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有效教学

2021-07-29 22:07王贵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者细节诗歌

王贵云

“教学内容”涉及的是一堂课教什么。教什么,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常常要遇到的问题。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每一堂课,考虑好教什么,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一、存在问题

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往往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内容过多。以《细节之魅》的教学为例,教者分别从六个不同的描写角度来教学,引领学生体会细节的魅力及细节写作的手法,教学主要内容如下。

教学过程中,教者逐一出示各种描写的例句,我数了一下,单是这六类例句,就涉及13个语段,针对每个语段要有师生的交流对话。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要买牡蛎时,母亲说了一段话,师生围绕“这段语言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展开交流对话。如果每个语段的交流用时2分钟的话,就需要26分钟,再加上导入、进入新课时对细节的定义及其作用的介绍,后面还有总结和练习。其中一个练习是出示一幅照片,学生观察照片,捕捉细节,加以描述。另一个练习是给一段话:傍晚,爸爸又给我送饭,当我走出教学楼,爸爸高兴地把饭盒交给我。教者要求学生为语段补充细节。整节课上,教者是以“定论”的方式把细节描写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学内容一个接着一个,作为听课者,我有目不暇接之感。学生则一直处于简单的一问一答中,处于被动地接受中,一味地跟着老师跑。教学内容的偏多,导致作文指导课,只见“指”很少“导”;只有口头交流,少有书面写作表达;讲练分离,嘴上谈兵;教师“教”的设计充分,而能体现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当堂的写作生成即学生的“学”少而又少。

2.内容走偏。我曾听过如《走进语言陌生化》《诗化的语言 灵动的创作——作文语言的诗化》等作文课。通过这样的课题,我们可以想见,教学的方向上是追求语言的新奇华美。语言要为内容服务,单纯追求语言上的华丽是不可取的。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写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常见文体的规范文章,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写作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作文的原生态化,真实,本色,自然,写平平常常的好文章。所谓“好”,就是文从字顺,内容实在,言之有物,朴实自然,而绝不是形式上、语言上的新奇巧怪。

3.内容强加。记得一位教师執教闻一多的诗歌《也许》。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比较阅读,发现诗歌之美

父亲爱女儿,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父女的情谊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闻一多失去了最珍爱的女儿,然而这样的不幸也发生在另一个作家的身上,他就是周国平。(幻灯片介绍他的札记)老师选了一段文字给大家读一下,我们来感受,同样的爱,不分高下,但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给我们怎样不同的感受?通过交流来发现诗歌的特点。温馨提示:可以从诗歌篇幅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

授课之后,教者谈到了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深刻地体会父亲那伟大深沉的爱,体会作者的丧子之痛,并初步比较出诗歌的特点。

教者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把散文和诗歌放在一起比较,总结诗歌的特点,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但在听课的过程中,感觉这样的比较阅读有强加的意味。

首先,教者在教材分析中写道,《也许》用于八年级教学。既然是八年级的教学,就应该承前考虑到七年级的教学,在七年级学生学过的诗歌如《孩童之道》《乡愁》《我爱这土地》等,诗歌的特点应该不是作为新知识出现的。

另外,对于比较阅读,教者认识不充分。比较阅读是把文本自身或文本之间,在内容上或形式上的相同或相异之处加以比较、分析,以深化文本的阅读理解的一种方法。比较,可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先进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比较阅读必须是建立在文本理解之上的,并且必须围绕文本,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原有文本进行比较,以促进文本的阅读理解。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这个环节的教学不足五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朗读札记的片段。学生发言时,基本上不知该怎样回答,到后来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说,一直是教者自己在总结并且是匆匆滑过。

二、解决策略:从“素备”入手,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二是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三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在一节课上不能面面俱到,但求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这样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四是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五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备课的功夫很关键。如何合理备课,我的经验是“素备”先行。“素备”指的是避开一些所谓教学参考书的分析结果,排除它们的干扰,静下心来,以初涉心态,自己读进去,读出自己的东西来,包括发现、感悟和收获等。在这个基础上,再借助某些资料,或和他人共同研究,以形成对所备内容的新的理解。有了充分的“素备”作基础,再去参阅一些资料,就具有原则性和选择能力;与别人交流,也能达到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能更好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师与教材、学生、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在“素备”的基础上,教者可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考虑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的“差异”。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未知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还要考虑“我要如何让学生对这些有热情”。

“素备”,需要时间,需要兴趣,需要方法,需要习惯,更需要一种能力。无论使用哪一版教材,教师都应大胆摆脱教辅资料的羁绊,在解决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备课,合理预设。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课堂的灵活调控,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生成,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样的“素备”实施起来挺有难度,起码要与自己思维上的惰性做斗争。不过,这样的“素备”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者细节诗歌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诗歌岛·八面来风
细节取胜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