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基于美育之思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2021-07-28 09:07薛超
速读·中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复杂化、多元化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必须从美育的角度投射大学生人生理想,提高思想境界。将美育之思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关联性,挖掘美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辅导员;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所说:“人是应该按照美的本性来建造的,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是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主要方面之一。”青年人在现实社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在认知与把握内在与外在、思想与行动、认识与实践、当下与未来,美育的引领与熏陶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艺术化教育方法,体现了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

一、美育之思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称“艺术的或审美的掌握世界”,杨振宁说是具有美学或鉴赏力高价值的“精神结构”。美育之思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指导理论和实践,首先要思考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的是什么;第二,美育的范畴和本质是什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必然联系及应用价值是什么。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与人生》中认为:美可以使人“超于生死利害之上,而自成兴趣,故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者。”审美教育通过引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从视觉、听觉、触觉上愉悦身心,营造美好的心境;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中感悟真、善、美,分辨美丑和明辨是非,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辅导员开展美育工作的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美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目前面临着形式繁杂的发展与变化,要求高校辅导员积极开展美育工作。这是新时代形势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未来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通过参加艺术活动所获得的人的诸感觉的丰富性,诸如音乐的耳朵、形式美的眼睛等,是人类发达和文明程度的指标。”当前仍存在不足:1.对美育资源的挖掘力度不足。信息时代的搜索与娱乐功能,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美育的资源库,打破时空局限,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辅导员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对美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美育实践中所用内容没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沿用陈旧的事例并且说教痕迹明显,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美育资源缺乏整合和加工,导致美育内容未能有效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断层,难以充分发挥寓教于美、寓育于情的功能。2.对美育实践的开展方式缺乏创新。目前高校已经普遍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但由于途径单一、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出于功利目的为获得学分,缺乏针对性和具体的实施策略而导致效果欠佳。作为培养各种高等人才的基地,高校要切实加强美育工作,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辅导员“四个维度”开展大学生美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关于“人”的教育,因此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情感性和艺术性,而美育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征。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入题材,拓宽美育形式

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教育形态,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美育实践,促进学生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追求。校园里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存在同质化、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无法起到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功能。辅导员应当寻找适合的时间节点或国家大事件,组织学生开展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活动,并融入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美”的包装,以“美”的形象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入生活,创设美育环境

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结合校园景观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校训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图强、勇于求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教室和宿舍作为大学生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环境、氛围和学风都影响着学习生活态度以及整个精神风貌。辅导员应当利用“文化节”“模范宿舍评选”等活动作促进班风校风建设,同学、舍友之间理想、性格、状态的不断融合也是其审美情趣相统一的过程。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入网络,挖掘美育资源

互联网在带来丰富的美育资源和提供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的同时,也给美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充斥着不少消极的内容,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网络亚文化,为了追求点击量故意迎合大众猎奇心理,推崇以俗为美,对审美观念和社会道德底线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要高度重视营造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审美文化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同时,辅导员应当提高媒介素养和审美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资源库,对各类美育资源进行理解、分类、整合和运用,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资源库,充分挖掘美育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等内容。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修其身,感召美育立德

辅导员要用真诚的态度、魅力的人格来吸引并感召大学生,须借助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沟通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坚持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以审美性原则来塑造自身美好形象,形成较强的个人魅力。内在指从内心信念、人格修养、人生追求等方面,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得以体现并不断进步,逐渐形成审美化的人格品质,以此感召学生效仿;也要注重外在形象美的塑造,做到衣着得体、仪表从容、举止端庄等。要实现美育的陶冶功能,须具备内外兼修之美的亲和品质,平易近人、端庄优美的外在形象,善解人意、陽光柔美的内在品格,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美是人生艺术化、人心净化的必由之路。打破传统模式,让思政教育充满时代感、艺术感和亲切感,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4.

[3]程民治.杨振宁的科学美学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06):29,26.

[4]孙常炜.蔡元培先生全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简介

薛超(1993.04—),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

猜你喜欢
美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美育教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