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价值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1-07-15 07:14孙锋刚秦瑞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短暂性达拉脑缺血

孙锋刚 秦瑞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致脑供血障碍引发的短暂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1]。该疾病具有反复性发作,长期频繁发作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增加患者生命危险,故需要及时治疗该疾病,并预防疾病进展。以往药物治疗中,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发病原因为体内形成血小板聚集的微血栓,临床均会选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随之预防血栓形成[2]。但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原因包括多种,常见发病原因为颅内动脉外段狭窄,随之造成血栓栓塞,引发疾病,故不能仅局限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亦需重视综合、个体化治疗。有研究[3]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辅助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随之可提高疗效。鉴于此,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患者行依达拉奉辅助治疗,分析其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4 月~2019 年5 月本院本科室收治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46 例参与此次观察,根据药物治疗方式不同分为1 组和2 组,每组123 例。1 组患者平均年龄(53.29±3.25)岁;男67 例,女56 例。2 组患者平均年龄(53.47±3.51)岁;男65 例,女5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颅脑CT等影像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均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患者、家属均了解此次观察的具体内容,同意参与且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年龄最小41 岁,最大75 岁。排除标准:无法积极配合治疗;精神疾病;依达拉奉药物过敏;肿瘤疾病;传染疾病;心血管严重疾病;同期参与本院其他研究;临床资料不完善;严重脏器疾病。

1.3 方法 1 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降脂、改善脑微循环、神经保护等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等药物,阿司匹林片(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2),3 次/d,0.3~0.6 g/次;辛伐他汀片(商品名:舒降之,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07),1 次/d,5~40 mg/次。

2 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依达拉奉辅助治疗,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注射液(商品名:必存,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静脉滴注,2 次/d,30 mg/次,滴注前需要在药物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稀释,滴注时间控制在0.5 h 内,治疗14 d 为1 个疗程,尽量在发病后24 h 内给药,最短时间内发挥药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 临床医师定时为患者检测相关指标并做记录,其中包括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低切粘度等。

1.4.2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显效:超声检查颈内动脉斑块面积均缩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恢复正常,斑块数量减少,颈内动脉血流通畅,患者头痛等症状消失;有效:超声检查发现患者颈内动脉斑块面积缩小,内中膜厚度≤1.2 mm,颈内动脉可见条状血流,患者症状改善≥50%;无效:超声检查发现患者颈内动脉斑块面积、数量均无改善,内中膜厚度持续增厚,颈内动脉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3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参照NIHSS[4]评估,其中包括对患者意识水平、面瘫、运动功能等的检查,分值范围0~42 分,分值越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低切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低切粘度均低于1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注:与1 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2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06%高于1 组的7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NIHSS 评分降低幅度大于1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1 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需要重视患者发病机制,行针对性对症治疗,才可能控制疾病进展。近年来,临床均根据该疾病发病机制为患者行抗血小板、降脂、脑微循环等治疗,可改善症状,但无法对脑部起保护作用,故无法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其他疾病[5]。调查显示,该疾病发病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为首要、常见的致病因素,而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主要原因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低切粘度等改变均可致颈内动脉系统微栓子形成、血液系统疾病形成,故改善血液流变学可提高疗效,是治疗该疾病的重点[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依达拉奉属神经保护剂,亦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临床认可并接受的有效药物,故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该药使用后,可抑制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引起的局部脑血流量减少的情况,随之可调控血液流变学指标,本文对患者实施该药治疗后,可降低高切粘度及血浆粘度等指标,故证明本品的确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7]。多项研究均显示,依达拉奉不仅可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氧化损伤,亦可在治疗疾病基础上,对其他器官发挥保护作用[8]。另外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后,可使脑组织内产生大量自由基,均可增加对神经细胞质等的损伤,而本品属强效自由基清除剂,故使用后可快速通过血脑屏障,有效清除大量自由基,随之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亦可在提高脑内乙酰门冬氨酸浓度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9]。本文研究后,发现该疾病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可改善神经功能,故证明依达拉奉的确具有维持患者神经功能的优势。作者认为,依达拉奉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故需要医学领域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更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综上所述,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中,除常规治疗外,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有其特殊优势,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短暂性达拉脑缺血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