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拉善蒙古族短调旋律形态特点
——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的17首民歌为例

2021-07-16 09:35王雅楠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阿拉善谱例音调

王雅楠 朱 麟

(1.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韩国忠北大学 韩国 清州市 28644)

“内蒙古自治区西端的阿拉善盟位于我国北疆,东依贺兰山,南靠河西走廊,西频瀚海,北与蒙古国为界。”[1]“阿拉善当地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甚至更早。当时和硕特与土尔扈特将自己游牧定居地新疆、青海及在伏尔加河流域东归之前传唱的歌曲带到了阿拉善,他们定居阿拉善、额济纳后又产生了一些民间歌曲,这便是阿拉善民歌的主要来源。由于当时阿拉善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人民生活生产都依赖于草原的馈赠,人们创作歌曲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草原的影响,词曲之中深深地烙印着草原的味道。”[2]

阿拉善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阿拉善民歌在这独一无二的环境中成长。阿拉善有沙漠、戈壁、山川、草原,当地人们用民歌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当地居民勇敢、机智、粗狂,善于挑战,对人热情豪爽,因此阿拉善短调民歌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结构简单规整,节奏明快活跃,通俗易懂,旋律易于传唱。“从普遍意义上说,无论歌曲的篇幅大小、体材如何,”[3]均有自身的结构。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的阿拉善短调民歌为例,从句式落音、音调逻辑、调式调性、句幅结构四方面对阿拉善蒙古族短调民歌进行简要归类和形态分析。

一、两句体结构

(一)对称、方整性两句体结构

1.模进

(1)起腔模进

《香柏树生长的地方》(见谱例1①)徵调式,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商—徵”正格呼应,上下两个乐句A(4)+A1(4)为模进关系,构成对称、平行、方整性、收拢性的两句体乐段结构。音调逻辑方面,上句内部第一乐节中,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高八度变化重复,两个乐节的落音又形成在商音上的“徵—商”正格呼应关系。上下两个乐句通过音调贯穿逻辑连接,将音调“E→E↗G↘E”进行守宫系模进(高八度变化重复)“E→E↗G↘E”,由此构成上下句变化的鱼咬尾形式,使上下句有内在的同中有异的对仗关系。乐曲还中运用了六度、七度甚至十度的大跳,如:g↗e1、a↗g1、c1↘e、e1↘g。更有意思的是,第一乐句都是向上的大跳,第二乐句的大跳方向都向下。

《忘了问她》(谱例2)徵调式,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宫—徵”变格呼应,这首民歌由A(4)+A1(4)两个乐句构成的对称、方整、平行、收拢性两句体乐段结构,词曲异构,一段词两遍曲。音调逻辑方面,两个乐句是自由模进的关系,上句内部第一、三乐节形成双生结构,上下两个乐句之间将音调“E→E↗G↘E↘D↘C↗E↘D↘C↘A”进行守宫系模进“C→C↗D↘C↘A↘G↗C↘A↘G↘E”,节奏不变,使上下句有内在的同中有异的对仗关系,旋律线为“上扬下抑”的对比关系。(2)收腔模进

《十个指头》(谱例3)徵调式,由A(4)+A1(4)两个模进关系的乐句构成的对称、方整性两句体乐段,词曲异构,一段词两遍曲,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商—徵”正格呼应。音调逻辑方面,上句内部第一、三小节为双生结构,两个乐句内都使用了连环扣的手法,使乐句连绵不断。收腔“C↘A↗C↗E↗G↘D”与“G↘D↗E↗A↗C↘G”构成守宫系自由模进关系。

(3)整句模进

《轮回》(谱例4)宫调式,由A(4)+A1(4)两个模进关系的乐句构成的对称、方整性两句体乐段,词曲异构,一段词两遍曲。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商—宫”色彩性呼应。两个乐句构成守宫系模进,在五声调式中,为了不出现偏音,因此采用自由模进的手法,上下句内均用到了顶针的手法,两个乐句存在对仗关系。

2.连环扣

《漂亮的黑马》(谱例5)徵调式。由A(4)+A1(4)两个乐句构成的对称、方整性,平行、收拢性两句体乐段结构,词曲异构,一段词两遍曲。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宫—徵”变格呼应关系,两个乐句最后一小节加入衬词,上下句运用连环扣的发展手法,使上下句形成连绵不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音乐效果。

谱例1.《香柏树生长的地方》

谱例2.《忘了问她》

谱例3.《十个指头》

3.对比性音调

《布谷鸟的幼稚》(谱例6)羽调式,由A(4)+B(4)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对称、方整、收拢性的两句体乐段结构,词曲异构,一段词两遍曲。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商—羽”变格呼应关系。第一乐句由徵音弱起(一拍),向上小二度级进到主音(二拍),G↗A,稳定了调式调性;第二乐句开始于主音,向上跳进到下属音,A↗D,两个乐句形成音调对比关系。

4.对比关系

《烈性大黑马》(谱例7)徵调式,是由A(4)+B(4)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对称、方整、收拢及并置对比型两句体乐段结构,词曲同构,一段词一遍曲。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徵—徵”同韵高呼低应。第一乐句内部,第一小节与第二小节运用顶针手法,使上下句形成连续不断、层层递进的效果,同时第二小节内产生反向进行(倒影)“G↗A↗C与C↘A↘G”;第二乐句中频繁使用十度大跳,如:c2↘a、g1↘e。

《碎步走马》(谱例8)徵调式,是由A(4)+B(4)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构成对称、方整、收拢及并置对比型两句体乐段结构,词曲异构,一段词两遍曲。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徵—徵”同韵呼应。第一乐句内部有双生结构,即前两个小节是重复关系,只是最后一拍稍有变化,即“G↘E变为G↗A↘E↗D”,属于双生的变形,乐句内还运用了顶针的发展手法,具有连绵不断、层层递进的音乐效果;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运用了6度甚至10度的大跳。

谱例4.《轮回》

谱例5.《漂亮的黑马》

谱例6.《布谷鸟的幼稚》

谱例7.《烈性大黑马》

(二)对称、非方整性两句体结构

1.连环扣

《仓图查干山》(谱例9)徵调式,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徵—徵”同韵呼应,乐句内落音为“角—徵”色彩性呼应。是一首A(6)+A1(6)对称、非方整、平行两句体乐段结构,一段词两遍曲,为词曲异构。“E ↗ G”音调的反复出现,形成音调贯穿的结构。该民歌除了第一小节与第二小节连结处,其他每一小节都以连环扣的形式连结,使句内、句间环环相扣,连绵不绝。

2.调式交替

《漂亮的红骆驼》(谱例10)商调式→徵调式,是一首A(3)+B(3)对称、非方整性的二段体结构,词曲异构,一段词两遍曲。音调逻辑方面,旋律起伏不大,以级进为主,全曲贯穿附点节奏。调式调式方面,第一乐句起音于D,落音也为D,并出现在长音位置,由此判断为D商调式;第二乐句落音为G,并出现大量下属音(C)和属音(D),这时已转为徵调式,属于功能性交替。

3.调式转换

《戴草帽的人》(谱例11)徵调式→商调式,由A(3)+A1(3)两个乐句构成的对称、非方整性两句体乐段结构,词曲同构,一段词一遍曲。音调逻辑方面,两个乐句最后一小节都为呼句,使乐曲变为了非方整结构,两个乐句是同头异尾的旋宫系自由模进关系,节奏相同,旋律走向一致。调式调性方面,第一乐句以G商(Ⅴ)为起音,落到徵音(Ⅰ)上,这部分是徵调式;第二乐句发生了变凡,向下相生“清角”代替了“角”,调式由徵转为商,属于同主音调式转换。

(三)特殊结构

1.尾部结构扩充

《三十二棋子》(谱例12)徵调式。“这首民歌歌词构成比较特殊,歌词为四段,每段词分七行、三大句,因此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划分,一、二大句构成对仗关系的主体部分,宫调式,两句的句式落音为“徵——宫”正格呼应,结构为A(8)+B(8)的对称、方整性乐句。上下句内部又可以划分成对称的两个乐节,上句两个乐节落音形成“宫—徵”倒装正格(主—属)呼应,下句“徵—宫”正格呼应,两组句式落音带有倒装意义。上下两句除了尾腔“E↗A↗C↘G”与“A↗D↗E↘C”有守宫模进关系,上下两句整体音调属于对比关系。在乐段构成上来讲,这两个乐句就可以构成一个对称性、方整性乐段结构,但歌词没达到完整的表述,因此在对仗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补充性的第三大句,这个乐句不仅在结构上打破一、二两个大句构成的对称性方整性的对仗关系,而且调式调性也转为徵调式,并且出现假声唱法,与一二句构成演唱方法的对比的关系。”[4]

谱例8.《碎步走马》

谱例9.《仓图查干山》

谱例10.《漂亮的红骆驼》

谱例11.《戴草帽的人》

(四)其他少数民族两句体民歌

《阿隆也列》(谱例13)是一首土族赞歌。土族主要生活在青海和甘肃地区。他们自称“蒙古尔”或“蒙古勒”,语言与蒙古语相近,属阿尔泰系蒙古语族,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土人是蒙古人的后裔。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族融合藏族、汉族等民歌因素,有了自己独特的旋律特点。该曲《阿隆也列》为羽调式,是一首有引子、间衬和尾衬的方整型乐段,结构为引子(2)+A(4)+间衬(2)+B(4)+尾衬(2)。引子和尾衬为变化重复,间衬对引子的核心音调进行变化模进。内部上下句围绕迂回级进的三度核心音调展开,呈现对称性,两个乐句均落到主音D上,构成“同韵呼应”的关系。

可见,阿拉善民歌与青海民歌有很大不同,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特点。阿拉善民歌多为对称、方整性结构,衬句很少出现,上下句大多为重复或模进关系,四二拍旋律较多,具有结构规整、旋律动听、节奏明快的特点,体现了阿拉善浓郁的区域特色。而土族民歌级进较多,围绕核心音调迂回,常出现非对称、非方整性结构。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五)小结

阿拉善短调民歌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就是两句体结构,它包含四种结构:第一,对称、方整;第二,对称、非方整;第三,非对称、非方整;第四,特殊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常用到模进、对比、音调贯穿等手法,并且都是单一调式,以徵调式为主,句式落音多为正格呼应和变格呼应。后三种结构中经常出现加入呼句、扩充结构内部、尾部结构的延伸等因素,偶尔出现调式渗透、调式交替和调式转换的情况。

二、四句体结构

(一)对称、方整性四句体结构1.重复上句改变下句

《土尔扈特我的家乡》(谱例14)徵调式,结构为对称性、方整性、平行、收拢性四句体乐段,词曲同构,一段词一遍曲。句式落音方面,二、四句句式落音为“宫—徵”变格呼应,结构内部第一、二句句式落音构成“徵—宫”正格呼应,第三、四句构成“徵—徵”同韵呼应。音调逻辑方面,一、三句为重头变尾的重复关系;第二句沿袭第一句前半部分曲调框架,“G↗A↗C”,并运用了两遍。2.起承转合上的首尾隔山应

谱例13.《阿隆也列》

谱例14.《土尔扈特我的家乡》

《戈壁滩上》(谱例15)宫调式,由四个时值较长的句式落音,落在稳定音级上,形成四个明显的句式停顿。四个对比性乐句,构成起承转合意义的四句体乐段结构。上下句句式落音为“徵—宫”正格呼应,乐曲起音为宫音,运用同音重复,巩固了调性。第一、二乐句使用顶针手法,第一与第四乐句在不同高度上构成变头重尾的首尾隔山应。

3.加入呼句

《金色的河湾》(谱例16)徵调式,是由乐句A(4)+B(4)+A1(4)+B1(4)构成的对称、方整、平行四句体乐段结构,词曲异构,一段词两遍曲。句式落音为“徵—徵”同韵呼应,结构内部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之间、第三乐句与第四乐句之间句式落音都为“商—徵”正格呼应。在音调逻辑方面,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异头同尾,同时在歌词上加入前顶呼句,并没有造成乐句扩充;第四乐句与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动机相同。

谱例15.《戈壁滩上》

谱例16.《金色的河湾》

谱例17.《北京喇嘛》

谱例18《冀州城》

(二)对称、非方整性四句体结构

1.调式交替

《北京喇嘛(二)》(谱例17)商调式→宫调式→商调式,句式落音为“羽—商”正格呼应。该曲为对称、非方整性四句体乐段,词曲同构,一段词一遍曲。音调逻辑方面,由属音为起音跳进到主音,确立了调式调性,第二、三、四乐句内分别运用顶针,使乐句环环相扣。调性调式方面,第一乐句以商为韵,羽音在旋律中也占有相当的份量,因此是商调式;第二乐句以宫音和徵音为主,但依然结束到羽音,调式显得模糊了;第三乐句旋律把重音转到宫徵,仅保留过去一点回忆(以商、羽为韵),接着落音为宫音,这时就肯定了这一调式的转移,实现了由商调式到徵调式的过渡;第四乐句又回到商调式,句内落音为“羽—商”正格呼应,形成色彩性交替。

(三)非对称、非方整性四句体结构

2.起承转合基础上的句末延伸

《冀州城》(谱例18)徵调式,是一首非对称、非方整、平行及并置对比综合性四句体乐段结构,由A(5)+A1(5)+B(5)+C(6)四个乐句构成,词曲同构,一段词一遍曲。句式落音为“徵—徵”同韵呼应,结构内部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也构成“徵—徵”同韵高呼低应,第三乐句与第四乐句落音同样为“徵—徵”同韵低呼高应。音调逻辑方面,第一乐句呈示主题,在这四小节的基础上延伸了一小节,形成非方整性乐句;第二乐句重头变尾,具有承接之意,也有一小节的延伸;第三乐句最后一小节与第四乐句的第二小节构成重复;第四乐句由于句内加入短拖腔加之尾部拖腔延伸,使句幅扩大至六小节。这首曲子的头尾构成反向进行的首尾隔山应“G↗C↘A与A↗C↘G”。

(四)四句体结构的短调民歌形成原因

阿拉善地区四句体结构的短调民歌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种:第一,重复下句改变上句;第二,重复上句改变下句;第三,具有四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乐句,有时可形成首尾隔山应;第四,具有起承转合结构意义的四句体。调式大多为单一调式,徵调式居多;偶尔出现调式交替的情况。句式落音大多为同韵呼应,也有正格呼应、变格呼应和其他色彩性呼应。

结 语

本文主要对阿拉善短调民歌旋律形态进行了分析,从二句体和四句体两个方面进行划分,分别从调式调性、句式落音、音调逻辑和句幅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笔者认为,阿拉善短调民歌从调式调性上看,以五声音阶为主,使用偏音的民歌较少,民歌中大多为单一调式,偶尔出现交替调式的民歌,其中主要以徵调式民歌最为突出,数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和羽调式民歌,在极少的调式调性对比中可以看到“商—徵”调式交替和“商—徵”调式转换。从句式落音来看,大多为正格呼应和变格呼应,色彩性呼应中同韵呼应较多,其他相对较少。从音调逻辑上看,音调的对比和重复、鱼咬尾、双声、守宫系统模进运用的较多,首尾隔山应用的较少,旋宫系统模进几乎不用,在民歌中兼用两种、三种以上的手法的乐曲占大多数。句幅结构大多为对称、方整性结构,对称、非方整性结构和非对称、非方整结构用的较少,偶尔也会出现几个特殊结构。

总之,阿拉善短调歌曲节奏明快,通俗易懂,有易于传唱的特点,一首首歌曲显现出当地蒙古人的生活,也反映出当地蒙古人的音乐心理,它必将伴随着蒙古人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越走越好,让阿拉善民歌这朵民间文艺奇苑开放得更加绚烂、更加美丽。

注 释:

①谱例出处,源自全国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委员会编纂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文中所用谱例,皆来自上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不再一一注释。

猜你喜欢
阿拉善谱例音调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阿拉善SEE 7任会长的故事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大美阿拉善
阿拉善(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