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

2021-08-02 12:22闫振川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落花生朗读课文段落

闫振川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能力目标: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可惜、开辟、翻地、居然、收获、爱慕、成熟、分辨、体面、吩咐,榨油,播种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之后找学生分享,学生分享完毕之后还有不足,老师进行补充。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是要注意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再做出解释和鼓励。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2)默读第3~15自然段,寻找花生的特点。

答案: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格便宜。

(3)认真品读父亲说的话,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注:板书顺序,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能力目标: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2.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找出三名同学回答课后留的答案,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探究一下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那种欣喜。)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母亲的建议: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板书: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议花生:(对比)(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置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这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故意炫耀自己吗?为什么?(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引申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你们都是有价值的,对于老师而言,大家都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同学们也要在自己的位置上闪闪发光。)

4.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5.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接着请学生回答,学生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要给予肯定,如果是坏人要问为什么要做坏人,再纠正

6.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

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從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7.思考:最后这一节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七、总结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老师,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写一篇小作文《我想成为的人》。

猜你喜欢
落花生朗读课文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青铜葵花》选段
心理小测试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落花生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