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整体文意理解题”干扰项设错方式举例

2021-08-04 09:15李亚洲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吴起文意原文

李亚洲

文言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个考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考查的,它一般是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压轴题,我们将其称为“整体文意理解题”。其设题方式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叙述中设计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将这些作为干扰项来迷惑考生。因此,了解干扰项的设错方式,有助于我们解题。笔者对近几年高考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命题人干扰项设计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无中生有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在选项中凭空添加些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在某些句子中有迹可循,稍不注意,承前或从后看就以为是对的,极易忽视。如2020年高考天津卷第11 题C 项:

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原文: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

分析:选项中“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叶氏先祖中有士农工商,只是列举了农工商士四种人的不同谋生办法,表明他们皆靠勤劳治家谋生。此外,士作为四民之首,尤其应该勉励自己,做好表率,效法古人。如果只是从表面上关注原文“农、工、商、士”及“表率”等字眼,就极易选错。

又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2 题C 项: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分析:选项中“他深表不满”于文无据。原文是说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因原文有“吴起惧得罪”字眼,极易让人觉得“深表不满”是对的。

二、曲解原文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材料中的某一词语或句子加以错误歪曲的解释,从而导致叙述错误。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2 题C 项:

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原文: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分析:原文的意思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谋求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往。选项将“归”字简单理解成“归顺”,没有联系语境,犯了望文生义之错误。

又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第6 题D 项:

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原文: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分析:选项中“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曲解了原文。原文中“而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里的“三月”是“三个月”的意思,而非指月份。

三、前后倒置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把前后发生的事进行倒置(后事前说或前事后说)。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 题C 项: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原文: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分析:从原文看,“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明年春”(第二年春天)的事。选项中“同时”有误,将后事前说了。

又如2020年高考江苏卷第6 题B 项:

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原文: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分析:通读原文可知,烧得一手好菜是东谷公(赵太夫人父亲的好友)选择了太夫人做儿媳后的事,其令方伯公下聘礼则是因为他了解太夫人勤劳谨慎的个性。选项将事件顺序颠倒了,不符合文意。

四、张冠李戴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把发生在此人身上(此地)的事说成发生在彼人身上(彼地)。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B 项: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分析:原文的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选项将发生在天水郡的事说成发生在蜀地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又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 题B 项: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分析:由原文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选项将此事转移给谢弘微,张冠李戴了。

五、事件杂糅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或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如2020年高考浙江卷第16 题B 项:

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原文:司马迁奇迈慷慨……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

分析:由原文可知,“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说的是司马迁,“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说的是韩愈。选项却笼统为之,杂糅在一起,很有迷惑性。

又如2020年高考山东卷第12 题D 项:

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原文: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分析:由原文可知,左光斗的长兄左光霁受牵连获罪而死,可以说是“被迫害致死”,其母亲则是“以哭子死”(因为痛哭儿子而死),其同宗群从十余人则是被魏忠贤责令巡抚巡按拘囚了。选项将左光斗母亲、兄长及同宗群从等人的结局杂糅在一起,统一归为“被迫害致死”,如不仔细比对,就极易犯错。

六、主次不分

事情有主次轻重之分,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避开那些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将轻的说成重的、次的说成主的,导致偏离题意。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12 题D 项:

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原文: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分析:通读全篇,原文只是在第二段批驳了部分人把政务和学习分开的言行。由此可知,文章采用了驳论的手法,但并非以驳论为主。选项中“文章以驳论为主”犯了主次不分的错误。

七、强加关系

事物之间本身毫不相干,不存在某种关系(如因果、条件等),命题者为设置干扰选项,故意强加,使之有悖于事理。如2020年新高考卷Ⅱ第12 题C 项:

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原文: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分析:选项中“致使海瑞被迫退休”于理相悖,强加了因果关系。从原文看,部属房寰的所作所为确有其事,但海瑞并未因此被迫退休。“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的意思是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

总之,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干扰项的设置具有隐蔽性、迷惑性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以上七个方面,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究命题人的设计意图,用比较对照法确认正确项、排除干扰项,做到知己知彼,就一定能攻破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堡垒。

猜你喜欢
吴起文意原文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参考答案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植物爱好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吴起采油厂提前8天完成248.2万吨原油生产任务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