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城交融的城市滨海地区开发议题与策略
——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地区为例

2021-07-29 11:34杨春侠YANGChunxiaZHANMingLIANGYu刘梦萱LIUMengxuan
住宅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滨海片区

■ 杨春侠 YANG Chunxia 詹 鸣 ZHAN Ming 梁 瑜 LIANG Yu 刘梦萱 LIU Mengxuan

1 城市滨海地区开发面临的挑战

城市滨海地区由于濒临海洋,在开发中面临着许多挑战。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引发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加速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到2100 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2~98 cm;《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表明,到2030 年,中国全海域海平面比2009年上升80~130 mm。同时,台风、风暴潮等极端气候事件也越来越多。2016 年以来,“莫兰蒂”“天鸽”“山竹”“利奇马”及“黑格比”等超强台风侵袭中国多个沿海城市;据2016年—2019 年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统计,2010 年—2019 年中国风暴潮累计181 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65亿元。与此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与经济效益,围填海活动日趋增多,这也使得海岸线原有生境、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且难以修复[1]。

上述挑战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城市滨海地区,而有些城区不仅濒临海洋,还背靠山体,呈现临山面海的态势。由于山与海的存在,往往伴随更多挑战。一方面,在强降雨季节,这些地区面临海潮、内涝、山洪的多重侵袭,防护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当山与海的距离十分接近时,城区用地较为狭长,交通布局受限,有时通过外劈山体、内凿隧洞等措施来建设交通干道,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早在1979 年,中国就提出了“沿海城市率先对外开放,进而带动内陆经济高速发展”的战略[2]。近年来,一些沿海地区又提出了城市合作发展战略,新型合作滨海城区应运而生,如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等。这些城区除了上述挑战外,对产业开发和形象塑造也有更高的要求。产业布局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复合新兴产业。城市形象要结合山、海地形,构建独特的山、海、城交融的新型格局。

2 临山面海城区开发的重要议题

结合上述挑战,不难发现,临山面海的城市滨海地区在开发中面临着安全、生态、交通、产业与形象等重要议题。

2.1 安全议题

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构筑滨海安全格局是首要议题。需要制定能够同时应对由于海平面上升、台风频发、短历时强降雨带来的灾害,以及山体滑坡及山洪冲刷等灾害的对策。不能单一强调防范,而需要疏防结合;既要重视灾害来临时的及时应对,也要注重平常时期对灾害的智慧监控。

2.2 生态议题

山与海都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填海造陆,劈山修路等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往往对生态系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需要提出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net,简称LID)的策略,修复因开发而受损的自然环境,实现降低传统能源消耗、高效利用绿色能源的目标。

2.3 交通议题

城市滨海地区汇集了海上、陆路、空中等多种交通,如何结合山海地形,构建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格局,是比其他内陆城市更难应对的议题。因山、海相近形成的带状城区需要加强组团间的联系,抬高的堤坝可以与景观道路相结合,智慧交通策略和新型交通设施可以有效引入。

2.4 产业议题

海洋是滨海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产业也成为滨海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山地是旅游产业、能源产业等的重要支撑,是提升滨海城区产业复合度的重要依托。临山面海的滨海城区拥有更多的山海资源,但发展受限于其进深较窄的城区用地,更需要向山、海延伸,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结构产业。

2.5 形象议题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较多城市滨海地区的海滨特征并未在城市性格中突显出来,需要突破现有“千城一面”的状态。首先,需要平衡山、海、城之间的空间关系,找寻必须保护与可以突破的节点区域;在此基础上,可以打破山与海的空间边界,让城市与自然交织重构,建筑与山体共筑天际线,打造山、海、城交融的空间格局。

3 “连山链海”的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实践应用

深汕合作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西北与惠州市惠东县接壤,东与汕尾市海丰县相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3]。合作区于2011 年2 月18 日正式设立,是我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由西向东横跨小漠镇、赤石镇与鲘门镇,海岸线全长50.9 km,滩、岛、湾、山、河、绿、城的资源组合特色显著。

在国家“生态文明、海洋强国”的新时代要求下,在深汕合作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的总体目标下,2019 年,深汕合作区开展了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要求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设计总面积约103.2 km2,其中陆域面积约56.6 km2、海域面积约46.6 km2。在此基础上,对包括小漠港至百安半岛的滨海陆域地区、芒屿岛及围合海域的区域进行总体城市设计,共约19.27 km2(图1)。

图1 城市设计区位与范围(来源: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任务书)

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阿海普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提交了城市设计方案,分析了现状机遇和挑战:背山面海,安全任重;蓝绿成网,截流萎缩;渔港活力,环境堪忧;岸线绵延,沙滩侵蚀;电厂机场,侵山迫海。基于此提出了设计愿景:“连山链海,未来已来”,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安全、生态、交通、产业与形象等重要议题提出战略与对策(图2)。

图2 设计战略

3.1 未来安全

提出“刚柔协防,应对未来”的安全战略,改变常见的单纯防灾模式,构筑蓝绿成网、疏防结合的安全防护体,防、顺、养、控层级递进,建成应对未来最极端风险的安全城区。

分级设防。沿海界面设置-1~2 m 生态湿地,1~3 m、3~5 m 不同等级可淹没场地,5 m安全区域,并预留城市发展带,未来可能建设7 m 超级安全堤坝(图3)。深汕合作区海岸线现状防潮标准10年一遇,规划实施后可抵御200 年一遇的风暴潮,预留防洪堤和水闸泵站,建设后可提升到1 000 年一遇的极端风暴潮防护水平。

图3 分层设防

蓝绿护航。横向近山处保持30 m 绿道,中部贯通原有水系和雨水花园,形成防山洪屏障;纵向保留部分水系,新增多个出海口,构筑泄洪排涝的自然水网;地下使用水渗透系统,使城市水渗透到雨水花园和河流中,减缓海平面上升(图4)。

图4 蓝绿护航

涵养协防。山体呈指状伸向海岸,近海处涵养红树林,中部沉积的混凝土块慢慢形成湿地岛屿,自然生长成海岸保护带。涵养沙滩,固沙增宽,形成近似自然的沙滩护岸;加入矿物质、微生物等,改善沙质,同时形成婚庆、度假、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幻彩沙滩。

安全大脑。防控结合,将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综合应对能力建设纳入未来城市规划。全域设置监测站点,在岛屿、海面、山上布点,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全面的智慧监控网络。各区域设管控基站,分别针对边坡、陆域生态环境、沙滩环境、海洋环境等进行监测,构建全面的安全大脑监控系统(图5)。

图5 安全大脑

3.2 全境生态

提出“山海链接,绿能低耗”的生态战略,织补因开发造成的山海割裂,发展山、海、城无界,产绿能、低能耗的“无边界公园”城区。

山、海、城无界。顺应山海特色,利用山海资源,构建绿岛、绿斑、绿网、绿脉、绿枝等绿色基底,形成候鸟迁徙廊道、水生动植物生存网络(图6)。织补山体,修补因新建交通设施割裂、砍伐的山体,建成上步行、下交通的立体空间,由山向海扩展,扩大建筑与自然相遇的界面,提高公园的使用效率,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合,形成无界公园。将蓝绿引入组团院落和高层庭院,创造会呼吸的生境建筑,提高绿色返还率。

图6 山、海、城无界

绿能低耗。利用山海资源,大力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如风能、潮汐能、海藻能等,产出绿色能源,输送至电厂,转换为电能,再输送至全城,供应城市生活与发展。同时,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建筑、能源、交通和废气物逐年降低排放,建设碳中和城区。场地内的电厂从去白烟,到艺术化,最终成为能源中转站,未来实现基地能源自给自足。

3.3 互联交通

提出“外联大区,内串微环”的交通战略,建构海陆空一体化快速换乘系统,对外强化与湾区、深圳、合作区的联系,对内以分层快速公交串联各组团微循环交通,建成内外联动、智慧出行的未来城区。

海陆空一体。航运方面,依托小漠、鲘门客运港,连通滨海地区,形成集旅游、休闲、客运为一体的海上交通系统,打通与大湾区的海上联系通道。同时,小漠港区发挥海上货运优势,助力滨海地区产业发展。公路方面,落实总体规划中“一纵五横”的主干路网,打通滨海新区与深汕中心区的联系通道。借助深汕高速、河惠汕高速,将滨海片区与深圳市及周边城市连通起来。轨道交通方面,依托小漠城际站和鲘门高铁站,整合深汕城际、汕惠城际、厦深高铁,将滨海片区接入国家轨道网络,为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空运方面,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小机型、小航线、小航程”的特点,以合作区通用机场为核心,搭建低空短途运输网络,向西融入湾区城市群,向东高效联系粤东城市群,全面支撑合作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分层联动。地下,干道局部下穿,疏解过境交通,为未来无车城区预留可能;地面,结合无人驾驶客舱、中运量有轨电车等,建立微循环公共交通系统;空中,以轻轨为轴,智能“芯”为核,构建绿色慢行网络(图7)。

图7 分层联动

枢纽整合。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组织交通换乘系统,形成区域交通枢纽,构建便捷的周边区域交通联系。典型区域为鲘门站前片区:山体跨高铁站点向海岸延展,上部为公共开放空间,下部为枢纽核心——高铁站、城际站并站设置;出租车、公交紧密围绕,轻轨、港运顺畅衔接,通过集绿色、活力、商业一体的连续换乘通廊,将铁路、轻轨、港口串联起来,形成多层次、复合化、生态性的枢纽系统;同时,围绕枢纽紧密布局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周边开发密度,形成站城一体的空间格局。

智慧出行。基于智能调度、出行分析、互联网支付技术,实现出行发车匹配、公交无缝衔接、一键支付等功能,重塑未来出行方式。

3.4 产研智城

提出“产业竞合,智能先导”的产业战略,构筑生活、产业、能源中心,依托深汕,承接深圳,竞合湾区,明确智慧引领、海洋特色的产业导向,建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标杆城区。

特色产业。整合场地山海、渔港等特色资源,构建滨海中心、鲘门产业、生态能源、休闲度假四大板块,发展生境商务会展、海洋创新智造、新型绿色能源、滨海养生度假等特色产业(图8)。

图8 特色产业

引人为先。未来人才流动会加剧,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城市具备强有力竞争力的前提。引智创新,以政策红利吸引人才就业,以科创环境激发人才创业,如创智水街以水岸为吸引,院落为催化,客厅为聚合,连廊为载体,实现人才汇集,激发思想火花;引居驻城,通过调整人才住房售价,把深圳的人引到这里居住,让既有的本地居民享受城市化福利,让北方或内陆游客,例如退休人群,来此度假养老。在各大板块打造不同主题的魅力文旅,引客旺城。

功能集合。打破功能壁垒,构建不同形式的集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如“高校+研究+产业”“研究+教育+临床护理”“研究+政务+监测管控”等。共享式居住,针对青年人,打造拥有更多共享起居室的户型,满足交流需求,实现工作居住一体共享式居住。制定创造与消费并行的制度,创建无人餐厅、无人超市、私人定制等试点,使消费者共同创造他们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历史现代共生,将现代技术、现代功能融入渔港功能与渔村文脉中,使既有渔业、纺织业、手工业在未来滨海地区源远流长、创新发展。

3.5 N 元空间

提出“山海筑城,高效减压”的形象战略,构建海、陆、空入口门户,各组团构筑“中央活力区”,建成高效工作、减压生活的典范城区(图9)。

图9 设计效果图

山海微城。在板块与组团层面形成工作、绿化、休闲一体的山海微城。

减压布局。与传统地标式建筑“中央商务区”不同,“中央活力区”的核心是公共空间,是将生活、休闲与工作融合的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是开敞空间,是活动的载体,是减压的场所。滨海地区各板块内现状均有农林用地与耕地,将其以打造归田创客村的形式充分利用开发,将农村生态与都市办公结合,让国际化的创客村落崛起于阡陌纵横的乡村田地中,也保存了既有种植业在未来城市中的历史印迹。山地田园居,结合山地地形,布置产业研发、休闲养生、都市居住,于静谧中纯化心灵。

特色形态。城区向海洋、空中伸展,建成智能“芯”、海上乐动、水下博物馆、漂浮社区等未来形象;两处社区应急车辆在地下通行,地面主要为步行空间,形成“无车”试点社区。

4 重要节点的实践应用

设计分为四大板块六个分区:滨海中心板块,含红泉河门户片区和石排滨海片区;鲘门产业板块,含鲘门站片区和鮜门镇片区;休闲度假板块,为百安半岛片区;生态能源板块,为小漠片区。

滨海中心板块位于深汕合作区沿海地区的中心(图10),将为深汕合作区创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和有吸引力的城市滨水门户形象。下面以滨海中心板块进一步探讨上述议题的细致对策。

图10 滨海中心板块

4.1 安全

在赤石河口东部至鲘门镇中部各个规划河道出口、码头出口处,布置拦沙堤,稳固沿岸泥沙。在滨海中心板块构建削浪、防潮和防护等多层综合防护海岸线:在石排滨海片区远离海岸的海面上,平行于海岸线,种植成片红树林,用来消波、降低风暴潮、阻挡海水前进;沿海岸线布置1~3 m标高的沙滩可淹没场地;设置3~5 m标高的不易淹没场地,硬质的阶梯式护岸结合多种形态的林地绿化及娱乐设施,为城市活动提供空间,也在沙滩后形成一片防护林带;城市建设区域主要为5 m 标高的安全区域,为城市提供安全保障。沿海在3~5 m标高的区域预留可弹性发展的带状场地,作为未来可能需要的7 m 标高的超级安全堤坝建设区域。与此同时,横向保留主体水系,新增多处雨水花园,贯通东西,形成防山洪、可游憩的弹性水绿交织带;纵向保留部分水系,在石排滨海片区新增出海口,达到泄洪排涝的效果。在近山处设置30~50 m 的绿化防汛带,防止山洪突发。

4.2 生态

梳理场地内的绿化,重塑缝合滨海中心板块被铁路割裂的山体,红泉河门户片区布置创意公园作为区域的绿色核心,整体构建由山达海、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同时,生态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之中:将蓝绿要素引入建筑组团,促进建筑群体与自然生态的渗透;建筑单体设置空中庭院、屋顶绿植等,创造会呼吸的生境建筑。

4.3 交通

在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共设置线路相似的5 条轻轨线和5 条巴士线:1 条横向串联滨海地区东西部分,2条(沿科教大道、宜城大道)纵向链接滨海地区和合作区中心区,2 条(沿发展大道、创新大道)纵向链接滨海地区和鹅埠片区。在滨海中心板块内部规划新能源巴士循环线路,更有利于内部的公共交通循环。在道路交通之外,根据地形局部设立行人天桥、辟设步行街和行人通道,构建立体的慢行网络,方便市民由市区前往海岸。

4.4 产业

滨海中心板块主要打造以商务金融、总部办公以及国际会展为主,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公服配套等为辅的综合生境商务会展板块。面向大众休闲客群及休闲商务客群,制定了商务度假、城市休闲、海洋休闲、文化艺术、创新技术探索与互动等特色产业主题;打造了中央商业轴、科技创新园区、海岸景观带及海滨长廊等特色区域,配备了高标准的酒店、海滨酒吧、海滨饭店等服务设施,策划了龙舟比赛、徒步旅行和山顶观景台等特色主题活动。

4.5 形象

作为深汕合作区中心区面向红海开放的中央区域门户,红泉河片区延续北部由高层综合建筑构成的中心区域轴,设置了一条以公共空间串联的区域轴线:沿线由北至南为可作为龙舟赛道的河段、地景式的创意文化公园、公共开敞的文化中心以及海上音乐厅。由此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城市结构性轴线(图11)。石排沿海地区(图12)保留改造现状民居,与新建的艺术村落共同组成艺术轴带。正对芒屿岛处的地标建筑群落与自然山体构筑独特的标识形象,提供观岛、赏海的最佳建筑单元。运用多种可变模式构建临时性海上艺术栈道,提供了多角度观看芒屿岛的可能,也为艺术节、海上婚庆等活动提供场地,轻触式的介入减少了人对自然的破坏。

图11 红泉河门户片区设计效果图

图12 石排滨海片区效果图

5 结语

随着沿海用地的开发和城市品质需求的提升,城市滨海地区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临山面海的滨海城区,山与海是最鲜明的生态资源特征,与安全、生态、交通、产业、形象等重要议题密切相关。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地区实践项目依托山海资源,探索了面向未来的战略与对策,以期构建应对多重风险、自然人工共构、步行需求主导、智慧产业凸显、滨海形象独特的典范新城,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的滨海都市活力示范区和世界知名的滨海生态旅游目的地。

猜你喜欢
滨海片区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滨海顶层公寓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岳滨海 藏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