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之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1-07-29 22:07李梦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励志思维能力题目

李梦丹

近年来,小学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的思维培养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最为重要。王灿明在《儿童创造教育新论》一书中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我认为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创新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突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过去的知识加以整合,从而积累更多更新的知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足。老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记,这种教育模式很容易变成“填鸭式”教育,效果不容乐观,也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创新精神的语文学习。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显得愈发重要。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呢?接下来,我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实例進行简单阐述。

二、创设问题,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各科老师日常教学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将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逻辑思维,而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语文学习的发散思维和转化能力。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学会质疑反思,在质疑中发散思维,在反思中培养创新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主思考。在日常的新课讲授或者复习总结时,我认为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迅速提高,并且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质疑,不断发散思维。这样的过程便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然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琐碎,没有深度。这时老师如何进行引导,提出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紧扣课题,发散思维。每一篇课文的题目都有丰富的内涵,因此题目又被称之为“题眼”。在题目中我们能看见文章的线索,感知作者的思想。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从题目中我们得到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三个重要线索。通过题目,学生能产生疑问: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呢?徐悲鸿会怎样励志学画呢?他励志学画的结果又是怎样呢?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同学们不仅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将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大致理解了课文背后隐藏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这样的“一题多解”让学生学习别人的理解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题目的引导,同学们能带着问题去感悟课文,他们的思维活动十分活跃,从而激活了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2.把握内容,谈思质疑。思维具有批判性,而这恰恰是仔细审视思维过程的一种智力。面对权威的课文,质疑能让学生以审视的眼光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适时制造质疑的契机,引导孩子们从多个角度产生疑问。比如从文中的关键内容处质疑。在《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环境描写是这样的:“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这样的环境描写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多此一举?月上中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时珍熬夜在破败的古寺中记载草药,写景是为了衬托李时珍师徒不畏艰苦、一心修订《本草纲目》为民造福的可敬形象。通过这样的质疑让学生体会写景的好处,引导学生对此类描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从质疑入手,将思考形成习惯,让发散性思维在课堂生根发芽。

3.以问引问,转化知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水平,每个人的思考又都有局限性,提出的问题同样也具有局限性。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孩子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思维和认识引向深刻。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学生薄弱的知识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孩子们有时候会混淆修辞手法。在学习《夜色》一课时,我特地选取文中的“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这句话来问同学们:“这里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A同学很快就举起了小手,回答:“这是比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我开始循循善诱。这个同学一看到句子中的“像”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也是平时容易混淆的重点内容。“那请你找找看这里哪两样事物有相似之处呢?”A同学有点懵了。“花草和白天?花草和微笑?”孩子小声地说出答案,自己都觉得应该是错的。我继续引导小朋友:“既然找不出,那还符合比喻句的要求吗?还是比喻句吗?”A同学瞬间看清比喻句的本质,这不是比喻句。“那这是什么句子呢?”“这是拟人句,花草在微笑是把花草当作人来写。”经过反复思考的小朋友发现句子中的关键词原来是“微笑”。

4.温故知新,求同存异。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即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而实现求同存异的目的。

在我的课堂中,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当我领读《梦圆飞天》课文,故意误读“载(zǎi)人航天”时,他立刻就举手说:“老师,您读错了,应该是载(zài)人航天”。原来,他清晰地记得上册书中《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出现过“满载(zài)而归”。显然这个孩子对学过的知识十分熟悉,同时通过联想对比后对老师的教学进行了大胆质疑。借着他的纠错机会,我表扬了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并和学生一起重新温习了这个多音字,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对比的方式进行发散思维,为孩子们进一步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发现更多的新知识打下基础。像这样呈现出来的扩散式的思维,就是我们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需要培养的创新思维。

这种帮助学生透过问题反复思考更为本质内涵的方式,使学生一下子抓住了关键问题,也敢于去思考质疑。通过反思,孩子用流畅、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就这样,一道混淆视听的题目在反思中慢慢消化,学生的思维也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如果加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能使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加具有创造力,思维也变得灵活敏捷。除此之外,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要想在未来能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孩子必须从小多思善疑。面对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面对困惑,多进行总结反思。在质疑和反思中培养自己的思辨性思维,才能在墨守成规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励志思维能力题目
培养思维能力
关于题目的要求
培养思维能力
生活励志
追根求源
“差钱”也演“励志”剧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