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内涵、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1-07-25 16:15廖明君孙妍琰
歌海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德树人

廖明君 孙妍琰

[摘 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非物质文化遺产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专业课课程思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内涵包括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立体多元的结构,显隐结合的方法,科学创新的思维。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面临着认知度较低、教学团队不健全及教育体系不完善三个困境。由此,应当从强化师生意识、打造优质团队、完善教育体系三个路径培育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

[关键词]课程思政;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德树人;文化传承

引言

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课程思政”概念,随后在部分高校进行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成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对此,2018年6月,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指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次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3

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其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了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具有丰实厚重的文化内涵。4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高校“非遗”课程思政指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非遗”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非遗”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可以说,高校“非遗”课程思政既符合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又对高校“非遗”教学、提升学生“非遗”保护传承意识与能力发挥作用。

一、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校“非遗”课程思政立足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非遗”课程有机融合,在“非遗”教学中着力培育既有高知识素养的专业人才,又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爱国、励志、求真、力学的新时代青年。探析高校“非遗”课程的丰富内涵,应从其本质、理念、结构、方法与思维五个维度准确把握。

(一)立德树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本质

古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寓意人无德则不立,立德在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就“立德树人”作出重要论述,无论是“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等,均是强调高校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密切关系。“非遗”课程思政旨在“非遗”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助力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究其根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非遗”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前期,应当明确回答“非遗”教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在教学目标、内容开发、方法选择、管理评价等方面切实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充分挖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良品德,培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二)协同育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理念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非遗”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2首先,“非遗”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应当协同整合,注重“非遗”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培养工作,鼓励其与思想政治课教师交流合作,提高“非遗”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其次,“非遗”课程思政的育人周期应当协同整合,既要遵循“非遗”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要与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当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实施层次性教学,使“非遗”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最后,“非遗”课程思政的育人平台应当协同整合,积极把握“非遗”线上教学资源,打造“非遗”线上精品课程;扩展校内外“非遗”实践基地,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三)立体多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结构

“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3显然,“非遗”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非遗”课程,打破“非遗”传统教育结构,从“非遗”知识传授、“非遗”价值塑造和“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培养三个方面重构“非遗”教学三位一体。“非遗”课程思政基于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在了解、体验“非遗”的过程中,发现“非遗”之美,揭示文化之真,探究信仰之善,从“非遗”中感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以实际行动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添砖加瓦。同时,关注不同类型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心理动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遇到的身心困惑进行及时回应,尝试从“非遗”课堂“入”日常生活,完成单一的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的多元转变。

(四)显隐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形态,从特点上看,前者直接外显,后者浅隐无形,二者虽形式各异但目标一致。众所周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显性课程,其存在的必要性与产生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落实到“非遗”课程思政上,即深入挖掘“非遗”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此应当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非遗课程思政——‘非遗课程”在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上的区别与联系,推进“非遗”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显隐互补之余,增强“非遗”教学的思政育人力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富有高度思政育人功能的“非遗”课程思政的双重育人模式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旗帜鲜明,又润物细无声。

(五)科学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思维

“非遗”课程思政重视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首先,“非遗”课程思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发现并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更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文化自信”写入党章,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观念还是行为上看,对其开展保护传承工作都是坚持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非遗”课程思政应当积极挖掘文化要素中的思政元素,从理论学习到参与实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文化,克服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心理,增强文化自信。其次,“非遗”课程思政要积极运用创新思维,尤其是“非遗”教学设计初期,如何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相适应,如何创新“非遗”教学理念、方法与形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善于从“非遗”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均是“非遗”课程思政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但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只有认清现状,查摆问题,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一)非物質文化遗产课程思政认知度较低

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自上而下有序进行,“非遗”课程思政也在部分高校研究试行,但推进效果却未尽如人意。例如,部分高校的“非遗”教学仅立足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的“非遗”知识,侧重知识的“求真”,却对“非遗”的“思政”内涵挖掘不足,忽略了与“非遗”内涵“真善美”的融合统一,极大地影响了“非遗”教学发挥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也未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示范精神,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究其根本是观念意识问题,即部分高校对“非遗”课程思政重要性与意义的认知度较低,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难以有机融合,未能有效承担起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的责任。一是未及时细化本校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意见。部分高校未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省(市、区)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学校内部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细则,高校各部门的工作时间进程与具体责任分工尚不明确。二是未妥善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评估体系。部分高校的校、院两级未将学校部门、学院教师是否准确认识并认真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与其年终考评等切身利益工作相结合,直接导致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三是未准确认识课程思政的主体协同作用。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主力军是实现高校“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当前,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意识较弱,两支队伍的教育教学仿佛是两条互无交集的“平行线”。前者完成传授专业课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较少,后者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了解不足,缺乏专业课教学储备及经验,因此,二者缺少交流合作,在推进高校“非遗”课程思政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协同育人程度低。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不健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非遗”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作为“非遗”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应当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保障“非遗”课程思政寓德于课,立德树人。可以说,“非遗”课程思政能否真正实现“非遗”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统一,能否在“非遗”教学中把握“人才培养辩证法”的核心要义,完成对学生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重任,“非遗”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部分高校“非遗”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存在着人员结构单一、团队内部协作性差等问题。

其一,部分高校“非遗”教学师资匮乏,尤其是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未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即便已形成专业教学团队的,其成员却仅为本学院专业课教师。诚然,“非遗”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非遗”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但这绝不仅仅只是“非遗”课程和专业课教师的事情,学校各单位部门、“非遗”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均负有责任与义务。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仍未全面动员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积极参与“非遗”课程思政,未协同推进专业课教师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资源共享、同心同向。其二,教学团队由多名任课教师组成,本应当根据教学课程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得以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技能。但由于部分“非遗”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内部交流较少,出现团队同上一门课,每位教师“自说自话”,教学内容交集不大甚至毫无关联的现象。尽管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能够得到多名教师的团队授课,但若团队教师授课内容差异过大,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便难以准确、深入地掌握专业内涵,得到积极、持续的价值引领,实则“事倍功半”。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

“非遗”作为特定地域、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绝大部分仍处于衰落甚至濒危的境地,面临着传承危机。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应当主动承担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责任,但由于部分高校“非遗”教育滞后,现有的“非遗”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教学广度与深度亟待提高,未能有效承担起宣传、教育、传播、传承、保护“非遗”的责任,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对“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参与度与认同度偏低,无法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之中。可见,高校“非遗”教育并非仅仅针对某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专业知识教育,要想把“非遗”的精神标识提炼并展示出来,把人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凝练并弘扬出去,就要使“非遗”教育尽可能覆盖高校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世界“非遗”,尤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国“非遗”的内蕴及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因此,探析高校“非遗”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从“非遗”专业课和通识课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方面,“非遗”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方法体系与教学体系单一。首先,部分高校仍未充分挖掘“非遗”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未能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发挥“非遗”教学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非遗”专业课未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完整、持续的学生培养方案,未明确具体课程的思政教学目的及重点。其次,部分“非遗”专业课价值引领过于生硬、死板,未能形象生动地寓德于课,以贴近学生的话语方式进行价值引导,使部分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最后,部分高校教学体系不完善,未为“非遗”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条件。另一方面,“非遗”通识课存在普及度低、敷衍式教学等问题。以广西某高校为例,现有通识选修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但一周仅有一次课,且课程限选名额不足百人,未开发线上课程资源,无法满足“非遗”课程覆盖全体学生的需求。另外,部分教学团队未明晰专业课和通识课的区别与联系,未根据受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授课目标及重点,在“非遗”通识教育上出现“过度专业化”现象,使非专业学生对“非遗”专业化学习一知半解,既无法掌握全面、系统的“非遗”专业性知识,又缺少对“非遗”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感悟吸收,造成“非遗”通识教育成效不佳。

三、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的培育路径

(一)强化高校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意识

从教育的主客体上看,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被领导者、被组织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对象,因此,推动高校“非遗”课程思政工作有序进行,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协同配合,首当其冲的是强化意识。

其一,作为高校教育主体,学校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及任课教师,应当自觉加强对“非遗”课程思政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既要看到“非遗”教学的学术与现实意义,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使“非遗”课程思政真正发挥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广西民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全面推进广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开征集《广西民族大学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实施方案》《广西民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评选与奖励办法》和《广西民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意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为深入推进“非遗”课程思政工作“保驾护航”。

其二,作为高校受教育主体,学生有责任配合教师完成相关教学活动。全体学生应当充分意识到青年学子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勇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和弘扬者,新时代的“弄潮儿”。尤其是“非遗”相关专业的学生群体,应当积极发挥“非遗”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非遗”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坚持将“非遗”蕴含的精神内涵对照自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领悟“非遗”这一活态文化的精神价值。

(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优质教学团队

为深入推进高校“非遗”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应积极打造一支具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非遗”优质教学团队,共同探讨“非遗”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是加强教学团队的德育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要求,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非遗”教学团队要育人,首先要做好“自育”工作。不仅要加强“非遗”专业领域的自我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有效教授,还要持续加强自身的德育意识,自觉加强思想政治觉悟,担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表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言传身教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是提升教学团队的思政技能。“非遗”课程思政需要教学团队深入挖掘“非遗”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其思政元素本身是极其丰富的。“挖什么”“怎么挖”“挖多少”成为教学团队在实际操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专业课教学团队的思政技能便显得十分关键。广西民族大学选派教师参加“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暨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研讨会”“打造示范专业课课程思政策略研修班”等培训会,通过聆听重点高校的优秀实践经验,研讨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过程中的重、难点,加强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使其思政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丰富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上文提到,“非遗”课程思政绝不仅仅只是“非遗”课程和“非遗”专业课教师的事情,所以,“非遗”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也不应当只由“非遗”专业课教师构成,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非遗”领域优秀人才,聘请校外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授课,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德才兼备、理实一体的教学团队。

(三)完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高校“非遗”课程思政要努力實现学校、学生全覆盖,就要将“非遗”教学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非遗”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夯实“非遗”教学“第一课堂”主战场。“非遗”专业课应当紧密结合课程性质和授课教师的实际能力,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与之相应的思政教学特点与亮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尽可能摆脱“灌输式”教育。“非遗”通识课应当根据高校实际特点,在校、院两级强化教学师资队伍,提高课程排课量,扩大课程普及面,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非遗”学习当中。同时,任课教师要明确通识教育的课程定位,把握好通识教育中知识传授与精神引领的相应比重,使“非遗”通识教育成为“非遗”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阶段,打造“非遗”教学“第二课堂”新模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精力,参加与之相关的“非遗”“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广西民族大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非遗学堂”系列讲座、“非遗”技艺进课堂之“壹心遗艺”民族工艺实验室成果汇报展、“创艺街圩”暨“艺市集”创新创业联合项目活动等。同时,学校重视实践、强化创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非遗”实践机会。例如,学校连续多年承办“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在2020年广西民族大学“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学员返校交流暨成果展示会”上,学生们不仅可以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聆听传承人群对代表作品的详细解读,还能够现场学习、体验“非遗”制作技艺,收获“第二课堂”的知识感悟。此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师生合作参与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非遗”创新精神。

第三阶段,推动“非遗”教学“双课堂”协同发展。高校应当明确“非遗”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双课堂”的内在特征与独特优势,整合校内外“非遗”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锻炼成才。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