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动态平衡仪的康复锻炼对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08-03 10:36孔维英卫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卫辉4531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步幅步态

孔维英(卫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卫辉453100)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患者神经系统多发病,它是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引起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不足,导致乙酰胆碱和多巴胺这两种神经递质失衡的疾病。很多患者出现动作僵硬、手足发抖、肢体不协调等运动症状,除了常规的临床治疗措施外,积极正确的康复锻炼对缓解症状具有较大的帮助,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神经功能的残损、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1]。静动态平衡仪通常是临床进行平衡感和稳定极限的感官交互测试,用来衡量受试者的平衡能力,对受试者感官损伤进行量化的仪器。但目前有关该仪器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康复训练中的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就基于静动态平衡仪的康复锻炼对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如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康复锻炼方案不同,将予以常规康复锻炼的3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加用基于静动态平衡仪的康复锻炼的3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8~72(65.48±3.27)岁;病程2~5(3.82±0.64)年。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58~71(65.42±3.33)岁;病程2~5(3.85±0.5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2]中诊断标椎;②均伴有运动障碍症状;③均无意识障碍;④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帕金森病情处于进展期患者;②伴有精神、心理异常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康复锻炼:(1)针对肌强直、肢体僵硬进行松弛训练,用伸髋、屈膝等关节活动度训练来防止挛缩发生,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度;(2)用姿势控制训练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3)在步行当中,让患者加快启动速度和步行速度,并且加大步幅,引导运用正确的动作时序;(4)针对面部,可以采用面部按摩、牵拉,还有面部肌肉的主动活动来促进面部表情肌的活动;(5)唇舌咀嚼和吞咽训练,可以用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情况、进食能力;(6)帕金森病患者往往都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焦虑的心理情况,予以心理疏导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对已经出现关节活动障碍的病人,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肌肉拉伤。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基于静动态平衡仪的康复锻炼:训练内容包括稳定极限、动态平衡和体重转移,使用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以屏幕上的静态和动态姿势信息作为参考,患者可了解自己的运动平衡情况,并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进行纠正训练。

1.4 临床观察指标 (1)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比较两组步态情况,采用三维运动分析仪,嘱患者在放松状态下尽量直线行走,测量3次取均值,记录步长、步速、步频、步幅。(2)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3]比较两组平衡能力,包括无支撑站立、无靠背坐位、站立到坐、转移等14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制,总分56分,得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训练前后步态情况比较训练前,两组步长、步速、步频、步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两组步长、步速、步频、步幅均较训练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步态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训练前后步态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

步长(cm) 步速(m/s) 步频(min) 步幅(m)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 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观察组n 36 36 t P 20.72±6.01 20.69±5.98 0.021 0.983 30.47±4.91*45.11±5.03*12.497 0.000 0.59±0.06 0.57±0.08 1.200 0.234 0.71±0.09*1.02±0.06*17.196 0.000 35.94±7.83 35.82±7.91 0.065 0.949 42.74±5.93*50.51±5.47*5.779 0.000 0.70±0.07 0.69±0.09 0.526 0.600 0.98±0.12*1.19±0.11*7.740 0.000

2.2 两组训练前后平衡能力比较 训练前,两组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两组BBS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平衡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平衡能力比较(±s,分)

n 训练前 训练后 t P对照组观察组36 36 4.539 9.065 0.000 0.000 t P 32.48±5.17 32.42±5.22 0.049 0.961 37.67±4.51 42.58±4.24 4.759 0.000

3 讨论

帕金森病患者动作僵硬,协调能力差,行走及翻身往往都有困难,当患者姿势平衡异常,走路不稳,甚至失去生活及工作能力时,容易出现多种身体及心理障碍,发生各种骨折、肺部及尿路感染、心衰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极其不利的深远影响,不仅影响患者个人生活质量,缩短寿命,也会影响家庭经济及生活,对社会的和谐安定也有不利的影响[4]。

目前帕金森病没有根治的方法,各种药物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恢复其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但是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自然进展。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除了规律的药物治疗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锻炼来训练各组肌肉的协调性,也至关重要[5]。很多患者对日常的饮食和服药非常重视,但是经常忽略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的重要作用。由于帕金森病的进展性,患者长期异常姿势得不到纠正,肢体活动能力越来越差,肌肉僵直,动作缓慢,还会出现关节疾病[6]。为了维持或改善帕金森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在进行治疗的同时,配合进行康复锻炼,对防治帕金森病的继发性功能障碍非常必要[7]。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两组步长、步速、步频、步幅、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基于静动态平衡仪的康复锻炼,可改善患者步态及平衡能力。早期正规的帕金森病康复治疗可以适当推迟一些药物的使用,维持更久的生活自理时限。而强化康复锻炼,不仅能尽早纠正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姿势,还能进一步增强关节灵活性,有助于保持身体的灵活性、肌肉的强健和关节的柔韧性[8]。而静动态平衡仪能客观的发现导致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姿势障碍的原因。帕金森病患者基于静动态平衡仪进行康复锻炼,可及时纠正训练,更好地改善患者步态及平衡能力[9,10]。因此,帕金森病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且需要长期坚持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基于静动态平衡仪的康复锻炼,可改善患者步态及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步幅步态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我和亚洲飞人比速度
5 ways to reduce your carbon footprint from home 减少家庭碳足迹的5种方法
步态识人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
浅谈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
防风寒白天踮踮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