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思体融合同向育人研究

2021-07-19 17:13杜磊
锦绣·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育人

杜磊

摘要:本文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对高校的大学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探索,强调了体育课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强调了大学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体育对实现专业思政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思政教育转向的重要研究领域,对高校体育的德育载体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同向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体育;思政教育;同向;育人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看得见的教育与看不见的教育统一起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时中要求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如何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使命,落实‘三全育人方针成为每个高等教育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1]实现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希望被寄予学生,祖国未来的发展也在于学生,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品德,严谨的学识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高校如何通过体育来立德树人,如何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1.立德树人赋予的时代意义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古代先贤把“立德”摆在首要位置,立德就是做圣人、创建做人的准则、服务于大众百姓。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由可见古人对品德的重视程度。

《体育之研究》(二十八画生,1917)中提出:“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2]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这段重要论述明确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前进道路。

高校教育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来进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高校教育应从本质抓起,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世、价三观,塑造合格的时代新人。

2.高校体育教育的德育载体功能

多层次、多维度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方针,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健全人格、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具有无以代之的作用。对国内外体育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国外体育的目的是参与运动,在身体活动中促进健康,提高技能、稳定感情、加强道德意识的成熟,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身心健康,注重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国内虽然一些学者认为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的功能,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体现体育的育人功能,能够强化学生的民族情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力争上游的意志品质,但是,大多数体育教学仍处于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技能培养阶段,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进度的安排,大多是围绕运动技能培养进行的。各省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体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比例逐年增加,但是从课题研究内容上看,改革多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多为提高课堂效果来进行研究的,未能脱离技能培养,忽视了大学生能力、人格的培养,与体育的培养目标脱离,没能实现体育教学全面育人的教育功能。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其中一重要阵地与板块,肩负着育人的重大使命。体育教育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育人的优势。体育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自信,体育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意志品质、团队意识等方面,因此作为德育的载体,体育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体育教育的德育路径

3.1体育文化协同育人

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氛围,一种体育的精神。《周易》中写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文化的价值体现,体育文化同样具有育人的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普及,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对学生的教育产生最鲜明、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能够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同化。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是最好的德育教材,他能直观的、生动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引导学生的成长。充分挖掘体育文化中的德育内容,让学生们看到新中国体育的不懈努力,看到新中国体育的成长、繁荣与挫折,体会体育健儿的艰辛与坚持、泪水与奋斗、汗水与荣耀。体育文化中的德育能够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无声胜有声耳濡目染的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体育人,培养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2体育课程协同育人

202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4]体育课程中育人元素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规则教育、竞争意识、品德教育、团队协作、奋斗意识、担当意识等等,与思政教育内容十分契合,抓住切入点,能够有效的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能够让学生意识形态慢慢转变,形成良好的品德。

深刻挖掘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元素是思体同向育人的方向,而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思体同向育人的必要条件。促进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学习、交流,建立政治素养高、专业水平高、思维高度高的“三高”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育人能力,才能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在体育课中的实施,才能提升体育育人的效能。

3.3体育竞赛协同育人

体育育人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课外体育竞赛又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深入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本的课程思政的建设当下,体育竞赛的协同育人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通过课外竞赛这一德育载体,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以校園体育文化、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课余体育活动为手段,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大学生对学校认同的自豪感、对竞赛成绩的荣誉感、满足感。以课外竞赛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的在奋斗中体会运动的艰辛、团队的友爱、成功的喜悦,以活动培养学生的力争上游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的协同能力,成功后的满足感、自豪感等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统一协作、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

课程思政是教育的重要方向与重要论述,体育教学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融合、挖掘、整理思政教育元素,蕴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形成合力,发挥体育教育的实践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710/t20171027_317625.html

[2]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

[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