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习得类词缀“感”的偏误分析

2021-07-23 14:34严杨杰
大众文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词缀后缀偏误

严杨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全球各个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外来事物的涌入而不断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被影响的因素就是语言,语言所反映的就是词汇的引入和流出。近些年,现代汉语词汇有越来越多的新词涌入,其中占较大比例的就是类词缀词的引入。类词缀本身具有能产性,所以在新词汇的产生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近三十多年来类词缀的研究不断发展。但是,无论是对于类词缀的研究还是对于类词缀的应用教学研究其结果明显还不足。因此,本文尝试对日韩留学生的语料分析的基础上,试图给出对外汉语教学类词缀的教学建议。

一、类词缀“感”的性质和特点

“类词缀”的评定标准学界一般分为四类,同时也是类词缀的四种特性。其分别为:词义具有虚化性、定位黏着性、能产性、类化性的特点。最早提出“类词缀”概念的是吕叔湘先生(1979),在其《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类词缀”这一术语,并认为“类词缀”是由词根虚化为词缀中间的一个状态。较早提出类词缀概念的也有很多学者。比如,陆志伟(1957)等在《汉语的构词法》中称其为“类乎后置成分的东西”并界定了10个类后缀,但是没有提及类前缀的概念。我们从意义、结构、功能三个角度对该类词缀进行定义和分析。

意义趋向虚化是类词缀介语词根和词缀的重要标志,也是判定类词缀的一定标准。

(1)感受 感觉 感想 感叹

(2)球感 手感 乐感 美感

通过两组对比,我们发现,两组中的“感”的意义并不一样。组(1)中“感”是实词性语素,感觉情感的意思;而组(2)中“感”的意思就没有组(1)中实在,其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意义开始发生虚化。

上述部分,我们得出类后缀“感”具有意义类化的性质。所以,我们只需发现是否类后缀“感”在离开词根后,意义变得实在,同时“具有某种认知、感知”表示类属的性质也即消失。那么,即可判定类词缀“感”所在结构上的黏着性。比如:跳跃感、安全感、优越感、成就感。我们发现一旦离开词根,类词缀的意义就不再虚化。可以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黏着性;且由于其位置固定也体现出类词缀“感”的定位性特点。

类化性是类词缀的重要功能。“感”是后缀出现在词尾,所以位置固定不变,但是在“感”之前的语法单位可以变换。这里我们以“感”为类后缀的关键词在人民网中搜集了本族语语料34条。有些词语比如:有力感、时代记忆感、战场感、地方感等词在生活中或者在现代汉语词典或者《汉语新词语》中并没有涉及。在每一篇文章的具体语境中带“感”类后缀词符合即可使用,即使在生活或者新编词典中没有该词的出现。上述即可证明,该类词缀具有能产性的特点。

二、留学生习得类词缀“感”的偏误分析

(一)“感”的偏误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韩学生“感”的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X感”这类类后缀中“感”的偏误最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感”的冗余、误代。

1.“感”冗余

如日本学生的:(1)“*虽然有时感觉到一种束缚感和压力”;(2)“*心里面肯定感觉到急躁感”;(3)“*那个人会感觉到不安感、恐怖感和不满感”再如韩国学生的:(4)“*烟味引起别人的不快感”;(5)“*我们尽量尽到自己的责任感”;(6)“*我觉得吃的东西对身体方面,吃了以后都一样,只不过味道感不一样而已”。在这里,“束缚”偏误成了“束缚感”,“急躁”偏误成了“急躁感”等。

2.“感”的误代

这里也仅举几例具有标志性的偏误句子。日本学生的:(7)“*因为由于自己身边的环境,自己的价值感会变化。”;(8)“*这样他的存在给我带来很多东西,无论汉语知识还是人生感。”韩国学生的:(9)“*以前,我没有自信感,我很怕犯我的错。”

这里“价值观”偏误成了“价值感”,“人生观”偏误成了“人生感”,“自信心”偏误成了“自信感”。

以上仅是诸多语料偏误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例,但是在分析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韩留学生类后缀“感”的偏误后,我们发现日本留学生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偏误,会将“观”误代成“感”。

(二)“X”的误代

除了“感”的偏误之外,前面的“X”部分也有很多留学生出现使用的偏误类型。经过统计,较多的是将“乐感”误代成“音感”;“同感”误代为“共感”;“安全感”误代成了“完全感”;“反感”误代成了“反对感”;“自豪感”误代成了“自信感”等。通过分析,很多情况是因为学生所学语言的语内干扰造成的。

三、偏误原因

(一)语内干扰

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词汇及语素知识,在大脑中对类词缀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当外国学生遇到他们不知道词根应该和什么类型的词缀组合时,他们将对大脑中已有关于类词缀或者词根的文化知识和“目标”词进行强行搭配,其选择标准只是因为该词和目标词形似、音似或者义似。通过分析日、韩学生在使用类词缀的“感”所产生的偏误时。我们发现,当他们找不到合适使用的类词缀时,他们就会在已存在大脑的汉语词汇知识库中去搜寻。用与本该使用的词形似、音似或义似的词作为替代语素,因此就出现了很多不良偏误,比如:生造词、误代、误加等。

(二)语际干扰

在地理位置上,中日韩是相邻的三个国家;在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语言方面,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三国之间的语言相似度和相互的影响都很大。日、韩语学生对于类词缀的学习受母语负迁移引起较多。如上面生造词的例句中的“共感”一词,在汉语中不常用,是一个关于精神疾病的词语,且这个“感”并不是类词缀,但是这个词在韩语中比较常用,以此这里的偏误受到一定的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三)类词缀本身的复杂性——带“感”类词缀词性不明或“X”词性不明

类词缀是具有能产性的功能的,所以学习者在使用类词缀的时候就会过度类推,即使是一些不能够搭配的词也强行加上类词缀使之名词化。正如类词缀“感”,在"感"冗余的偏误中,出现大量的词+“感”被学习者强行名词化的偏误;同时还有因为不明白“X”具有多种词性,而误加了“感”的错误,比如:“感谢”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有些学习者因为不知道“感谢”也有名词词性将其名词化写成“感谢感”;另外对于留学生常出现的“感受/感到”+“X感”这种偏误,“感”的虚化义就是从它的本源义“觉得”中延伸出来的。因此“感觉”“感到”与类词缀“感”的语义有重叠,所以不能在此同时出现。

四、减少偏误策略

(一)加强课本中类词缀讲解

在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我们发现,含类词缀的词语的标注仅有:拼音、英文释义、词性。类词缀的标注最多的也仅是:【头】、【尾】。类词缀的详细释义说明被忽视的情况十分严重。教材的附页中不仅仅要有生词表,而且需要一份细致的生词表,这份生词表是包括综合类词缀词的、表明类词缀词的语义色彩的、具有一定类词缀解释的生词表。另一方面,在含有类词缀词的课文所在的单元,必须安排一定量的类词缀讲解和相关练习。给学生一定的暗示,“类词缀”的学习在词汇学习中非常重要。

(二)掌握类词缀的语义、语用、语法规则

一个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和合适,那么离不开其所在位置的语义语法及语用规则。类词缀的语义、语用、语法规则对于学习类词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分析减少类词缀偏误策略的研究上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对于这些规则,一是在类词缀讲解中需要教师细致的描述,比如关于类词缀“感”所结合而成的类词缀词如果是多音节的那么“X”感都是抽象名词;在讲解中如果让学生明白这点就不会写出类似于“手机感”这种偏误。

(三)强化汉语学习环境

环境对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刘珣(2000)指出:“语言环境的有无与好坏,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接触面及目的语的输入量的多与少,都会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效果。语言输入根据感官的不同又可分为视觉输入、听觉输入。所含类词缀的词在生活及社会的运用中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一方面,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活动,比如和“类词缀”学习相关的汉语角活动。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爱好,比如“追星、军事、游戏”中涉及类词缀进行有关“类词缀”的探讨。只有更多地接触类词缀,才能够有效地学习类词缀,有效地减少偏误。

五、结语

本文针对日韩留学生类词缀“感”的语料研究,以其产生偏误的个性来研究留学生学习类词缀的共性,并针对偏误类型给出了一些可参考性建议。类词缀在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汉语本身是曲折词,每个词几乎都有自己的意义和用法,类词缀就是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众多个性中的共性。所以,我们需要利用好类词缀所具有的类推性这一优点,让留学生觉得现代汉语词汇学习也是有迹可循的。在类词缀词层出不穷的今天,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于类词缀的研究始终不足;我们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类词缀的意义和功能,另一方面力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类词缀教学给出一些可参考性的建议。

猜你喜欢
词缀后缀偏误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Module 1 Basketball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现代维吾尔语的词缀功能及从中存在的奇异现象的处理探讨
试析缅语的附加式(派生式)构词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倍增法之后缀数组解决重复子串的问题
两种方法实现非常规文本替换
从型号后缀认识CPU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