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脑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7-23 06:44聂珍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450004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聂珍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04)

脑梗死又称之为缺血性卒中,由于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受阻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而引发的临床病症。临床常采用溶栓、抗凝等恢复局部血流灌注,而常规护理干预并未针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及生活质量的降低情况而采取对应护理措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以患者发病本质及后遗症状表现为基础,从整体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护理,以消除患者致病因素[1]。对此,本研究旨在讨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脑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均行溶栓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2~69(55.31±5.17)岁;合并有高血压14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7例;偏瘫侧肢肌力等级:0~Ⅰ级9例、Ⅱ~Ⅲ级15例、Ⅲ级以上11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3~72(56.91±5.32)岁;合并有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8例;偏瘫侧肢肌力等级:0~Ⅰ级8例,Ⅱ~Ⅲ级16例,Ⅲ级以上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有核磁共振(MRI)和CT影像学检查支持,并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2)生命体征稳定;(3)年龄>40岁。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肝肾、免疫系统等其他系统疾病患者;(2)伴有精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机体已处于恶病质状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准医嘱进行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做好患者用药护理,并对其生活起居、心理情绪以及营养膳食进行相关指导。干预措施维持1个月。

1.2.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中医临床路径小组,设置临床路径护理方案,并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情绪状态进行详细记录,并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对应指导。将中医诊护方案、辨证饮食、情志护理、康复治疗等极具中医特色的内容结合护理措施进行规范化指引。(2)根据路径实施辨证施护,对于风寒湿证,需控制室温,注意保暖,饮食以祛风散寒为主;湿火证,需调节其情绪,消除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做好情志调护,饮食以清热利湿为主;气滞血瘀证,需适当进行活动锻炼,加快血循,饮食以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为主;虚寒证,室温需保持干燥,确保四肢温度,饮食以温阳益气为主。干预进行1个月。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3],各项具体评分为肢体运动分为上肢66分、下肢34分,平衡14分、感觉24分、关节活动度与疼痛各44分,共113项。每项目计为1~3分,总分226分。将Fugl-Meyer量表分值分为4个等级:Ⅰ级为分值≤50分者,判定为患肢严重运动障碍;Ⅱ级为分值51~85分者,判定为明显运动障碍;Ⅲ级为分值86~95分者,判定中等运动障碍;Ⅳ级为分值≥96分者,判定为轻度运动障碍。

1.3.2 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4],包括11个条目,其中凝视、共济失调、感觉、构音障碍、忽视症为每项2分,意识水平、视野、面瘫、语言为每项3分,上肢与下肢运动个4分。总分30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3.3 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生活质量专用量表(SS-QOL)进行评定[5],包括精力、家庭角色、自理能力、情绪、思维、上肢功能等12个维度49个条目,根据程度轻重分为1~5分5级评分法,总分49~245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MA评级比较干预1个月时,两组FMA评级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级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评级比较[n(%)]

2.2 两组NIHSS、SS-QOL评分比较干预1个月时,两组NIHS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两组SSQOL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SS-QO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IHSS、SS-QOL评分比较(,分)

NIHSS SS-QOL P 干预1个月时11.68±1.37 12.59±1.41 2.696 0.008 t P t观察组对照组<0.01<0.01 13.989 11.281 28.064 22.950<0.01<0.01 t P干预前17.21±1.84 16.97±1.78 0.546 0.586干预前42.83±4.76 41.91±5.14 0.766 0.446干预1个月时77.32±5.37 72.89±5.98 3.217 0.002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各种因素引起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诱发局部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损伤。急性脑梗死在经过溶栓治疗后,正处于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窗,通过给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的安全可靠性[6,7]。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经过1个月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FMA、SS-QO评级均较干预前相比明显升高,观察组与同一时间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这表明通过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恢复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并提高其运动能力。其原因在于,通过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制定临床路径护理方案,实施极具中医特色规范化护理措施,对其加强康复训练的同时针对病症调节饮食,如对于风寒湿证,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体,闭阴经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以祛风散寒、通筋活络为主,并确保驱寒保暖;湿火证,因肝气郁滞、脾气不运,则需泻火利湿,饮食以清热利湿,散湿祛火为主,同时着重调节其情绪状态,做好心理调护。在确保营养的同时能对症处理以改善患者的活动状态。此外再予以情志护理、康复治疗等措施,有效与患者交流,向其介绍相关措施的诊疗目的与预后效果,为其树立康复信心,以达到提升其治疗配合度及依从性,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并使预后效果更佳的目的。根据患者症型不同选择对其最合适的中药和汤剂,同时对其进行针灸推拿、循径推按、中药熏洗、耳穴治疗等措施,改善其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膳食结构,以达活血化瘀、通筋活络之功效。如针对气滞血瘀证,因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嘱其加强活动,舒畅心情,以通筋活络、疏肝理气,饮食也针对症状以活血祛瘀为主,以达气顺血畅效果;虚寒证,因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则以扶阳驱寒为重点,饮食则益气暖体为主。

综上所述,采取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患者,可有效恢复其缺损的神经功能及运动能力,还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