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培养

2021-07-17 05:15楚永娟
关键词:日语专业学习动机培养策略

摘    要: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方面因素影响,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機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并对学生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目标与动力等内部驱动要素,还要进行适时的鼓励、表扬、竞赛等形式的外部诱因刺激,满足学生的成绩期待。

关键词:日语专业;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04-03

外语学习的效果受学习主体的语言潜能、智力水平、学习动机、性格类型、认知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既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也有消极的抑制因子。其中,由内部动因及外部诱因结合而成的学习动机,是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源与主动性要素。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日语专业是进入大学前未曾接触过的全新专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伊始引导学生确立健康积极的学习动机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对于学习动机类型存在多种分类,较为代表的为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Gardner)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无动机(Deci,Rya)等。20世纪90年代起,关于日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增多。黄成湘、梁筱桐(2018)对于日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了梳理与综述,认为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了近三十年后在研究内容、对象、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足之处依然存在,需要不断丰富与提升,比如“缺乏对教学建议进行验证的研究”[1]。本文将对日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概述,并积极探索培养与激发良好学习动机的可行性建议,阐述其动机研究实际意义。

一、日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终身教育的拓展和学习化社会的建立,高校学生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动机也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多变性。笔者对烟台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在四个年级152人当中,自我发展与就业需求的工具型动机占主导(含服务社会的责任型

动机),为78%,喜欢日本文化而希望熟悉甚至将来融入日本社会的融入型动机占23%。但这个结果不是确定的,因为学习动机是动态和依托情境的,大一时因专业志愿为父母所选或者专业调剂而被动无目的学习的无动机类型,可能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对日本和日语的了解,逐渐变成工具型或者融入型,或者两者交叠,或者受挫后动机再次减退甚至失去。比如,王俊(2020)以K大学日语专业的7名调剂生为对象对其四年间的学习动机作了定性追踪调查[2],印证了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动态变化。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经常会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外部动机因素影响,也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心理发展、情趣特征等内在动机有关。

(一)社会因素

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日语专业的特殊性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受到中日关系影响,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快,可通过网络等媒体获知大量信息,但有时缺失明辨是非的能力,会受一些不良社会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明确。还有少数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稍显极端,认为学习日语似乎等同于亲日,对学习日语抱有抵制情绪。

(二)家庭因素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与期望度、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等家庭因素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比如,在笔者所教过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原本学习兴趣很高,但因其家长一直反对该生学习日语,极力规劝其转专业,所以,动摇了他的学习动机;还有的学生想毕业后继续深造,致力于日语或者日本方面的研究,但是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而被迫改变学习目标;或者正好相反,有的学生本不想考取研究生,但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学习。现在高校学生多为95后、00后,独生子女居多,自幼便由父母安排好学习与生活,独立自主能力有所欠缺,更容易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中,学校教育可谓占了主导作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校风与班风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中可谓是举足轻重的角色。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职责,还要开展专业领域的学术与教学研究,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谈举止、态度和责任心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心理成长。另外,高等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鉴于多数高校学生认为到高校学习是为了获得专业或职业训练,得以实现自我发展与个人兴趣,因此,日语专业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当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还应当将社会发展的需要纳入进去,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地协调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关系。另外,班级的学习气氛、宿舍的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很多高校存在的宿舍全员考研成功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四)个人因素

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是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大学生从高中的管教式教学模式中走出,离开了父母的照顾,逐渐走向成熟,但心理发展尚处于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容易受外界影响,进而改变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削弱了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在未进入高校系统专业地学习日语之前,便对日本的动漫、文化等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比较强,但是有的兴趣也会带有冲动性与表面性,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才能将兴趣变成持久的动力。还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缺乏与教师、同学的交流意愿,也不能积极地利用日语进行知识的践行,或者过于好动,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所以不同的性格情绪都会影响到学习动机的形成和稳定性。另外,因为学习自尊而产生的学习焦虑也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习得效果,所以需要帮助其缓解焦虑,稳定动机。杨豪杰通过量化手段研究发现,“当学习者自尊较低时,较高的文化兴趣更不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当学习者考试、交流和娱乐动机较高时,低自尊者更容易产生学习焦虑”[3]。如果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既能对日语语言本身产生兴趣,希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日语综合水平和高度文化教养的人才,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可以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国家,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承担的社会义务整合起来,那么学习动机便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

二、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成就的期望等都可能促使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外语的学习,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不懈的坚持,失去兴趣后学习的动力会难以持久。日语作为大学课程中一门全新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更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优化课程设置,注意新颖生动。因为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日语单词和语法等知识点的讲解与日本的文化、历史、风情和民族心理等的介绍相结合,语言习得与文化渗透相融合。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焦虑,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提高语言实践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方法和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和协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音频、图片、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行知识的建构。创设学习情境通常包括问题情境、案例情境、任务情境、讨论情境等,一堂课可能会需要创设多种情境[4]。比如,笔者在讲授日语体系中极其重要但又不易掌握的日语敬语部分语法知识点时,并没有全堂灌输、单调重复,而是首先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课前查询汉语的敬语特点并于课堂上介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正式讲授日语敬语部分前,笔者又播放了准备好的日剧《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第八回敬语部分内容,提醒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注意日语敬语的特点,以及思考中日的异同,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讲解过程中笔者又结合日本人商务交往的案例以及本人在使用敬语过程中的经验,设置案例情境,并在单元结束时创设讨论情境,让学生讨论敬语使用过程中的疑惑、趣事以及中日敬语体系的异同,促使其思考、表达。知识点讲授完毕后又设置了任务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敬语在课余时间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的会话练习。整个知识体系讲解完后,学生表示既调动了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又提高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加深了与同学的协作交往。

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发了学生渴望探究知识、认识世界的欲望与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但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脱离教学内容,单从个人兴趣出发的片面兴趣主义,这样做会影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二)增强学习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与欲望有助于学习动机的确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动力还需要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学习的责任心和不懈的坚持。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以及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将当前的个人学习、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学习目标。针对日语专业的学生,教师既要教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既不忘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同时又要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日语知识、了解与尊重日本的民族文化,在中日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不明确,通常会丧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引导学生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比如课堂教学伊始,向学生明确本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所居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等,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守量力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既有知识结构等接受能力状况去决定教材和教学方法。日语作为零基础的学科,学生一般没有既有的知识结构,而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熟练地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既要总体上符合教学大纲和共同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在具体实践中考虑到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实现成绩优异学生的无限发展与基础薄弱学生的最低要求相融合,尽量克服个别差异对学习的抑制作用。笔者所在系部二、三年级的日语会话课既根据学生的会话水平进行了分班小组授课,又根据学生接受水平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拥有学习的责任感,树立了长远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具体学习目标后,就会产生努力实现目标而求得成功的内部推动力。目标是行为追求的终点,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对行为有一定的吸引力,其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成就动机。

(三)反馈学习信息,肯定学习期待

成就动机是促使一个人努力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并力求完美的内在推动力,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和实践证明,成功是自我鼓励的最好方式,成功的学习体验能激发进一步学好课程的动机和信心[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总是迫切想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期待目标的实现以及学习行为得到肯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能帮助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热情。

教师要通过有效地组织课程、反馈学习信息、肯定学习期待等方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依靠学习结果的成就性来增强学习动机。一种行为的发生,既要有需要和驱动两个内部要因,还需要外界的刺激诱因来引起有机体的行为反应。学生的学习行为既有源于自身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也会受一些诸如表扬、奖励、竞赛等外部诱因激发而产生的诱力和拉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会鼓励,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式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自我效能感。但是,任何比赛都是有胜有败,胜利者会受到鼓励,增强学习信心,而失败者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挫败感等消极心理,从而降低其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要注意比赛的形式、内容与频率,避免竞争性过强或者频率过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就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是鼓励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进行自我竞赛,学习的进步会促使学生提高自我标准,加强学习动力;还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班级内分小组进行适当竞赛,自我认可的需要和集体的荣誉感都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性和交往性需要,满足学习期待。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体验不到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快情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把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积极性转移到学习中,并利用学习动机的转移将其他方面的积极性和学习有效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教育和个人差异等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多样,只有认识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激发,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6]。教师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来激发学习欲望;并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端正学习目标;有了内部动因,還要进行适时地鼓励、表扬,适当开展竞赛等形式的外部诱因刺激,满足学生的成就期待。当然,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动机的强弱未必与学习效果的好坏总是一致,因为学习效果还要受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策略和心理与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这也并不能否定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成湘,梁筱桐.日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1).

[2]王俊.日语专业调剂生学习动机变化的教育叙事研究[J].高等日语教育,2020(5).

[3]杨豪杰.自尊及学习动机对日语专业学生学习焦虑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6).

[4]楚永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1).

[5]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31-150.

[6]赵志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猜你喜欢
日语专业学习动机培养策略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学科发展建设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