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策略下的专科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

2021-08-03 10:36兰福旭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焦作4540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专科血流导管

兰福旭(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 焦作454000)

中心静脉导管是将导管经皮穿刺进入中心静脉,主要通过颈内、锁骨下及股静脉将导管置入上下腔静脉[1]。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已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方法[2]。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为有创操作,且ICU入住的危重患者全身免疫功能较低,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升高,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增加治疗负担[3]。PDCA循环是一种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逐渐应用于护理领域[4]。故本研究应用基于PDCA循环策略的专科护理,探究其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实施基于PDCA策略的专科护理前的25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实施基于PDCA策略的专科护理后的25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47例、女103例;年龄20~76(45.70±13.04)岁;疾病类型:多脏器衰竭78例、多发性外伤5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63例、中毒20例、其他35例。观察组中男135例、女115例;年龄19~73(45.19±12.87)岁;疾病类型:多脏器衰竭72例、多发性外伤6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57例、中毒27例、其他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者;(2)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留置时间>48h;(3)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入住ICU前已出现疑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已有全身感染者;(2)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者;(3)进行血液透析及器官移植者;(4)纳入研究期间病死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内容:(1)遵守无菌操作;(2)定期检查并更换敷料;(3)及时处理穿刺部位异常情况;(4)给予患者及家属相关宣教及心理辅导。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PDCA循环策略的专科护理,分为以下4个阶段:(1)计划:收集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资料,全面评估患者具体情况,总结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计划。(2)实施:提高医护人员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知识及理论,建立完善各项流程及管理制度,加强全科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促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穿刺者操作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保留导管。(3)检查:成立护理质量监察小组,对制定的相应操作流程、无菌操作、患者评估、导管选择、置管时间等进行管理与监测,定期进行考核,对于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给予纠正。(4)修正:对于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分析,收集患者及家属反应的问题及建议,对于疑似或已发生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寻找医疗、护理过程中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问题,制定进一步改进措施,及时修改流程,并于下一阶段的PDCA予以落实,并将上一阶段有效的方法保留继续运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1.4 临床观察指标 (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发生时间。(2)住院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3)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时间为12.84±2.58d,明显晚于对照组的7.07±1.8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s)

n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观察组对照组250 250 t P 20.32±3.86 25.19±5.25 11.817 0.000 21607.15±7019.71 27314.64±9411.23 7.686 0.000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也是ICU中常用的医疗装置,在给予患者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的同时,也具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数据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医院感染的15%左右,且绝大多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均为中心静脉导管导致[5]。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治疗难度,同时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因此需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护理,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

PDCA循环模式为计划、实施、检查及修正四个步骤进行循环,进行质量管理[6]。PDCA模式能够使思想方式及管理方法系统化、科学化,改善工作质量及效率,以往运用于质量管理,但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也可被运用于改善临床护理工作中来,并取得一定疗效[7]。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既具有腔内感染也具有腔外感染,腔内感染包括接头、液体污染及内源性污染,腔外感染主要为皮肤定植菌迁移导致。临床上任何应用导管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操作失误均可导致病原菌通过污染的接头或液体进入腔内定植,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临床研究表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虽然较高,但有效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风险[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发生时间也有所延后,且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少(P<0.05),提示基于PDCA循环策略的专科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传统中心导管护理干预模式没有科学理论支持,仅根据以往经验给予患者护理,护理人员工作忙绿,对患者的干预措施并未完善,影响护理质量及患者正常恢复,具有较高的护理纠纷风险。而PDCA循环策略的专科护理针对ICU给予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严格的护理措施,针对患者情况及收集的问题进行评估及分析,根据不足之处予以调整及改进,同时在严格的监督体制下进行护理干预,规范护理操作,提高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同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原有及新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基于PDCA循环策略的专科护理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使患者康复进程顺利,减少医疗负担及经济负担,给予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基于PDCA策略的专科护理能够有效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专科血流导管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福建抗疫专科护理队出征支援湖北
山东省首个专科医联体成立 55家联盟医院正式挂牌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