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县蔡田地区金矿成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2021-07-24 02:01莫子奋
现代矿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激电潜力金矿

莫子奋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

蔡田金矿区位于江西省南城县,该区处于钦杭成矿带内、德兴—东乡多金属成矿带南西端,是Au、Ag、W多金属矿产区[1]。区内已发现较大规模的金矿有茅排金矿、徐坊金矿、大窠—厚源银金矿等。近十几年来,在蔡田地区从未停止过金矿找矿地质勘探工作,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找矿难度大,所以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找矿成果。鉴于地球物理方法的探测深度大,有利于在覆盖层厚的地区查明金矿带或控矿构造分布,因此,在新一轮南城县蔡田地区金矿普查中,把地球物理方法作为主要的找矿手段之一,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地质背景

工作区处于江西省重要的雩山多金属成矿带中的宜黄Au、Ag、W多金属矿产区,其西部有茅排金矿、相山铀矿田,东部有东乡铜矿、虎圩金铅锌矿、虎形山金铅锌矿等数十个金多金属矿床[2],该区成矿条件优越(图1)。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震旦系尚源群海相沉积碎屑岩,经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砂岩、混合花岗岩、变粒岩、片麻岩、二云片岩,它们是区内重要的金、银及铅矿源层。其次为古生界寒武系,为一套海相泥砂质、硅质、炭质、钙质及含磷结核的沉积岩;中生界上三叠—下侏罗统为陆相山间盆地,湖泊沼泽相砂岩、页岩夹煤层沉积;上侏罗统为陆相火山—沉积碎屑岩;白垩系为陆相断陷盆地,湖泊相红色砂岩、砂砾岩沉积[3-8]

1.2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研究区位于宜黄—石塘波动负磁场区的北西侧,为负值磁场区,局部出现正异常,部分地区出现正负相间的线性磁异常带,整体磁场呈现中低不稳定场,主要反映以无磁性震旦系尚源组变质岩为基底的岩性,磁场强度不高,特征不明显。因为岩体消磁较大,该研究区处于负异常区,也可以进一步说明该地区隐伏岩体发育。

处于重力异常为负异常带内转折部分,靠近北部正异常带附近。区内重力变化较大,可见该区深部有隐伏岩体存在,且分布不均匀。

1.3 岩石物性分析

前人的研究报告和岩样物性参数测试(表1)均表明,区内岩性单一,电阻率和极化率之间相差不大,但区内岩石中是否含有矿化物,电阻率和极化率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就混合花岗岩而言,无矿化物时电阻率高达49 613Ω·m,极化率仅为2.5%,而含矿化物时电阻率仅为16 257Ω·m,极化率高达5.0%。所以,如果不结合有关地质资料,仅依靠电阻率和极化率的差异来划分异常边界比较困难。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江西省南城县茅排金矿详查报告》[9]。

从表1可知,含黄铁矿化的标本中,显示出平均极化率高、平均电阻率低的特点,矿区内各类岩石平均电阻率接近。

物性参数分析表明,金矿化带或控矿构造部位与围岩之间均表现出较明显的电性差异,为在研究区开展电法勘探提供了较好的物性条件。

2 方法原理

激发极化法是电法勘探中的主要门类,从激发极化法的原理不难理解,该方法主要用于各种类型金属矿的勘查,一直以来,在金属矿勘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本工作中,主要是利用直流电法及激发极化法。向地下供直流电时,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地面2个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却随时间而有所变化(一般是变大),并在相当长时间后(几分钟)趋于某一稳定的饱和值。断电后,测量电极间仍存在随时间而减小的微小电位差,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后(几分钟)衰减趋于零。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而变化的附加电场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10-13]。

电测深法是以地下岩(矿)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直流电场或脉动电场,通过逐次加大供电(或发送)与测量(或接收)电极极距,观测与研究同一测点下垂直方向不同深度范围岩(矿)层电阻率的变化规律,以查明矿产资源或解决与深度有关的各类地质问题[14-15]。

工作中,保持观测点不动,而不断改变电极距进行多次观测,随着供电电极距A B的增大,电流分布的范围加深变广,收集到的ρ与η值就反映了该测点周围更深更广范围内电性不均匀的情况,同时要进行多次观测,确保数字稳定性。

中间梯度测量时供电电极AB是固定的,测量电极M N严格在AB中部1/3~2/3的范围内,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相邻2点电位差[16]。本次还在离开AB连线两侧(200 m内,小于AB/6)各增加布设2条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最终形成正方形测量面积。

3 地球物理资料解释

根据激电中梯测量采集到的有效数据,反演成果如图2、图3所示。由此可知,全区电阻率东北边比西南边低,极化率东北边比西南边高,其中电阻率值最小为364.6Ω·m,极化率异常强度最大可达12%,电阻率和极化率异常走向都为北西向,异常形态呈条带状。本次共圈定5个低阻区和4个高极化率场,其中1号低阻区和1号高极化率异常场重叠,在此地区范围内施工的槽探和钻探均见到工业品位矿体,金矿品位最高达20.26 g/t,钻孔中见到矿化延续性较好。4号低阻区与4号高极化率场重叠,此重叠区主要出露的岩性为尚源群下段(Z1s h1)云母石英片岩、条带状混合花岗岩等,重叠区内施工了探槽,地表矿化现象明显,发现金矿品位最高达5.24 g/t。

根据激电中梯测量的解释成果,再结合本区成矿地质特征,推测4号低阻区和4号高极化率重叠部为1号找矿潜力区,面积约为1.5 km2;1号低阻区和1号高极化率重叠区为2号找矿潜力区,面积约为1.85 km2(图4)。

4 研究区找矿潜力分析

4.1 地球物理—地质综合典型地质剖面分析

选择0号地质勘探剖面线作为地球物理—地质综合典型地质剖面,如图5所示。

从地质钻孔揭露情况和地球物理特征可知,在同类岩性中电阻率随深度变化明显,极化率异常基本分布在构造上盘的灰黑色条带状混合花岗岩中,变质—热液型金矿与之密切相关。地表极化率异常部位岩性基本是黄褐色、灰白色强风化混合花岗岩,风化壳型金矿与之有关。通过对0号线已知地质剖面上电阻率和极化率异常对比分析,可知电性特征可以较好地反应地质构造属性,极化率异常范围与已知矿体圈范围基本一致,表明激电测深方法在该地区使用效果明显,地球物理方法在矿体圈连中,可以起到指导性作用。

经综合系统地研究分析,结合已知矿点,得出该区寻找金矿的地球物理异常标识是低阻高极化。结合矿体地质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得到区内两种类型的金矿在地球物理特性中存在显著的区别:风化壳型金矿地球物理特性是地表风化层中极化率高,异常呈片状,分布与构造无关;变质—热液型金矿地球物理特性是深部构造上盘极化率高,异常呈团块状、鸡窝状。

4.2 地球物理—地质综合推断地质剖面分析

根据0号线地球物理—地质综合典型剖面分析得到的地质、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结合3号线地质剖面图进行分析(图6),可推测该处矿体分布与混合花岗岩、极化率异常场分布密切相关,在构造往深部延伸方向存在矿(化)体的可能性不大。浅部矿体以风化壳型为主,分布与极化率异常范围有关,如图6(c)所圈定的位置,呈团块状或体鸡窝状分布。

4.3 找矿潜力综合分析

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一步对该潜力区进行找矿潜力综合分析。预测金矿体分布位置如图7(a)中所示,地表矿体分布在3号线至8号线之间,深约20 m,呈层状分布;深部矿体主要聚中在0号和4号线之间,深度在-70~-150 m,矿体呈不规则形态展布。

通过建立激电三维分布图,结合研究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能直观预测矿体分布部位,指导矿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通过研究表明,研究区浅部风化层中是寻找风化壳型金矿的有利地段,深部F1构造上盘是寻找变质—热液型金矿的有利地段。由此可见,该区找矿潜力非常大,深部矿体分布范围广。

5 结 论

(1)通过激电中梯测量及在重要部位开展激电测深研究工作,圈定5个低阻区、4个极化率异常场和预测两处找矿潜力区,并对区内地质构造进行修正。两处找矿潜力区面积分别约为1.85 km2和1.5 km2。

(2)通过区内地球物理特征和地质特征综合研究,结合成矿要素、矿体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找矿潜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浅部风化层中是寻找风化壳型金矿有利地段,深部F1构造上盘是寻找变质—热液型金矿有利地段,并显示深部找矿潜力前景非常好。同时构建了综合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的找矿模式,为该区及其他同类地区开展地质勘探提供依据。

虽然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深部找矿潜力非常好,但是由于工作部署原因,只对区内部分地段开展找矿潜力预测研究,对全区找矿潜力预测研究程度不足,建议今后继续投入地球物理工作进行探索。

猜你喜欢
激电潜力金矿
大功率激电测深方法在豫西董家埝银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与激电中梯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十大金矿排名
大功率激电测量在冀北温家营—马家沟银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Premier金矿公司简介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潜力榜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