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语境分析

2021-07-16 09:13赵育巍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摘  要:如要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语境,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入手,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大众化以及民族化,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语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宣传启蒙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探索运用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创新发展阶段,但无论是在哪里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大前提,在充分结合中国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再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充分汲取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发展成果,以此为基调,集合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纵然现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如何时期更加本土化和民族化是当下热议的重点,而这依旧都务必依托在中国化的文化语境之上。因此本文将以此为核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入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的文化背景

(一)宣传启蒙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进入到中国要追溯到新文化运动,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与选择,而正是一次的的契机,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金诚开始落地发芽。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于中国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那时候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国人第一次看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成为现实的希望。李大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一生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中国,但传播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阻碍,这期间针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讨论从未停歇,但正是这一次次的针锋相对与磨合,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互取长补短,逐渐融合。

(二)探索运用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与应用,是从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一直在持续努力的一件事。通过一系列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理论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找到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并形成了理论结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最终带领中国亿万同胞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三)创新发展期

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解放和发展同样创造了新的机遇。在经历了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启了更為广阔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已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历史的教训,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同时不忘将中国新的实践作为其根基,二者的有效结合奠定了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伟大飞跃,意味着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解放思想就是要突破书本的束缚,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现实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深度有机融合,兼容并蓄,既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与提升。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挖掘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未来必将已中国传统文化与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的文化自信,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向方式

(一)实现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的构建绝不是简单的二者融合,更不是对一方的全盘接收而对另一方的全盘否定。要想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需要已中国文化为背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让中国文化中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充分融合,二者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是空洞的哲学,而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有用哲学,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片沃土上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升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就如同当年佛教从隋唐时期开始繁荣发展了上百年,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与其自身文化相契合的地方,最终实现扎根繁衍。以史为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繁荣发展,也必须注重与中国哲学的深度融合,在中国哲学深厚土壤的滋养之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能在未来的中国更加枝繁叶茂。

(二)实现大众化

理论只有落地才能生根,不能只追求阳春白雪造成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只有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应用的理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变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就经常引用中国传统典籍故事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样更易于被群众接受。同时,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晦涩的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理论能够被接纳和信服坚实基础。必须注重宣传工作与民生保障工作的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在获得实际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对思想理论的坚定信念。

(三)实现民族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不同民族相互融合,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历史悠久朝代更迭不仅让我国民族文化五彩斑斓。中华文明就是在不断吸收融合各种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长远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20世纪最伟大、宣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科学理论,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未来也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融合,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大势所趋,只有实现了本土化、大众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能在文化语境中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语境初探[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252-253.

[2]胡芳萍,林志友.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文化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为视角[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37(3):5-10.

[3]刘淑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发展[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0(3):21-25.

作者简介

赵育巍(1982—),性别,女,籍贯:吉林省敦化市,学历:硕士,现在职单位:中共辽阳市委党校,职称或职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  125000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