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传统村落景观营建
——以吉安市银圳村为例

2021-07-29 11:34WANGRui严国泰YANGuotaiFANGJia
住宅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古村村落乡土

■ 王 瑞 WANG Rui 严国泰 YAN Guotai 方 家 FANG Jia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而村落就是农耕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1]。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传统村落反映着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3]。传统农业社会下的传统村落景观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相互作用中综合演变的产物,以风水观念和自然生态思想为指导,在自组织的主导下自然演进,浓缩了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地域特点,是地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4]。传统村落不是静态的,是随着历史不断演化的,其群落结构、建筑构造都会发生变化,而文化是这种动态性中的核心脉络和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在人与环境不断相互磨合的过程中,维系着文化的连续性,扩展着文化遗产的内涵,这种永续的发展才是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5]。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域文化特征和文化的连续性受到冲击。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与原有的乡村文化相互博弈,城市中标准化和模式化的景观成为了乡村空间的主导[6],导致乡村景观文化多样性消失,出现模式化、城市化倾向。近年来的美丽乡村等乡村建设,容易忽略传统村落和一般乡村的差别,忽视传统村落在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上的独特性,导致传统村落的景观营建在理念、空间、形态、材料等方面缺乏文化特色,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被破坏,原真性丢失,乡土风貌和地域特征消失,文脉传承割裂。

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一般乡村景观特征及规划策略进行研究[7-9],以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的多半关注传统村落的演变及特征[10-12],以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13-15],对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尤其是从文化传承角度出发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首先从文化传承的视角,通过“文化资源挖掘—要素提炼整合—景观空间表达”三个层次,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理念(表1),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理论进行实践和检验。

表1 银圳村主要文化资源一览表

银圳村位于江西安福县南部的金田乡,于2013 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周边古村分布较为集中,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具有庐陵文化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运用田野调查法,对银圳村的文化资源、村民意愿、景观现状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主持了银圳古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本文主要从银圳三个主要景观节点的具体设计出发,从理念、空间、功能、材料、视线等几方面具体阐述传统村落景观的设计方法。

1 基于文化传承的传统村落景观营建路径

传统村落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极强的文化传承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应该是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的精神内核。因此,传统村落的景观营建应更多地对村落文化进行挖掘和表达,在提炼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再生,最终延续传统村落独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个性。

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文化的挖掘和定位是规划设计的前提,在前期应完成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评价,明确需要保护的文化载体,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红线,确定保护范围和等级,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炼和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6]。在保护的基础上提炼核心的特色文化,形成村落鲜明的文化特征,凸显乡村文化特色。

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过程,而挖掘和提炼出来的文化资源是一个静态的结果。传统村落景观应该和时代结合,对传统文化要素要进行提炼和整合。整合的重点是要考虑村民主体性的需求和旅游等产业方面的需求,不仅要形成视觉风貌的景观,还要能适应新时代乡村生产生活需求,营造具有一定功能和经济生产价值的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的景观营建需要在提炼和整合文化要素中梳理乡土脉络,进一步提取文化景观符号。通过符号并置、转置和介置等手法[17],结合景观营建的理念、空间、功能、材料、视线等方面,表述和传承乡土文化,唤起村民和游客对乡土的记忆,置入新时代的功能,实现景观文化的传承和空间的再生(图1)。

图1 传统村落景观营建框架图

2 文化资源挖掘和提炼

2.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以传统建筑为代表,包含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历史遗存和街巷景观等物质要素。银圳古村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自然环境良好,保留多处古塘、古树、古井,有“一槐、二牛、三井”的传统空间格局,有东荫桥、晏公庙、宝善堂、银圳古书院、二房巷民居群、马廊下民居群、诰封祠及民居群、一山第及民居群等多处历史建筑,大部分保存良好,但有部分历史建筑没有进行有效再利用,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

2.2 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分为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社会文化分为家族文化、制度文化、行业文化,人文文化分为节日文化、习俗文化、信仰文化[18]。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是由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关系等共同作用形成的,非物质文化是景观生命力的重要来源。银圳古村保留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包括:风土民俗、历史人文和传说、信仰文化、南乡方言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传统村落景观要素等物质文化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传承空间和记忆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物质文化特征更加丰富,个性更为鲜明。二者的结合使传统村落的文化形象更为深厚、丰满[19]。在景观营建中,一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所依托的物质环境要素进行保护和改造,形成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中传承的空间和场所[20];另一方面,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激活整体村落的活力。

3 文化要素重构和整合

3.1 文化保护为基础

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是传统村落景观的本原,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在实现永续保存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利用。所以,应严格遵守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对历史建筑严格保护,维护遗产安全,保护遗产的原真性,维持历史景观风貌的完整性,突出古村特色。同时,保护最原真的传统习俗、人文风情、道德信仰等非物质文化传统。保证景观的乡土特性,防止景观城市化、公园化。银圳的景观营建在严格遵照保护规划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重点保护和突出古井、古槐、古书院、大礼堂、一山第等文化遗产,保护各类非遗文化。

3.2 村民参与为保障

如今的传统村落景观营建应该从过去对物的关注转移到对人的关心。作为村落的主人,村民既是传承的载体,也是传承的主体[21]。文化传承首先应以村民的传承意愿为重点关注对象,由此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22],带动村民的自觉保护和传承意识。村民主体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主动参与,是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有利保障。

现状调查显示,村民主体处于被动地位,大部分村民觉得自身对本村的景观营建没有知情权和发言权,但村民对乡村建设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强烈的诉求。本次设计对村民的意愿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大部分村民非常支持景观改造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对景观营建提出了很多建议。为了更好地增强村民的参与性,本次施工尽量让本地工匠参与,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挖掘和传承传统工匠技艺,鼓励村民实时监督和评价建造成果。

3.3 适当发展产业为导向

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的经济生产价值降低。传统村落的建设如不能激活经济发展,直接后果便是缺少村民的支持,文化传承也会失去自身造血能力而变得有名无实。传统村落的景观营建应顺应时代发展,挖掘核心文化资源,结合乡村旅游、康体养老、研学教育、传统手工艺基地等产业发展,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重构,促进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通过文化产业化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促进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传承。

银圳村具备一定的文化旅游资源,首先应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乱搭乱建,引进旅游业态。利用银圳古村田园风光、风土环境、历史建筑等生态文化资源,融合牛头宴、吃新节、表嫂茶等传统非遗活动,发展饮食文化游、旅游观光游、乡村研学等特色古村旅游道路。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宜居宜游宜学、养生养心养身”的个性化旅游空间,实现“乡土文化、空间环境、产业经济”三位一体发展,改善乡村面貌,实现村民致富。

3.4 乡土田园意趣为精神

乡土田园的景观意趣是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之一,整体的自然景观环境是传统村落的基础。传统村落景观营建应该利用传统村落清幽古朴的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村落自然景观特征。景观设计师应怀有对传统的敬畏,弱化景观形态设计,让景观回到本原的自然乡土状态。

银圳的景观规划充分尊重整体山、水、林、田、宅的自然风貌和空间肌理。通过植物、景观小品、空间布局营造村落整体古朴的乡土田园原生意境,实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延续。

4 文化景观传承和再生

银圳聚落的主要景观结构为“一环一轴三核心”,一期主要建设入口景观区、核心文化景观广场和一山第建筑群广场,为村落的主要景观节点。节点通过入村路连接,形成主要的景观轴线。一环为环村道和220 国道构成的主要游线,游线贯穿整个村落。整体以“金田古村、南乡新韵”为主题,对历史建筑严格保护,恢复历史景观风貌,突出古村特色,改善乡村面貌,展示和传承南乡文化。同时,通过现代功能的置入,实现历史景观空间的再生(图2)。

图2 银圳村落景观整体结构图

4.1 理念——留住古村乡愁

核心文化广场位于村委会前,面积约0.8hm2,现状为多年前美丽乡村建设时期的小游园,城市化公园特征明显,未能体现古村地域文化特征,不符合乡村生产生活的功能需要,日渐破败,景观形象差。广场原有的古井和古槐树景观是属于村落历史景观“一槐、二牛、三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整合“古井、古树、古塘”的现有资源,以“古树古井古村落,看山望水忆乡愁”为理念,以井为核心,营建有“乡愁”的村口原生景观。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公共空间的营造,维系传统的乡民、宗亲关系。

场地以槐夏风清(古树)、共话桑麻(古亭)、浣女濯衣(古塘)、古泉共汲(古井)四个景点为核心,拟恢复村口古井、古槐树和古塘的历史空间,还原自然、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保留洗衣、取水、聊天等重要的生活场景,激活历史空间活力,延续村民的集体记忆,留住乡愁(图3)。

图3 核心文化广场景观节点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4.2 空间——延续传统格局

核心文化广场拟恢复原有的景观风貌,延续传统空间格局并做适当的现代化演绎。总体分为开放活动区、半私密交流区、生态停车场和池塘水系区。开放区以古井为核心,恢复古时汲水的生活场景,形成开放活动空间(图4、5);交流区设置景观长廊,结合周边的古槐树、桑树和原有桂花树等绿化,营造舒适宜人的交流场所;北侧近期设计为生态停车场,远期规划为银圳名人文化园。停车场和广场之间布置夯土墙,结合竹子做空间分割。夯土墙近期作为文化景墙,提取“王时槐”为名人文化符号,在景墙上做王时槐人物剪影(图6、7),适当种植攀爬类植物,增加自然和时间感。景墙与后面的古建筑形成整个广场空间的背景,为场地烘托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景墙远期作为银圳名人文化园入口。北侧水系区打破原有古池塘呆板的驳岸形式,增加亲水性和水生植物种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营造古时洗衣聊天的生活场景。

图4 核心文化广场景观平面图

图5 核心文化广场景观功能分区图

图6 核心文化广场古井复原效果图

图7 银圳名人文化园入口效果图

4.3 功能——置入生产生活

传统村落的原始景观以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为导向,本质上重视功能,形式上更多的是传统工匠和时间语言的沉淀,没有过多标新立异的设计,一切都是自然生长。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应在原有的历史文化空间中重新注入新的功能,使传统空间和现代生产生活需求融合。

在核心文化广场设置亭廊(共话桑麻亭),在功能上尽可能提供邻里交往的机会和空间。亭廊周边种植桑树、麻、菊花等乡土植物,呼应主题,形成远山近郭、绿树掩映、闲适温情的空间意境(图8)。廊架为本地老木匠纯手工制作,用料和工艺完全来源于古法,与广场西侧的历史建筑群交相辉映,成为历史的现代注脚,丰富了边界空间,形成了观赏、休憩和交谈的良好场地。近期以满足村民生活、交往和健身娱乐需求为主,远期同时满足游客观赏和休憩的需求。

图8 共话桑麻亭效果图

4.4 材料——保持自然乡土

景观建造延续古村的乡土材质和传统工艺,对村落中拆迁的建筑废料加以回收利用,实现与古为新,古为今用。广场和道路铺装尽量以青石板和旧条石为主,装饰一些场地原有的废旧砖瓦,遵循“就地取材、循环利用、延续传统”的原则,在材质质感上保留古村的历史感。使用原始工艺铺设,溯源传统铺装样式,在细节上体现工匠精神。部分景观节点利用回收废弃的水槽、磨盘、水缸、柱础石、石门墩等旧物件做点缀。村庄内的围栏和景墙修复,在材料使用上可选择原木、竹子、夯土、砖砌、瓦片、毛石或者混合材料,营造精致古朴的古村氛围(图9)。

图9 古村原始材质和废料

从经济和场地精神的角度出发,传统村落应尽量种植乡土植物。银圳村景观结合桃李、海棠、垂柳、桂花、桑树、芭蕉等乔灌木,整体构建植物景观框架,草本植物选择部分古村现有的植物,如菖蒲、毛蕨、薛荔、蛇莓等(图10)。通过植物的点缀实现四季有景、自然恬淡、古朴野趣的乡土意境。

图10 金田地区古村原生植物

4.5 视线——维护古村风貌

整体维护古村的特色风貌,景观充分考虑周边的山水关系,通过对远山、水塘、河流的借景,以及内部景观的框景、对景、障景等方式组织视线,营造步移景异、曲折尽致、眼前有景的效果。

核心文化广场视线组织以“古井”为核心,对视线内低矮破旧的非保护建筑进行适当拆除,打通入口和远山、田野的视线关系。边界的景墙和亭廊对视线进行引导,通过借景,营造远山近水的乡村田园风光。通过障景屏蔽不良视线,利用景墙和大乔木弱化现代建筑的视觉影响。突出文化夯土墙和共话桑麻亭的对景关系。重点强化古村落民居群的天际线和古树景观。通过视线的梳理,营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景观。一山第广场通过对场地进行清理,为历史留出空间,不做过度设计,让古建筑做主角,强化古民居群的天际线。

5 结语

传统村落是有生命的,其文化的动态传承让生命不断新生和更迭。尊重这种动态性,在动态中保持村落文化的传承和文脉的延续,保护历史的延续性是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的应有之义。面对日渐式微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我们要在基于传统地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村落景观营建模式。

本文提供了以“文化资源挖掘和提炼—文化要素重构和整合—文化景观传承和再生”三个层次为主的营建理念。其中,文化资源挖掘是根本,是传统村落景观的来源;要素提炼整合是关键,传统村落景观营建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过程,应在保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村民主体和产业发展等各种要素,整合各方面资源,注重乡土田园意趣的整体精神;景观空间表达是结果,文化的传承需要景观物质空间的具体表达。规划师应提取和传承本土地域文化,将其具体运用到传统村落景观营建当中,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的历久弥新,传统村落文化的延绵不绝。

猜你喜欢
古村村落乡土
《古村小巷》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古村新景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古村之晨
乡土中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古村——大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