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县杨家溪矿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潜力分析

2021-07-24 02:01
现代矿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杨家金矿韧性

刘 远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18队)

化探找矿方法通常可以直接而快速地确定异常范围,再结合地质工作通过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和找矿预测,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1]。沅陵县杨家溪矿区即是一个通过化探异常发现的有利成矿靶区,通过在重点异常区内追踪异常源、寻找矿体,从而发现的一个具有较好的找金潜力区。

1 矿区地质概况

杨家溪矿区位于柳林汊复背斜南翼,总体由轴向北东东的背斜(王家界背斜)、向斜(煤炭坡向斜)、北东向区域性的五福堂逆冲平移断层(F1)及一系列次级断裂组成(图1)。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冷家溪群小木坪组(Qb1x),板溪群横路冲组(Qb1h l)、马底驿组(Qb1m)、通塔湾组(Qb1t)、五强溪组(Qb2w)及多益塘组(Qb2d),其中马底驿组和通塔湾组为赋矿层位。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于杨家溪矿区内圈定了AS12~AS14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图1),经查证后认为AS12异常为北东向石英细脉引起,单脉宽为0.1~0.4 cm,金品位为0.07~0.57 g/t;AS13异常为寒武系地层所引起;AS14异常区内于F1断裂的上盘发现2条含矿蚀变带(编号分别为Ⅰ、Ⅱ),蚀变带总体走向呈北东东向,长为500~2 250 m,脉带宽为10~60 m,含金品位一般为0.1~0.3 g/t,局部金品位达工业要求(0.75~1.92 g/t),推测此异常为金矿化所致,针对该异常区进一步实施了1∶1万土壤剖面测量,显示AS6异常区内金元素异常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强度较大,且各元素异常组合良好(表1、图2)。

综上可知,1∶5万水系沉积物和1∶1万土壤剖面测量圈定的异常区与查证发现的含金石英脉蚀变带相吻合,显示区内找矿前景较好。

3 矿化(脉)带特征

区内在F1断层的上盘发现2条石英脉蚀变带,其中马底驿组中发育Ⅰ号带,通塔湾组中发育Ⅱ号带(图1),石英脉蚀变带主要地质特征见表2。

4 成矿地质条件浅析

4.1 有利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工作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结合部的北侧,处于雪峰弧形构造带中的黔阳—溆浦北东向弧形脆—韧性剪切带北侧。雪峰弧形构造带是1条复合型造山型金锑(钨)成矿带[2-3],区内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众多金锑(钨)矿床星罗棋布,俗称“金腰带”(图3)。

区内成矿是在雪峰弧形构造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晋宁期江南造山带的俯冲、碰撞增生作用以及新元古代晚期的2次裂谷作用,间歇式岩浆侵入—火山活动同期所形成的冷家溪群、板溪群以及南华系富含凝灰质物质,形成了金的初始富集,是该区域2次重要的金补给事件[4-10]。武陵、雪峰运动产生的区域构造应力,使冷家溪群、板溪群地层在变形褶皱过程中不断发生层间走向滑动与剥离,形成了区内北东东向构造的总体框架,规模大、切割深的走向滑动断层有利于深部热液的上升运移,层间的剥离空间及次级断裂更是矿液赋存沉淀、成矿的有利场所。加里东运动使本区中、新元古界地层发生区域变质和构造的产生及活化,在雪峰山一带存在许多加里东期的韧性剪切带,该区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不仅形成了金矿的导矿通道和容矿空间,而且促使了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迁移并富集成矿[4-10]。后期的地壳活动使前期断裂多次复活迁就,并产生不同方向、不同级别的构造叠加。长期多次的地壳运动造成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产生大量的变质水和变质热能,形成巨大的能量体系,这为矿源层中成矿物质的活化、萃取、迁移提供了充足的热能。深部上升的热液使金矿化进一步叠加富集,形成以北东东向为主,辅以其他方向、强弱不同、期次较多的复杂矿化体系[11]。

多次地壳运动形成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多期次活动的特征,如F1等,它们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汇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区域性断裂上盘马底驿组、通塔湾组以板岩为主,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在褶皱的转折部位形成脆性或脆韧性剪切带,易形成次级断裂,为矿液的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区域断裂与脆性或脆韧性剪切带构成了配套良好的导容构造体系,当其发生联通时,极有利于矿体或矿床的形成。

因此,本区岩浆活动虽不强烈,但广泛分布的古老矿源层和长期多次的构造活动、变质作用,构成了一个物源丰富、热动力充足、导容矿构造配套的完备体系,十分有利于金矿床的形成,是一个极为有利的金成矿区。

4.2 地层、岩性的控矿作用明显

区内板溪群为主要的矿源层,其中最重要的赋矿层位为板溪群马底驿组,次为通塔湾组,金矿受马底驿组紫红色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的钙质—粉砂质泥质复理石建造控制明显,区域上著名的沃溪金锑钨矿、沈家垭、官庄、杜家坪等金矿(床)点均产于马底驿组,地层、岩性控矿作用明显。

4.3 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

本区含金石英脉蚀变带位于王家界背斜南东翼与煤炭坡向斜西南端的交合部位,夹于区域性五福堂逆冲断层F1及F6断层之间(图4)。多次地壳运动使得区域性断层(如F1等)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多期次活动的特征,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汇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断裂内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褪色化等蚀变。在F1上盘马底驿组内及马底驿组和通塔湾组的接触部位形成脆性或脆韧性剪切带,形成次级断裂及裂隙,浅部充填为石英细脉,局部为石英脉破碎带,为矿液的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5 找金潜力分析

5.1 相邻典型矿床研究

官庄金矿位于雪峰山弧形构造带上,唐浒坪复式背斜的北翼,与沃溪金矿同处于沃溪—冷家溪金成矿带上。矿床主要受唐浒坪复式背斜与沃溪大断裂(F38)、香草湾断裂(F37)等北东东—北东向构造的控制。区内未见岩浆岩分布,仅局部发育小规模辉绿岩脉(图5)。

层间破碎带为区内的主要储矿构造,主要发育于马底驿组第四段中部钙质绢云母粉砂质板岩中的小背斜轴部,与岩层产状一致或小角度斜交。目前矿区共发现此类层间破碎蚀变带20余条,出露长度为200~7 600 m,总体走向北东,以Ⅱ号脉规模最大,水平长度约为7 600 m,地表厚度一般为3~10 m,最厚为24.04 m,往深部有变厚趋势,已圈定30余个金矿体,为矿区主矿脉。

该矿区近期的探矿工作中,深部新发现3条金矿脉,其中2条可规模开采,矿体长为40~70 m,厚为1.2~1.35 m,平均品位为2.84~4.68 g/t,且于湘鲁矿段深部见厚大矿体(图6),显示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5.2 与典型矿床的对比

杨家溪矿区从区域位置、含矿层位、控矿构造、矿化特征及蚀变情况等成矿条件与上述已发现的大中型规模的官庄金矿进行对比分析(表3),认为本区与官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具有相似性,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此外,对勘探程度较高的沃溪矿区而言,其矿脉表现形式随深度发生变化,浅部为石英脉型,中部为石英脉—蚀变岩型,深部为蚀变岩型(图7),其表现形式吻合脆—韧性剪切带成矿系统深度变化情况[3](图8)。同样,近年对渣滓溪、符竹溪等矿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雪峰山弧形构造带上的部分金锑(钨)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金潜力[2-3]。

综上所述,杨家溪矿区浅部处于变形程度较弱的脆性变形区域,矿脉表现为石英细脉带型,愈往深部,韧性剪切变形将逐步增强,推测往深部将由石英脉型逐渐过渡为蚀变岩型,更有利于金矿化,据此亦可推断,杨家溪矿区往深部找金矿潜力较好。

6 结 论

(1)杨家溪矿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1万土壤剖面测量揭示的异常,经查证后与发现的含金蚀变带相吻合,显示区内找金前景较好。

(2)杨家溪矿区金矿(化)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地层中,次为通塔湾组地层中,石英脉的产出明显受小角度切层的断层作用控制。

(3)通过与邻区典型金矿床的对比研究并借鉴区域上相关研究成果,从含矿层位、控矿构造、矿化特征及蚀变情况等成矿条件分析,认为杨家溪矿区浅部处于变形程度较弱的脆性变形区域,愈往深部,韧性剪切变形将逐步增强,更有利于金矿化富集,预测杨家溪矿区深部具有较好的找金潜力。

猜你喜欢
杨家金矿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中国十大金矿排名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Premier金矿公司简介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杨家有只羊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