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教育资源 创新实践立德树人

2021-07-28 15:18李永华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7期
关键词:渗透途径德育

李永华

摘 要: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学科,含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中年段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中年段语文;渗透;德育;途径

为了适应新时代下对德育格局的创新的践行与落实,语文学科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融合并渗透德育的一个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德育。

一、精研教材,挖掘德育元素

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美文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通过这些文本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切实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骄傲与自豪,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的信念;也去感知人物的美好心灵,进一步树立动真情、讲诚信、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又或者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的感悟,从中领略诗歌的魅力,达到情感共鸣,在接受艺术的熏陶与美的享受中,进一步启迪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语文课本中无论是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人物助人为乐的崇高品德,还是切实地给予他人真诚的帮助,这些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感悟,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使学生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可以说,中年级语文教材之中所渗透的德育元素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精研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元素。通过优秀文本的学生让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受到启迪,又或者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养分,进一步认识到民族文明的传统之美。

二、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要将德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看似教师处处讲德育,处处渗透德育,但感觉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强。而是要找准德育的融合点与落脚点,让德育渗透具有清晰的主线和明确的目标。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周总理在小时候为何会立下这一志向?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细致地阅读以及自主思考,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周恩来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感知与理解,进一步对整篇课文的思想感情加以深刻体会,产生情感共鸣。而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进行思考:当下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努力学习,是为将来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做准备。语文教材中还包括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要从小事做起的应有之义,让学生具有鲜明的是非意识,具有明确而准确的判断能力,善于思考、理性分析,同时与人为善、积极进取、团结合作,从而培养学生谦虚、诚实、真诚、认真的学习意识。将具体的语文学习与身边事例相联系,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与文本进行紧密联系,这样让学生也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事物,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发展观念。

三、步调一致,语文德育与学校主题活动相结合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渗透思想教育实际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除了通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之外,也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学校的一些主题德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这一课时,与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文物知识进校园”结合起来,这样也能达到在语文学科中智育与德育的相统一。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见解,营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促进语言的发展,借助这一主题,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真挚的情感。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继承者,成为良好品行的踐行者。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再通过充分理解、感悟之后,变成自觉传承和保护文物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再把自己这一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身边人。

总之,作为中年级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在教学中贯彻课程德育的理念,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无声之效果,把德育的种子撒进学生心田,开出崇德向善之花。

参考文献:

王力.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文理导航(下旬),2015(8).

猜你喜欢
渗透途径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