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何时迎来“规范化”的春天

2021-07-23 21:56高阳李迪张筱悦严立新
家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指南规范化规范

高阳 李迪 张筱悦 严立新

4月18日,自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的知乎用户“张煜医生”在平台发文揭露“肿瘤治疗黑幕”,引发广泛热议。这位医生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的治疗是不应该人财两空的,而应该治疗效果比目前更好且花费更少。那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人财两空的悲剧发生?实事求是地说很多是由负责治疗肿瘤的医生造成的。这一言论激起千层浪。4月19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消息称,立即组织调查核实。

如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要面对肿瘤。心头萦绕着恐惧、彷徨、无助的患者,如何才能得到安全靠谱的治疗?肿瘤治疗的界限和尺度到底在哪儿?规范化治疗可以刹住不良之风吗?下面权威专家就来为你详细解答,带你看清肿瘤治疗背后的种种问题。

不规范治疗确实存在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航空总医院名誉院长曹泽毅说:“张煜是一名有正义感、关爱病人、仗义执言的医生。这封信有积极意义,但一些夸大的表述,也有待推敲。”他表示,信中反映的肿瘤治疗不规范问题的确存在,以妇科肿瘤领域为例,有些医院对子宫颈癌患者治疗很不规范或妇科肿瘤医生缺乏经验,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宫颈癌诊治工作,致使治疗后高达30%的患者发现未控和复发,后续的治疗非常困难。虽然近年来改进了盆腔廓清术,开展了更为扩大的盆壁、盆底肌肉切除的LEER手术(扩大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也仅能取得50%的5年生存率,仍有相当多患者发现未控或复发时,已有盆腔外转移灶而失去手术机会,并在短期内死亡。即使有机会做盆腔廓清术的患者,也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束永前表示,不排除极个别医生在利益驱使下会对患者过度治疗。比如,现实中确实有肺癌患者较频繁做PET-CT的案例,但通常肺部CT一般间隔一个半月到两个月,PET-CT要间隔1~2年,其中不排除过度检查的可能。

争议之下诸多问题被暴露

多位专家一致表示,恶性肿瘤治疗历经几十年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治疗生存率也在不断上升。但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个别背良心做事的人,我国肿瘤的治疗中也的确存在一些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尚未全面有效实施,各专业医生往往首选自己所熟悉的治疗方法,失败后才考虑其他手段。这些问题在诊断、检查、治疗、用药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发生,其背后原因也比较复杂。

1.治疗水平不一造成不当诊疗。曹泽毅说,医生都希望帮患者解除病痛,但医学的特性难以保证100%有效,即使很有经验、高度负责的医生,有时也难以避免一些错误。这主要和医学教育存在短板、专科规范化培训不到位、肿瘤治疗知识更新非常快等因素有关,绝非主观上为了赚钱而致人死地。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王东林也表示,肿瘤治疗非常复杂,对肿瘤认识仍存在局限,临床治疗指南每年都会进行几次更新。即便是著名的专家和教授,也会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存在不同见解,有些医生的不规范诊疗行为是水平不足造成的,可能是他对诊疗规范了解不足,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生,与分科不够细、专业性不强也有关系。

2.方案难统一,有“超指南”治疗的现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杨勇说,对于局限性肿瘤(未转移肿瘤),治疗目的一定是把肿瘤全部切掉。以肾肿瘤为例,做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有5%~15%的可能存在多中心病灶会复发。对一些预期寿命不是很长的患者,可以保留肾脏,因为即使复发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对于年轻人或预期寿命长的人来说,保留肾脏,复发机会较多,死亡风险增高,一般建议全部摘掉,这是有数据支撑的,但国内外很多专家对此仍然不同意见。在用药方面,晚期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失败后,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为延缓疾病进展,就需要“超指南”“超说明书”用药。这就依赖医生团队的判断,其中也可能造成不合理用药。

3.开出的检查越来越多,背后因素复杂。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医师调查报告》指出,在医院市场化管理原则下,讲究权责分明,这使得医生们会尽可能规避风险,86.54%的医生至少会考虑“为了保险起见,在患者患有某种疾病可能性不大的时候仍然建议其进行相应的检查”。

束永前表示,医院因多方重合诊疗造成治疗过度的问题的确存在。比如,胃痛的人会先看消化科,当医生问诊后怀疑是肿瘤,就会开一些肿瘤检查单或药物;在消化科经过检查和诊断后,患者最后还是要转诊到肿瘤科或专科医院,此时可能又要进行一系列检查,这也是种“过度”。

4.患者诉求也可能扰乱诊疗。束永前说,多数人在听到患癌后容易因恐惧而失去理智,尤其是晚期患者。肿瘤科医生时常能听到一些患者或家属说:“一定要用最好的药”“要想办法,哪怕多花钱也不怕”……有的人甚至指定医生必须开某种药品,如果医生不答应,他们就去别处买药吃。这种随患者意愿开药的现象也会导致不规范治疗,进而可能最后人财两空。

肿瘤治疗必须规范化

曹泽毅认为,不管医生还是普通百姓都不该因一篇文章而产生一概而论的误解。如果大众因此觉得多数肿瘤医生都不负责,从而增加医患之间对立情绪,不仅会抹杀我们在肿瘤治疗上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会不利医生未来的工作。对于张煜医生反映的情况,专家们也提出了3大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思考。

1.规范、指南是否是金科玉律?医生诊疗参考的规范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国家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例如卫健委制定的常见病诊疗规范等,其中的治疗方案、药品说明书都是有法律效力的。二是由行业协会制定的指南和共识,这是2/3及以上的专家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基于所采取的证据形成的一种判断或原则,所以其中都没有绝对命令的语气,而是“建议”,并标注上“强烈推荐”“中等推荐”等。

张煜提及,有科室制定统一策略,不遵从最权威的肿瘤治疗指南,增加患者经济花费、毒副反应甚至死亡率。曹泽毅认为,肿瘤治疗中,是遵循诊疗规范还是要个体化治疗,两者并不矛盾。诊疗规范是基础,每年都在完善,可作为重要参考,特别是经验不足的医生。但医生也应在规范基础上,结合每位患者的特点,用自己最大的智慧争取最好的结果,哪怕承担风险。

2.不合理治疗的界限在哪?“在临床中如何准确拿捏‘合理‘适度,可能行政监管机构、行业内都很难去平衡。”王东林说,其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包括医患沟通,比如大部分指南或规范中规定,早期肿瘤手术后不需要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但经常有患者不理解,有的医生立场不坚定,就给患者做了化疗,这就造成了过度医疗。

杨勇表示,在肿瘤诊治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纠纷的是用药环节。有个经典案例是,前几年山东某肿瘤科医生因给患者推荐印度仿制药被处罚。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因为不少有效的抗癌药物是进口的,对于家境一般的患者来说负担太重,而有些仿制药确实有疗效且价格便宜,医生也是出于为患者考虑而隐晦地推荐。但这种行为也属“诊疗不规范”。

3.如何约束医生的行为?曹泽毅强调,肿瘤规范化诊疗是必须的,发达国家有些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在医学生教育上,强调规范诊疗和多学科管理的重要性,设立相关考试,还要建立肿瘤专科医生培训制度;对于极个别以盈利为目的,明知疗法无效甚至有害还要给患者治疗的医生,主管部门一经核实,必须严惩。

束永前表示,监管部门应定期审查,加强监督,例如成立专门工作组,定期对医生的肿瘤治疗、用药方案等进行审核,对明显存在过度治疗的方案,可以让医生出面解释。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患者的地位似乎很被动,但几位专家认为,肿瘤医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紧跟前沿技术的进步,加强自律,科学规范地诊疗。此外,医生也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患者多点选择。从患者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努力提高健康素养,看病就医时,多听几个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治疗手段或药物。

疫情期间,无需接触身体的各种测温仪几乎随处可见。它们其实都是红外体温仪,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红外辐射),将其热像显示在荧光屏上,从而准确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具有准确、实时、快速等優点。

红外线是太阳发出的一种不可见光。近年来,利用自然或人工光源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光疗,成为临床物理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就来看看,除了红外测温仪,红外线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人类在利用红外线方面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猜你喜欢
指南规范化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