镜吸引环对眼球进行固定,对准角膜、囊膜进行负压吸引,依据具体扫描情况进行确认与调整,开启激光,依次进行撕囊、预劈核、切口等操作。完成激光治疗后,自动接负压吸引,转移患者到另一间手术室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超声乳化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相关参数;手术前与手术后1、3 个月的视力情况;手术前与手术后3 个月的角膜内皮功能与形态。手术指标相关参数包括有效超声时间,平均超声能量,手术时间,手术前与手术后1、3 个月的IOP、Ⅱ、Ⅲ级核的CDE。利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测评裸眼视力、最佳校正视力。分别于术前、术后3 个月测量角膜内皮功能与形态相关指标,具体包括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相关参数 观察组有效超声时间(6.02±1.89)s、手术时间(58.32±10.24)min 均短于对照组的(7.97±2.14)s、(70.63±11.80)min,平均超声能量(6.39±1.75)%低于对照组的(10.05±1.94)%,术后1 个月的IOP(13.78±1.46)mm Hg 低于对照组的(14.54±2.03)mm Hg,Ⅱ级核CDE 值(6.44±1.48)、Ⅲ级核CDE值(17.49±3.05)均低于对照组的(8.63±1.73)、(22.76±3.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相关参数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相关参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视力 观察组患者术后1 个月的裸眼视力(0.16±0.04)、最佳矫正视力(0.16±0.04)均优于对照组的(0.28±0.08)、(0.23±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比较()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

2.3 角膜内皮功能与形态 术后3 个月,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265.84±378.56)个/mm2、中央角膜厚度(565.42±7.74)µm、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28.78±4.29) 均优于对照组的(2020.36±384.16) 个/mm2、(577.65±8.10)µm、(32.35±5.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角膜内皮功能与形态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角膜内皮功能与形态比较()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软核白内障多采用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尽快恢复角膜透明度、改善视力[4]。而角膜内皮细胞始终维持正常的形态与结构是保持角膜透明的基础且必要条件,角膜内皮作为一种终末细胞,其一旦受伤后无法再生,仅能够依赖健康细胞扩展移行进行修复。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成熟,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单纯给予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术中超声能量极易对角膜内皮造成损伤,致使患者角膜功能与形态受损,影响视力改善[5]。

飞秒激光自2010 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白内障以来,逐渐适应于眼部疾病多个领域,具有稳定性好、易操控、准确性高等优势,取得了良好效果[6]。相关研究指出,在治疗白内障疾病时,若提前使用飞秒激光进行碎核操作,可有助于减少白内障手术时间以及术中使用能量,患者术后也能够恢复地更快[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超声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平均超声能量低于对照组,术后1 个月的IOP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使用飞秒激光辅助治疗可明显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超声能量。对该结果进行分析:飞秒激光辅助可事先设置好切口位置、角度、形状以及大小等内容,依据设置好的参数制作三平面透明角膜切口,具有重复性、密闭性良好的特点,即使在患者眼压或眼球变形等影响下也能够在表面渗漏,降低眼内感染风险;术中所呈现的角膜瓣规则、平坦且厚度均一,不会对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产生明显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超声乳化技术无法实现的[8]。白内障手术的难点之一即为撕囊,当前囊口不规则时会对人工晶体的集中性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发生偏移,影响术后恢复。本文结果显示,Ⅱ级核CDE 值、Ⅲ级核CDE 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是由于飞秒激光术运用了环形撕囊法,能够瞬时对组织进行气化,晶状体核依次被劈开、软化,有助于后续累计释放能量的减少,同时也能够减少撕囊以及碎核操作对囊袋、悬韧带的牵拉作用,保障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9]。角膜基质与房水之间的通透屏障由角膜内皮细胞组成,其泵功能对于维持角膜透明性、水化状态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传统超声乳化治疗术中存在能量热损伤、灌注液流动、超声波机械损伤等危险因素,均可能造成内皮细胞丢失,降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影响术后视力[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 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飞秒激光治疗可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保障角膜内皮组织免受损伤。这也主要是由于飞秒激光预先设置好工作参数、节约了超声能量所致,对角膜形态与功能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也就有助于视力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飞秒内皮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全飞秒与半飞秒的区别
基于飞秒激光的固体危化品切割机床设计与开发
溴丙烯在800nm和400nm飞秒激光强场下的解离电离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基于飞秒脉冲相关法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测量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检查在外伤性白内障及老年性白内障对比分析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