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机制的互联网舆情治理

2021-07-19 03:17卢金荣黄碧真
关键词:领袖舆情网民

卢金荣,黄碧真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引言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中要加强网络舆情的建设和治理,以营造清朗的网络舆情空间[1-4]。当前,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迅猛,催生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新兴媒体,涌现出以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为代表的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对某一社会热点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但同时,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言论和观点也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各类谣言和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层出不穷,给网络舆情的防控与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5-8]。如果不对网络舆情加以控制与治理,则将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整体化、普通问题政治化。因此,我们亟需对网络舆情传播机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目前,国外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有一定的研究,有学者研究了舆情治理和政党管理之间的关系,指出民众舆情治理将直接影响一个政党政权的稳固,但很少有学者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治理策略开展系统的研究[9]。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初步指出了互联网舆情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网络舆情治理的一些途径[10-11],但是尚不能深入地结合互联网特点以及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网络舆情系统具有自组织性[12-13]。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性是指网络信息可以按照自身特定的方式形成其内部结构,并通过各元素的协同与竞争、信息的涨落与平衡以及信息的演化与突变,最终使网络舆情朝着有序、可防、可控的方向发展。舆情系统内部通过各元素和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推动着舆情由散乱和无序的状态向可防可控的有序态势转变,舆情系统内部信息的竞争与协同是推动舆情发生自组织演化的根本动力。因此,本研究拟基于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征,并结合互联网的特点,以经典的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分析和研究网络空间舆情的传播机制,并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 自组织视角下网络舆情的演化

自组织理论主要阐述和解释了复杂系统内部按照某种规则自行从无序态势发展到有序态势的条件,以及从散乱无序状态突变到高级有序态势的内在机制[14-16]。互联网信息传播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耗散特性的自组织系统,因此网络舆情系统的传播和控制也存在自组织的特性。在自组织系统中,在初始状态下,如果个体发生十分细微的变化,通过持续的迭代和演化,其未来的状态将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差异。在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和力量都会参与进来并影响舆情的自组织演化进程。基于自组织演化视角的网络舆情演化可以通过耗散结构论和协同理论来进行分析。

1.1 从耗散结构论角度看网络舆情演化

作为自组织理论的一分支,耗散结构论主要用来研究网络舆情从散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高度有序状态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时,才有可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第一,系统必须具有开放的特征;第二,系统应处于非平衡态;第三,系统内非线性影响作用的要素不少于两个;第四,系统各要素的涨落影响整个系统。也就是说,如果系统是开放的且处于非平衡状态,那么通过能量耗散和系统涨落的作用,可以使系统从散乱无序的情形突变形成稳定的有序态势。网络舆情作为开放的复杂系统,当有热点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均衡性会被打破,同时思维角度不一的观念会形成多维碰撞,导致系统内部熵值升高致使系统失衡。但由于互联网系统具有极度开放的特性,能够与外界信息进行实时交互,当注入系统的信息量高于内部的消耗量时,则形成的负熵流会抵消系统内部新增加的熵值,从而使系统重新恢复平衡态。该过程称为网络舆情自组织系统平衡态的涨落,是网络舆情能够向有序状态转变(即网络舆情可控可治理)的理论基础。

基于熵理论可以构件厂网络舆情系统五力模型(图1)。网络舆情传播中的“五力”主要有主体驱动力、客体影响力、本体影响力、引体牵引力和载体展现力,这“五力”在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中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系统熵值发生不断的变化。从图1 可以看到,网络舆情系统内部的熵值起初为正,通过各种力量的作用以及外部信息流的注入,负熵值逐渐增加;当系统内部负熵总量大于正熵总量时,系统就会逐步向稳定有序的态势过渡与转变,这也意味着网络舆情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与治理。

图1 基于熵理论的网络舆情五力模型

1.2 从协同论角度看网络舆情演化

基于协同论视角,非平衡态是系统演化的基础,协同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驱动力。由于网络舆情系统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具有开放性,而且传播过程处于非平衡状态,因此舆情系统最终会向有序状态转变。在网络舆情系统中,网民思维观念日趋独立,社会热点日新月异,各方面的变化促使系统不断发生演化;同时子系统内部的多元非线性行为持续发生,导致系统始终处于非平衡态。网络舆情在动态传播的过程中,系统各要素会始终围绕某个关键阈值进行协同交互,引发系统内的非线性作用,使系统的序参量从零增长到最大,从而实现舆情传播从无序状态到有序可治理的状态转变。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过程中,各要素如何围绕关键阈值,通过协同作用促使系统发生突变,从而实现系统状态的转化,是舆情控制与治理的关键。网络舆情系统内各序参量自发进行的协同交互作用,是系统形成新状态的直接驱动力,在此过程中,系统的实际状态会偏离理论状态,这一现象被称为涨落。在舆情扩散过程中,体系内一个微小的涨落,都有可能引起整个舆情系统的巨涨落,从而实现系统状态的突变。因此,只有分析出舆情传播与演化的自组织规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并依据规律进行处理,才能推动舆情向可控可治的方向发展。

2 网络舆情主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借鉴侯宝柱和武超群等的前期研究成果[17-18],本研究将网络舆情作为主体,以政府行为、媒体行为和意见领袖行为作为自变量,网民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网络舆情发展为因变量,构建出理论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理论模型

根据图2,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政府行为对网民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政府行为对网络舆情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H2A:媒体行为对网民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H2B:媒体行为对网络舆情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H3A:意见领袖行为对网民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意见领袖行为对网络舆情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H4:网民行为对网络舆情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H5A:网民行为在政府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中起中介作用

H5B:网民行为在媒体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中起中介作用

H5C:网民行为在意见领袖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中起中介作用

2.2 数据获取与质量检测

基于模型,就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5 个维度,本研究以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为例,对网络舆情主体影响因素量表进行问卷设计、数据回收和信效度检验。具体测量维度变量编码如表1 所示。

表1 网络舆情主体影响因素量表(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2.2.1 信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 软件,通过分析中标度的可靠性以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Cronbach 系数表

由表2 可知,各层面的Cronbach 系数均大于0.7,因此针对网络舆情主体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具有很高可信度。

2.2.2 效度检验

(1)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在考察每题效度的同时检测5 个维度划分是否合理。

表3 总方差数据表

由表3 可知,网络舆情主体影响因素量表15 个题目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共有5 个,累计解释方差变异为73.783%,所以提取的5 个因子较为理想。

表4 旋转成分矩阵

由表4 可知,A1、A2、A3等3 个题目属于因子1,因子荷载均大于0.8,可将其命名为“政府行为A”;E1、E2、E3等3 个题目属于因子2,因子荷载均大于0.8,可将其命名为“网络舆情发展E”;C1、C2、C3等3 个题目属于因子4,因子荷载均大于0.7,可将其命名为“意见领袖行为C”;D1、D2、D3等3 个题目属于因子4,因子荷载均大于0.7,可将其命名为“网民行为D”;B1、B2、B3等3 个题目属于因子5,因子荷载均大于0.7,可将其命名为“媒体行为B”。

(2)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调查借助AMOS 软件,对网络舆情主体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因子分析的结构效度、聚敛效度、区分效度如表5、表6、表7 所示。

表5 整体拟合系数表

由表5 可知,X2/df 的值为1.331,小于3,适配理想;RMSE 为0.036,小于0.05,适配理想;CFI为0.983,大于0.9,结果适配良好。IFI 为0.983,接近0.9,结果适配良好;TLI 为0.978,大于0.9,结果适配良好;综合来看,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的模型匹配度良好。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图如图3 所示。

图3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构

表6 因子荷载

由表6 可知,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的Estimate 均大于0.6,AVE 均大于0.5,且CR 均大于0.7,说明各潜变量对应题目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且聚敛效度理想。

表7 区分效度

由表7 可知,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与网络舆情发展之间均显著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5,且小于所对应的AVE 的平方根。这说明各个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即量表数据的区分效度理想。

2.3 实证分析

2.3.1 整体模型

基于构建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对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5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AMOS 软件得到整体模型,如图4 所示。

图4 结构方程模型

表8 模型检验与拟合度结果

模型检验与拟合优度结果如表8 所示。由表9 可知,模型中卡方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CMIN/DF 小于3,CFI、NFI、IFI 的值均接近于1,RMSEA 小于0.08,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好。

表9 路径分析结果

由表9 可知,路径分析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现为显著,由此发现:政府行为、媒体行为和意见领袖行为对网民行为均有显著影响,而网民行为、政府行为和媒体行为对网络舆情发展均有显著影响。

表10 SEM 假设检验结果

在表10 中可见,可见在5% 的置信水平下,接受原假设H2A、H1B、H1A、H2B、H3A和H4,说明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对网民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行为、媒体行为和网民行为对网络舆情发展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网民行为而言,政府行为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264;其次为媒体行为,系数为0.222;最后是意见领袖行为,系数为0.196。对于网络舆情发展而言,网民行为的影响最大,系数为0.207;其次为媒体行为,系数为0.161;最后为政府行为,系数为0.136。

2.3.2 中介效应检验

由中介变量模型(图5):自变量对因变量和中介变量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中介变量也可能对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中介效应的检验规则为:若自变量对中介变量有显著影响,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也有显著影响,且自变量对因变量无显著影响,则中介变量起完全中介作用;若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因变量都有显著影响,且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也有显著影响,则中介变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图5 中介变量模型

按照此思路,要检验网民行为的中介效果,就应该对政府行为、网民行为、网络舆情发展做两两回归分析,同时对媒体行为、网民行为、网络舆情发展做两两回归分析,以及对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网络舆情发展做两两回归分析。由此,本研究的中介检测结果体现为表11—16。

表11 中介模型检验1

表12 总效应、直接效应(政府行为)与中介效应分解

由表11—12 可知,政府行为显著影响网民行为,网民行为显著影响网络舆情发展,且政府行为也显著影响网络舆情发展。所以,网民行为在政府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表13 中介模型检验2

表14 总效应、直接效应(媒体行为)与中介效应分解

由表13—14 可知,媒体行为显著影响网民行为,网民行为显著影响网络舆情发展,且媒体行为也显著影响网络舆情发展。所以,网民行为在政府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表15 中介模型检验3

表16 总效应、直接效应(意见领袖)与中介效应分解

由表15—16 可知,意见领袖行为对网民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网民行为对网络舆情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但意见领袖行为不显著影响网络舆情发展。所以,网民行为在意见领袖和网络舆情发展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总之,通过对网络舆情主体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两大结论。一方面,政府行为、媒体行为以及意见领袖行为对网民行为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政府倡导的舆论方向、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意见领袖提出的舆论观点都将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另一方面,网民行为在政府行为、媒体行为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意见领袖行为对网络舆情发展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网民自发的行为和第三方力量可作为网络舆情防控的助力剂。

3 网络舆情治理的自组织机制策略

基于对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以及网络舆情主体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合新冠肺炎舆情防控经验,本研究认为,应该通过重视意见领袖作用、保持意识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重视媒体协作关系以及引领网络道德风尚等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实现网络舆情的可控可治。

3.1 重视网络舆情意见领袖的作用

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是网络舆情向稳定有序态势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网民个体一开始对于某一公共事件的态度和观点难以统一,随着舆情的演进,相近似的观点和意见经过不断磨合,会产生出具有较高趋同性和聚合性的观点,最终形成舆情核心团体和舆情圈子。在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这些舆情核心团体和舆情圈子本身会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也会发生碰撞和冲突。如果舆情团体和圈子之间一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没有碰撞和冲突,网络舆情系统就不能获得动态势能,舆情也就难以向新的平衡态跃迁,从而最终形成有序和可控状态。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系统中的意见领袖进行引导和调控非常重要,充分发挥网络社区管理者的作用,使其能有效地对舆情核心团体的意见进行引导和分流,促使舆情朝有序的方向发展。在此,应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引导观点和言论的传播向主流的方向发展,即在舆情系统中导入可以使负墒值增加的因子,促使其远离平衡态势,推动网络舆情向新的耗散有序结构演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伊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就充分发挥了官方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每天都在最重要的版块和栏目中报道了有关新冠疫情的实时疫情和防控举措,新华社每天也都会实时刊载有关新冠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和评论。各类主流媒体通过发挥官方意见领袖的作用,对武汉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疫情进行客观报道和评论,从而让广大网民能更加客观理性地审视疫情,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使新冠肺炎疫情的舆情朝理性化发展,即向新的耗散有序态势演化。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除了重视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也应重视榜样力量,即网民典范对舆情的引导作用,培育网民个体传播舆论的自律意识,以网络道德风尚为驱动力,促使网民自发地恪守网络文明,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3.2 保持网络舆情要素间的非线性交互

网络舆情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各要素间由于非线性作用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和相干效应,是系统自复制、自生长、自我放大和自突变的主要动力,但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不仅会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效果。网络舆情系统内要素主要有舆情主体、公众事件、网络舆情平台等,如果各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协作、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对消,那么即使从外界引入可以增加负熵的因素,系统也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和态势。反之,如果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协作、相互促进,那么即使输入一个小变量,也能产生巨大而非凡的效果,也就是产生“1+1〉2”的非线性协同效应。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舆情面前,需要发挥各要素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协同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应对舆情。在政府方面,协同引导可以保障信息传递的一致性,提高可信度;在社会方面,协同引导有助于发挥专家、媒体、网络平台的力量共同治理谣言,即:专家利用专业知识击破虚假谣言,媒体通过查证展示事实真相,网络平台通过核查删除功能防止谣言进一步传播;在民众方面,协同引导有助于公众人物以个人身份进行人际沟通,给广大民众传递正能量,疏导民众因疫情产生的焦虑和不安等情绪。正是由于我国疫情舆情采用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情协同引导方式,才使具有突发性和易变性的新冠肺炎防控网络舆情可控可治。

3.3 强化媒体间的协作关系

媒体协作主要是指媒体之间对舆情的相互关注和相互转发,这对舆情能否理性传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一个媒体发布了某一重磅信息,同类媒体往往会存在相应的转发行为,或者发布与之相关的话题内容。而当社交网络产生热点话题后,存在协作关系的媒体也会相互转发或接力发布相关内容,从而引导舆情的传播。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从2020 年1 月20 日钟南山院士受访时表示“疫情存在人传人的情况”这一舆情出现开始,全国人民可以实时获取各种关于新冠疫情的动态信息。相比2003 年非典时期以手机短信、论坛等为主进行信息转发传播的方式,当前微博、微信、抖音和快手等社交媒体之间的协作转发促使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路径更加多元。这种媒体之间的协作可以使民众第一时间获取到真实的信息,高效地引导了网络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中的网民数量巨大,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对整个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体协同作用会使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而新介入的媒体又会将话题扩散到自己的粉丝群。因此,这一传播过程会形成一种多点触发、快速传播的态势,有力促进舆情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并有效地干预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控制。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如果只是单一地将媒体视为一个节点或者某种外部影响因素,则容易忽视各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网络舆情的引导离不开媒体的参与,为使媒体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各主流媒体应该更高效地进行协同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跨媒体立体传播的态势,使主流舆情得以精准和快捷传播。

3.4 引导第三方力量的有序介入

第三方力量指的是不参与舆情事件的他方组织,一般都具有自发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第三方力量所具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使其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可以保持中立和公正,因此能够对网络舆情的防控和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第三方力量介入舆情传播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在疫情出现初期,社会上自发出现了号召大家捐钱、捐物以支援湖北的微信群,而且在短时间内就对接了湖北许多医院的需求,提供口罩、护目镜和消毒液等各类防疫物资。通过第三方微信群,自发开展疫情防控的宣传与号召,在舆情防控和疫情防控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抗疫志愿者自发地积极参与有关疫情信息文件的编撰。此类信息文件涵盖了疫情动态、疫情政策、防疫知识、疫情汇编、社会动态、谣言与辟谣等内容,在网络媒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后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发加入到防疫信息文件汇编的工作中,使文件内容不断扩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促使疫情防控的主流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方力量的中立性是其合理介入网络舆情传播工作的前提,否则难以保证舆情传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第三方力量介入的具体规范,以确保其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及时出台第三方力量介入网络舆情防控的相关法规,以保障其合法性。

4 结语

当前,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我们要从战略全局审视舆情工作,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防控与治理。本研究在分析当前网络舆情防控现状的基础上,以自组织视角分析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和演化机理,对网络舆情主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行为、媒体行为以及意见领袖行为对网民行为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倡导的舆论方向、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意见领袖的舆论观点、网民以及第三方力量的介入都将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为了改进和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应通过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保持意识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重视媒体协作关系以及引领网络道德风尚等措施,不断强化网络舆情防控和治理策略。

另外,当前我国在网络舆情防控与治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可结合自组织理论,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外因素,探讨舆情演化的路径与规律,从而提出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治理策略。同时,基于自组织视角构建网络舆情的预警和监测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的分析与挖掘系统以及开展网络舆情防控与治理的实证研究,都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猜你喜欢
领袖舆情网民
领袖风范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追寻领袖足迹 奋力追赶超越——学习《梁家河》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平民领袖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