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有“智”与“美”

2021-07-29 02:18黄玉红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感语文课堂美的

[人物名片]

黄玉红,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小学语文教师、副校长;江苏省镇江市学科帶头人,镇江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学科优秀青年教师,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讲三德,做三好”师德标兵,镇江市优秀班主任,镇江市青年教师新秀,全国自然分材优秀示范课教师。

主张“真智美的语文课堂”。近五年执教的省市级公开课有三十多节,在省市级语文赛课中多次荣获一等奖。三十余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出版了个人专著《真·智·美 我的语文我的课》。

语文教学面面观

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这样一些现象不禁让人“心有千千结”——

第一,“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经久不“衰”。教师依旧滔滔不绝,将知识点逐一“灌”给学生,或是一问一答,兴致勃勃。也有一读到底的,课堂里书声琅琅,但到底读出了多少理解,读出了多少内涵,从未思考过。

第二,“自主”“合作”频频亮相。学生行走在课堂学习与发展的“探究”主干道上,“自主”有了地位,“合作”有了市场,但总感觉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缺少教师应有的指导。浮浅就会流于形式,形式就将导致学生的自主和合作的探究只有现象,而无本质。

第三,“搜集”“拓展”成了“一种时髦”。“教科书”外的“教学资源”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语文课上,课文学习浮光掠影,广泛地搜集、交流相关的学习资源成了一种时髦。静心想一想,面对一堂以课本为“本”的阅读课,过分地舍“本”而求“末”,真的不必要。

第四,多媒体“精美呈现”成了时代责任。没有多媒体,语文教师似乎不会上课了。粉笔不见了,板书没有了,“鼠标”频频“点击”,到底“点”出了学生多少思维、多少智慧、多少情感?

第五,被“语文要素”牵着鼻子走。唯“要素”的观点,使一篇文质兼美、血肉丰满的课文成了“聋子的耳朵”。作者的喜怒哀乐,不让学生通过读、思、悟去“会面”,去“体验”,活生生、美滋滋的与文本对话成了冷冰冰的“人人”对话……

语文课堂上的这一幕幕,缺失了“智”,更无“美感”可言,应当让每一个语文人深思!

“智”,语文教学在呼唤

语文教学当理智——

语文课呼唤理智。当部编教材向我们走来,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直面。将今昔教育理念作一对比,甄别哪些是传承、哪些是创新,明确为什么传承、为什么创新,不应该割断历史,从零起步,使语文教学一下子陌生起来。例如,部编教材采用“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双线编排的方式。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要么眼中只有“知识”,要么“空谈人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双边关系失衡的现象,从而有了“偏颇”的倾向。所以,今天倡导的就是对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失物招领”,就是要恢复这一平衡,使师生在共同的参与和活动中,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呼唤理智,就要准确把握一些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说理智对待语文课堂教学中“形式与内容”。形式和内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重视内容,反对单纯形式主义;同时,要运用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结构、程序等,都是“形式”,都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这一内容服务的,二者之间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如果能实现科学化、艺术化的辩证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真正听到学生拔节的声音。

语文教学还当具智慧——

语文课堂具有智慧,孩子们一定是越学越聪明的。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独辟孩子爱走的“蹊径”,引导孩子们一路饶有兴趣地探幽览胜。只有这样的智慧课堂,才能把孩子带入别有洞天的语文境界。

充满智慧的课堂应该是简约的,简中见“丰”,简中有“厚”。因为简约才能留白,留白才有思维的时空。《牛和鹅》这篇课文画面感十分强,但课文比较长,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尝试写批注。于是我抓住前后多处对比引导学生作“批注”。这样的课堂是简洁的,清清楚楚一条主线,可扎扎实实进行“批注”训练。孩子们相互启迪,智慧的光芒就会被点亮。

充满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有新鲜感的。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走的“路”应是新的。人们常说“熟悉的路上没有风景”,孩子更有这样的反应和表现。新颖的设计,会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上《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时,师生一起借助语言文字给这个男子汉做份“成长档案”。孩子们一下子有了兴趣,纷纷找寻他具有男子汉特征的言行,“成长档案”也很有深度。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去套路化”,能努力使每堂课都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或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或有新的感悟、新的提升。

充满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可“通幽”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多么智慧的“路径”,多么有意思的探寻。带领孩子们学习《赵州桥》,就引领他们运用课文语言来当“小导游”。让孩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边读边寻找关键信息,目的是积累课文的语言并学会表达。如此,孩子们走在这条“蹊径”上,稍稍努力一下,很快地就达到终点。且一路闻花听泉,硕果累累。成功的喜悦能激发智慧的迸发!

“美”,语文教学在追寻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得“意”忘“言”,空泛的“人文精神”会拓展过度,会过分注重花样翻新…… 语文课堂应该追寻“美”,文本中的一个个文字就是一幅幅美的画、一首首优美的诗。学生学习语文就应该获得美的体验!

美感的获得应是“涵养”的过程——

涵养,是滋润养育的意思。在阅读中获得美感需要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美感的获得当“走进”文本。看,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态的美在教材里均有典型而丰富的表达。同样描绘乡村独特的美景,《宿新市徐公店》是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金黄的菜花;《乡下人家》是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春笋;《三月桃花水》就是大地回暖、河流苏醒、桃花盛开的美丽画卷……学生只有真正“走进”不同的文本,才能触摸语言文字,浸润在语言文字之中,才能真正感知到人、事、物的美。

美感的获得当在“对话”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精练的讲解,画龙点睛式的点拨,雪中送炭的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带领孩子顺畅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孩子获得语言知识,摄取人文素养,“看”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画面,“听”到万物的轻柔絮语,“闻”到四季的芬芳……

美感的获得当有独特的“体悟”。由文悟道,由道赏文,这就是读、思、悟的结合,“教、学、做”的合一。孩子们读《巨人的花园》,就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有的孩子说“我喜欢花园,因为这儿四季皆美,这儿是孩子们的乐园”;有的孩子说“我喜欢这位巨人,因为他在改变,变得温和慈祥,变得眼中有光”;有的孩子说“我喜欢这群孩子们,因为他们像春天一样,像天使一样”……我们必须珍视孩子们独特的体验,那么,文本的“美”就会弥漫在课堂上,萦绕在孩子的心间。

美感的获得必是师生“拔节”的过程——

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必将有助于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也有助于每个语文教师自我历练与提升,这是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

除了教学设计要努力“求美”,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力求“精美”。清晰、简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美的;幽默、风趣,让孩子在笑声中豁然开朗的语言是美的;三言两语,让孩子顿悟的语言亦是美的……这样的语言传达着教育的情意,让孩子在课堂上如沐春风。

另外,语文教师应有自身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去熏陶孩子,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和谐的。和谐便是美!

因此,要想使语文课堂让大家放下“千千结”,那么,语文教学就要与“智”同行,与“美”相伴!

猜你喜欢
美感语文课堂美的
好美的雾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