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本特质 感受文本美感

2021-07-29 02:18张冬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白求恩课文文本

张冬兰

综观目前的语文教学,部分教师追求新、奇、特,偏离文本价值、脱离语文本体特色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有些教师误读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学习的真义,出现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碎片化的做法。一堂课下来,不知主体性目标是什么,教师心中无“谱”,学生心中无“数”。

一、偏离文本价值的教学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将放任个性化阅读曲解为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观点,对于彻底改变阅读教学中教师填鸭式的串讲、无视学生阅读感受这一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其价值意义存在一定的内部规定性。而学生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领悟到文本价值。如果我们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摒弃了教师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点拨,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放任自流,就很容易偏离文本的这种内部规定性,学生往往难以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也就不能实现对文本意义的科学建构,阅读水平也只能徘徊不前。

(二)将过度开发资源曲解为大语文学习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旨在拓宽语文教学的视域,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古今勾连,书本与世界相通,符号与生活相融,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观。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理念,老师们积极动脑,努力挖掘与课文有关的课程资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呈现的资源可谓五彩缤纷,各式各样。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一是出现过度开发的现象,只要有点关联的,不管有没有语文学习的价值,就不加选择地拿过来用。二是出现挥霍资源、生吞活剥的现象,对相关资料只有“吞咽”而无“咀嚼”,忽略了语文学习精读的方法。譬如有的老师讲到动物故事时,大谈特谈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处境,强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如此的课程资源开发,是非语文的因素,消耗了课堂教学时间,最后能够让学生读懂课文、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时间少得可怜。语文学习有其特有的内容和方法,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忽略了语文学科的“边界”,资源开发得太滥,披上“大语文学习”的外衣,就会背离语文教学的轨道,失去应有的“语文味”,也达不到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将花式花样翻新曲解为自主探索

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诚然,课堂上提倡学生的自主感悟、实践探究,并通过恰当的形式、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这对于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体现新课标中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味追求形式,设计各种唱、跳、画、演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却冷淡了教材,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将是蜻蜓点水式的,对其中美的内涵、美的言语技巧都不能深入体会。

二、抓住文本特质,感悟语文的美感

(一)感悟文本的风景美:图像解读→词句赏读

有的老師在教学写景的课文时,往往借助大量的图片或声像资料,让学生欣赏,而不是让学生去文字中走一遭,通过语文的方式去欣赏美。这样的做法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带给学生的感受是肤浅的,学生是在被动中接受。写景类文章往往用抽象的文字符号,特别是借助一些关键性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出大量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体现出丰富的美感,比如色彩美、情态美、意境美等,这是写景类文章的一种特质。我们应关注这一特质,带领学生徜徉于文本之中,对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深层次的品析、玩味、诵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发自内心的对美的共识。

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围绕文末中心句,介绍了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风光之美。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赏读关键词句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小兴安岭,去领略小兴安岭独特的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静心默读的方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小兴安岭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小兴安岭风景美丽,物产丰富,呈现出特有的北国风光。全文正是围绕最后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来写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借助哪些重点词句,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在研读课文后进行交流,老师可以适时点拨和小结。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通过朗读,通过介绍,去感受文章的文字美和内容美,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并对祖国优美的风光产生由衷的赞叹。

在教学写景类文章时,关注课文通过精练的词句介绍景物的方法,进入情境赏读文字,设身处地介绍体验,实际就是教给学生学法,但又不是机械地灌输和教授。这个过程中弥散着语文味,学生在对美好事物进行认知、体验、接纳、存储、创造的时候,完成了语文学习,获得了美感享受。而这种审美的体验又能促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内生出探究的欲望,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更有活力。

(二)感受文本的精神美:张贴标签→关注细节

教材中有很多体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文章,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也有身边的普通人,比如司马光、白求恩、列宁、《掌声》中英子的同学、《桥》中的村支书等等。有的老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简单化,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从大的层面进行人物分析,给人物贴标签,提问学生:这是个怎样的人?于是,学生就会用一些普适性的词语来概括人物,比如聪明的司马光、无私奉献的白求恩、大公无私的村支书等。这样的概括,忽略了文本的价值,缺少真正的体悟,是机械的,是生硬的,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更不能激荡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要知道,人物的形象往往在具体的事件中得到塑造,人物的高尚情操和可贵精神透过文字得以体现,更是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中熠熠闪光,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一般特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人物的具体表现,通过品读文字,还原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人物的精神之美,进而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言语实践中去传达美,赞颂美。这才是语文学习该有的样态。

《白求恩》一文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白求恩大夫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忘我工作的精神。教学时,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表现,揣摩人物的心理,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亲近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利用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字:文中白求恩大夫的哪些表现、哪些话语令你印象深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想对他说什么?第二段中,“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等词句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因长时间没有休息而疲惫不堪的状态。可以预设学生的感悟:两天两夜没休息该是多累,眼球上布满血丝正是疲劳到极点的表现。白求恩大夫,您是個外国人,为了救治中国伤员,没日没夜,又那么危险,您太辛苦、太无私了!第三自然段中,详细写了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等话语,充分表现出白求恩大夫不顾自己的安危,与战士们共同进退的坚定信念以及作为医生的敬业精神。学生可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交流读后感受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关注人物细节表现,揣度人物心理,本身是思维活动,在此过程中,与美好精神相遇,受到人情美、人格美、人性美的教育,催生新的思想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反过来又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和审美互促共进,使学生的素质结构不断完善,其意义是深远的。当然,在了解人物精神品质时,我们还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探究。知人论世,我们要善于开发亚教材,通过其他相关的语言材料,带领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生活的背景,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之下,更加全面、立体化地衡量一个人,真正地把握人物的精神实质。

(三)感受文本的情趣美:浅尝表趣→智趣相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童话故事趣味盎然,从不同的角度,叙写了想象世界里的神奇,带给儿童有趣的、奇妙的体验,比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等课文。有的老师指导孩子读故事时浅尝辄止,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满足于用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的方式再现故事内容。学生没有思维参与其中,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或悲伤,没有源自创造的成功体验,感受到的仅是浅表的趣味。其实,童话故事借助想象、夸张表达憧憬、期待和愿望的表现手法,留下了大量再创造的空间,是发展儿童思维、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学会预测”这个单元目标,目的也正是将学生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推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有好多旁批,都是模仿儿童真实的阅读心理所作的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旁批,告诉他们可以在什么地方进行预测,预测什么内容。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故事的具体内容,边读边预测:后面的故事是怎样发展的呢?采用对照、验证的方法,读完一部分,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体验到对未知内容进行揣测的趣味和快乐。如果想的与文章所述一样,他们更是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篇课文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每一个片段都有老屋准备倒下时与小动物请求帮助时产生的矛盾冲突。相似的情节,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老屋是像之前一样没有倒下,还是发生了变化?它会一直站着吗?在对故事情节的拓展延伸中,学生迁移了语言,内生了精神,体会到了老屋的慈祥仁爱。在童话的世界里,学生感受到了关怀弱小、帮助他人的情感之美。同时,又在同中求变求新,“老屋会一直站着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彰显着思考的力量。文中角色之间的对话、心理等描写也具有相似性,为学生的言说提供了凭借。会不会还有其他小动物提出类似的请求呢?老屋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地会用上课文里的句式进行说话。通过仿照课文的句式,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事物产生联系时的愉悦感以及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不拘一格的想象内容也正是创新精神的动力和源泉。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心中时刻装着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挖掘课文的特质,以此为主体目标引领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的特质,从审美的层面去进行阅读,关注美的语言形式和美的思想内容,在感知语言美的基础上鉴赏美,创造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悟,真正落实新课改的阅读理念,使学生的阅读水平、精神品质得到切实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白求恩课文文本
纪念白求恩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