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运动支持行为对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1-07-15 07:14李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步行康复训练心功能

李娜

我国是一个老年化严重的大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包括心力衰竭[1]。心力衰竭是各心脏疾病进展至严重阶段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及运动均造成极大的影响。而当前心力衰竭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同时还强调运动康复训练,可作为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康复训练,但对患者而言,坚持运动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容易产生疲劳感,多数患者并未坚持[2,3]。为此,本院提出家庭运动支持训练模式,即在院外实施居家护理时,家庭运动支持能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及氛围,继而改善其心功能,促进患者和谐生活。现以86 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 月~2020 年5 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86 例心力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 例。对照组中男27 例,女16 例;年龄26~76 岁,平均年龄(58.3±10.8)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8±1.3)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American New York Heart Associc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9 例,Ⅲ级24 例;其中糖尿病8 例,冠心病22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龄37~76 岁,平均年龄(57.2±6.6)岁;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4.7±1.8)年;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20 例,Ⅲ级23 例;其中糖尿病8 例,冠心病25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项目已获取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符合2017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更新版)[4];②均为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③NYHA 标准分级为Ⅱ~Ⅲ级;④沟通理解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良好,能独自完成相关康复训练;⑤患者均了解此项研究并签署相关协议。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及其他系统性疾病,不适宜进行康复运动;②存在恶性肿瘤及其他精神系统疾病;③既往脑卒中或先天性肢体功能运动障碍;④私下使用与疗效相关的药物;⑤无固定住所和陪护亲属。

1.4 脱落与剔除标准 ①依从性较差,不配合相关运动训练;②组间存在沾染、干扰效应;③自愿终止研究,并撤回知情同意书;④干预期间存在严重并发症,不适宜继续进行相关训练。

1.5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出院时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常规的护理及运动康复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家庭运动支持行为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如下。出院时发放相关的教育教育手册,同时每人一本家庭运动日志记录本,内容包括每日运动的方式、时间、频率,有条件者还应记录心率变化情况。对年龄较大者,还需对其主要照顾者进行健康宣教,强调定期运动及运动量对其预后的重要性,在家训练时尽可能营造舒适的训练环境,为加强监督效果,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每个人各一本家庭运动日志,双重核对。运动内容包括体操、全身节律性体操,在每次运动前,家属应该确保环境可进行锻炼,对心功能Ⅱ级患者,要求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时间为20~40 min/次,4 周内患者的运动时间应逐步过渡到30 min,4~8周运动时间应增加至1 h,且运动期间心率注意控制在100~140 次/min,3 次/周,共持续4 周。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6 min 步行距离和MLHFQ 评分。干预前后采用超声诊断仪(美国惠普公司,Sonos 5500 型)评估左心功能,分别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每搏量(stroke volume,SV)。6 min 步行距离试验:嘱咐患者在室内沿着封闭、长而直的平坦走廊进行行走,记录患者6 min 内的行走距离。采用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共包含21 个条目,包括躯体状况评分(8 条)、情绪变化评分(5 条)和其他领域(涉及症状、经济、体力等共计8 条),每条评分按0~5 分计分,总分105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5]。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SV、LVEF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V、LVEF 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的SV、LVEF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6 min 步行距离和MLHFQ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6 min 步行距离和MLHFQ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6 min 步行距离较干预前显著延长,MLHFQ 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的6 min 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6 min 步行距离和MLHFQ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6 min 步行距离和MLHFQ 评分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多样,且其治疗疗效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饮食习惯、康复训练等均密切相关,针对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坚持适量运动是改善其心功能及预后的关键步骤,但通常在社区或家庭中开展。如采取家庭运动支持行为,有助于患者的心功能康复训练[6]。

本研究采用的家庭运动支持行为是借助患者主要照顾者及其家属制定的相关院外干预方法,医务人员定期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运动情况,及时予以康复指导,在患者训练的同时,嘱咐患者和主要监督者分别记录运动情况,包括时间、运动形式及运动心率等指标,确保患者的运动训练正常进行。干预前,两组SV、LVEF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V、LVEF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的SV(62.08±5.93)ml、LVEF(54.6±4.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3.56±5.42)ml、(43.6±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6 min 步行距离和MLHFQ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6 min 步行距离较干预前显著延长,MLHFQ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的6 min 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MLHFQ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恢复良好。研究者认为,自我运动效能会影响心力衰竭患者运动选择、努力程度及观念,心功能越差者,活动气促表现越明显,越难以坚持[7],综合来看,如能给予患者家庭运动支持干预,在家属的陪同和监督下,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较高,更能坚持完成运动,达到改善心功能和预后的目的[8]。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起效较慢的模式,采用家庭运动支持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继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步行康复训练心功能
步行回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从步行到奔跑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