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从工具性走向关系性

2021-07-16 04:16董从发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命题评价过程

董从发

【摘   要】命题设计不仅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更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前后知识点的贯通,考查点应落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上。由学生的解题过程,可以透视学生的思维水平,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命题可以促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关注知识本源、关注学习过程、关注能力发展,推动教学走向更深层次。

【关键词】命题;过程;思维;评价

在一次学校自己组织的测评中有一道题引发了教师们的讨论热情:批卷老师探讨如何评判学生的对错,任课老师探讨评价的意图与导向,教学中心则思考如何改进评价的形式与质量。此题之所以引起大家的讨论,是因为形形色色的答案彰显出学生的不同理解,而教师对不同答案的解读,折射出的是各自不同的教学观。这道试题的呈现,引起了教师对考什么、怎么考的思辨。

一、案例介绍

试题内容如下:聪聪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和倒数”后,对“分数除法怎样计算”感到很好奇,于是他翻阅了数学书,发现书上是这样说的:“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例如 2÷[23] =2×[32]。”聪聪虽然看懂了计算方法,但他在思考:“为什么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呢?”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说明2÷[23] =2×[32] 的道理。

从测试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阐述算理,“说明道理”仅停留在“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算法上,或者“被逼着”用以往的“平均分”知识来解释(如图1)。

这是两种比较典型但还不是最低水平的回答,测试中还有近10%的学生就是把算式抄一遍或干脆空着。

当然,也有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分数除法的道理,并将自己的解题过程用“线段图+推理描述”的形式展现出来,其思维过程清晰可见(如图2)。

二、命题解读

分数除法建立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是分数四则运算中的最后一项内容。这一内容与很多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如分数乘法的意义、算法及其应用,倒数、整数除法的意义、解方程等等。学习分数除法,一方面会加深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后续学习比和比例、百分数打下基础。该题的考查点在于:学生对分数相关知识内在的联系是否打通,对算理是否真正理解,能否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三个方面。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难,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未教学前就已經可以计算,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往往一带而过,没有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这样做”。这种粗放型的教学方式,表面上“赢得了”时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巩固练习,但这种教学会造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停留在“工具性”理解上,无法达到“关系性”理解的水平。本命题的落脚点就是考查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是记住其“形”,还是理解其“理”,学生的思维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三、命题导向

一线教师常常有一种“你怎么考,我怎么教”的心理,所以要从源头上改进教师的教学,需要以命题评价为导向,引领课堂教学。本测试内容开放,答题的方式多元,可以见证学生对题目的多维理解。这与以往追求结果的命题方式不同,这样的命题关注的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展现的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命题者希望通过这道题目的测试提醒教师,命题检测的核心意义在于透过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学生的解题策略、思考方式和思维品质,从而促进教师更好地反思教学、推动教学。

四、教学思考

透过评价再重新审视“分数除法”这一内容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从“工具性理解”走向“关系性理解”?是否可以从对这节课教学的反思延伸开去,思考一类课的教学?围绕这些问题,呈现以下思考。

(一)反思交流,重构教学过程

测试后,通过反思测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与同伴交流的结果,重新设计了“分数除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独立解决

教学开始,教师抛出问题:[45]÷2这样的式子你会算吗?想办法说明你的算法。教师要注意:问题呈现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办法说明道理”。设计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旧知,激发学生调动解决此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知识储备。学生会自主沟通知识,通过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等方式理解算理。学生可能调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借助除法意义,用平均分的方法解释,也可能采用具体操作,比如折纸的方式解释,等等。

2.交流反馈,建立连接

在反馈中,引导学生观察:你能看懂这两位同学的方法(如图3、图4)吗?

生:把[45]平均分成2份与分数乘法中求[45]的[12] 含义上是一样的。

生:[45]÷2可以转化成[45]×[12] 来计算。

3.沟通方法,拓展研究

师: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来算,那如果除数不是整数,该怎样算呢?

呈现问题: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6]小时走了[512]千米。谁走得快些?

生:用2÷[23],[512]÷[56]算出两个人的速度,同样时间里,谁走的路程多谁就快。

生:也可以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时间,时间少的快。

师:这样的算式你会算吗?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我们先来研究2÷[23]。(师展示学生作品,如图5)

师:你看懂了上面的哪些方法?

生:第①幅图中的方法是对的,但是为什么这样算没有说明白。

生:我觉得第⑤幅图表示得很明白,[23]小时走2千米,[13]小时就走1千米,1小时有3个[13],所以每小时走3千米。

……

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再仅仅把“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作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工具使用,而是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地理解了除以一个分数与乘以它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事实证明,学生有分数乘法的学习经验,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经验,教师只要大胆放手,舍得花时间,就能让学生的理解从“工具性”走向“关系性”。

(二)以点带面,思考同类教学

1.关注知识本源,厘清知识脉络

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抽象层面,而要关注它的来龙去脉,从知识本源出发正确解读教材,向数学本质迈进。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里安排了三个例题: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整数、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分数除法本质上就是分数乘法。教学时可以从等式的意义、直观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再逐步沟通理解,引导学生建立模型。

在这一系列内容中,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他们可以通过直观操作,用折纸和画图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果。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就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数形结合中理解算理、发现算法。同时,“除以整数”和“除以分数”这两类题都可以放入“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关系中进行理解,前者是已知几份求每份数,后者是已知1份數的几分之几求每份数。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知识的本源,引导学生厘清知识脉络,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逐步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2.关注能力发展,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运用到的数学能力远远不止一种,学生需要经历读取分析、推理认证、抽象概括等过程,检验的是综合应用各种能力的结果,如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思维拓展能力等。如下面这个教学过程。

教师请学生自己计算2÷[23],然后交流计算方法。

生:我觉得这里(如图6)应该填个小括号,这样看起来就明白除法变成分数了。

生: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师:把你的想法写给大家看看!(如图7)

学生在完成个性化的算法建构后,通过生生间的相互启发、点拨、激励,不断修正,产生共鸣,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综上所述,命题评价可以有效引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对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的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如本次测试,通过对一道题目的深入分析,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重知识向重过程、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让教师们更深入地体会到要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从“工具性理解”走向“关系性理解”,这或许应该是小学阶段教学测评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慧.基于数学素养的试题编制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0(6):23-25.

[2]刘正松.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从一道习题说起[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7/8):74-76.

(浙江省长兴县第一小学   313100)

猜你喜欢
命题评价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