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片段案例教学中达成科学精神素养
——以“中西方社会保障谁更能增强人民获得感”的辨析教学为例

2021-07-16 14:34浙江刘炎生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4期
关键词:辨析社会保障素养

浙江 刘炎生

社会保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财富分配的“平衡器”,在促进公平、提升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群体差距、城乡区域差距、中西方福利水平差距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矛盾。通过课前的随机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更倾向于关注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水平方面的差距。因此,通过设置辨析式情境与议题,合理安排辨析环节,以价值取向为标准,穿插多样化评价,成为本课培育科学精神素养的必然要求。

一、辨析议题的选择

辨析式议题通常具有“两难性选择”的特点。“两难”即“两种合理性的冲撞”,它表明任何一种观点或做法都有合理性和片面性,都有利有弊,让人进退两难。“两难性情境”对学生在不同的选择中阐释“合目的性”方面具有独特的功用。为此,笔者提供两段情境,设置“两难性”辨题: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哪一种更能让人民有获得感?

材料一“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保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0 年11 月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到13.32 亿人,覆盖95%人口和所有地市。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92 亿人、2.14 亿人、2.64 亿人,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共有5 949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9.99%,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表1:杭州市“五险一金”构成比例及税后工资表(以合同工资10 000 元/月为例)

表2:浙江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构成

材料二“从摇篮到坟墓”,以高福利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社会保障体系一度被视为“均富社会和避免冲突的理想模式”。伴随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凸显,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报告显示,社会保障计划内的基金将于2035 年耗尽。美国政府公布的退休储蓄报告显示,当年55 岁及以上的退休美国人中,48%的养老金存款账户余额为零。

在上述情境中,我国侧重于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但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问题;西方侧重于福利制度的“理想化模式”,但带来了系列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中西方社会保障体系各有优劣,这就为学生的辨析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选择和辩证思考的空间。

二、辨析过程的设计

强化辨析的引领作用,需要设置科学的辨析流程。以“两难”情境为基础,笔者进一步优化了辨析流程。

发现差异、表达认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发现自己的判断与他人判断的区别,站在本方立场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在这一环节,学生基于自己的初步认知自由选择“支持中国模式”组与“支持西方模式”组,分析两种社会保障体系对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分别有什么影响,同时找出本方的优势与对方的劣势。这一步骤旨在引导学生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知晓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会存在不同的立场与观点,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交流信息能够开拓国际视野,在总结发言中能够提升辩证与发散思维能力。

互换立场、求同存异。就其本质而言,辨析式学习属于反思性、批判性的学习方式,既包含“否定”,如寻找对方弱点与错误,又不排斥“肯定”,如发掘对方长处与优点等,通过互换立场的再辩,才能实现辩证否定,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这一环节是辨析式学习的关键,可以设置“如果互换立场,你认可对方模式的哪些优势?”这一问题,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实现自我否定,有效避免先入为主的认识或某些经验性结论,从而真实客观地评价不同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劣。

综合判断、作出选择。结合辨析过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校正自己认识的偏差,并作出本方的价值选择。这一环节是学生亲历完整的辨析过程后得出的“自然性、群体性结论”,但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因而它仍然可能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价值引领,拒绝中立。学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可能会隐性传导并达成科学评价,教师也要始终坚持价值引领,实现“开放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在这一环节可以设置“从取长补短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这一问题,从而实现“增强政治认同、提供方法镜鉴”的辨析目的与科学精神素养。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形,该辨题的具体辨析过程归纳如下:

步骤 事实与论据 事实与论据发现差异表达认识支持中国模式——(1)中国优势:①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护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②考虑到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积累,我国量力而行,以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为基础,合理公平再分配,并保障了经济效率的正常提升;③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政府、企业、个人合理分担责任,依法监管社保基金的运转(2)西方劣势:①提高了社会成本,加剧了失业危机与财政危机,引发社会动荡;②高保障意味着高缴费,降低了企业竞争力;③高福利意味着高保障,助长了工作惰性,不利于效率的提升支持西方模式——(1)西方优势:①覆盖面广、从摇篮到坟墓,体现了人道主义;②高保障刺激了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再生产;③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④慈善事业体现了团结互助、充满人文关怀(2)中国劣势:①整体保障水平低,不利于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建立;②城乡保障水平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③缴费机制与分配所得不匹配,权利与责任不统一互换立场求同存异(1)社会保障制度要维护公平正义,需要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缩小贫富差距,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2)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在经济与财政实力的基础上应保尽保,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也要量力而行,不降低保障标准也不超过现在的物质基础,要坚持适度原则(3)要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共建共享,严格依法监管社保基金,促进保值增值综合判断作出选择价值引领拒绝中立(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够更好地提升人民的获得感(2)我国的社会保障起步晚,还需要不断完善,要以公平为核心,以适度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

三、辨析能力的评价

辨析式学习的评价,一是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即时性语言评价,二是学科任务执行情况的书面评价,三是科学思维水平的评价,四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性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即不能脱离价值性评价。

语言评价。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评价,语言风格可以包含但不限于有温度的点评。笔者在本节课对于学生在辨析过程中使用学术语言、旁征博引国内外新闻事实或生活经验、能够挖掘材料中的隐性信息等,大量使用了“描述能力较强、比较思维突出、逻辑推理严谨、国际视野开阔、政治立场坚定、实事求是精神、法治观念浓厚”等“学科术语式”点评,实践证明这些点评更加能够打动学生,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思维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笔者侧重关注学生在结论与论据之间的因果论证,结合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作出判定。如:能否从杭州与浙江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差异得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乡差距,能否通过分析材料信息得出西方高福利保障给国家财政和企业全球竞争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书面评价。评价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水平,需要经过组员的充分商议与教师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意见,充分兼顾学生认知取向的“求同存异”。笔者充分遵循意义优先、兼顾形式的原则,即关键在于通过辨析深化理解、提高认识,主旨却是积极“引领学生认同并坚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并且将会更好地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实践评价。“只有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处理不可预测情境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真正的核心素养。”在论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时,笔者让学生尝试模拟访谈活动,评析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在活动评价时则重点关注了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能力,例如:问卷设计是否科学,访谈能力与交往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优势”能否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辨析试题理解的指导,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此类试题,更加从容地应对考试。

猜你喜欢
辨析社会保障素养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